长江流域生物链遭遇生死劫(图)

  [复制链接]
侯勉Lv.16 发表于 2011-6-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教育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网
酷旱 何处觅江南?

赵世龙

江南,是人们古诗词里读着湿漉漉、水灵灵的江南。所谓暮春三月,鸢飞草长,杏花春雨的江南。

这个诗意的词条,是和烟雨濛濛连在一起的。据《中国国家地理》专题考证,江南自古的核心区和原始意义出处,就是洞庭、鄱阳两湖流域,后来才演变成长江中下游泛地理概念,再后来才被狭义地理解为长江三角洲。

长江占中国地表径流水量的26%,年径流量达1万亿立方米(全国为2.8万亿立方米),这些水量中60%都流经洞庭湖和荆江(长江宜昌以下至城陵矶)。洞庭湖每年蓄水3000多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洪水占1100亿-1200多亿立方米,汛期时约1/3的长江洪水从松滋、太平、藕池三口灌入洞庭,调蓄洪水达到1万-2万立方米/秒。

如1954年大洪水时调蓄了280亿-300亿立方米,1998年的洪水也调蓄了250多亿立方米,均占当次洪水总量的30%多,所以说“洞庭天下水”、“长江之肾”一点没错。

在罕见的酷旱前,长江中下游几近赤地千里,多湖干涸,入梅季节,却无一丝江南烟雨的风采,江南似乎已不复存在!

三峡工程首遭质疑。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自2003年6月三峡蓄水后,江水反补洞庭湖和鄱阳湖,就已罕见。

早前对外的宣传中,三峡的功能是防洪第一,灌溉保水第二,发电只占第三位。现在看来,发电倒成了它最主要的功能。

湖南水利厅提供了江湖关系变迁和与三峡大坝关系的相关佐证。长江出三峡进入荆江后,经南岸多年溃决形成的松滋、虎渡、藕池河南流入洞庭。这三口的松滋河东支,2002年以前平均断流150天,2003(三峡蓄水)-2007年平均断流骤增至205天;虎渡河断流由2002年前的127天增加到155天,而南闸以下一般断流时间达到280天以上;藕池河西支由断流241天增加到近几年的平均每年255天,其中2006年断流长达338天,是有记载以来最长断流纪录。

全年几无江流济湖的洞庭,岂能不干?而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4/5,若雨季再不来,长江流域将面临“无水可补”局面。

这一是因为全流域干旱造成的降雨太少,二是三峡上游的多个梯级水库及支流水库都把水蓄着,上面无水下来,光怪三峡不放水,岂不有点冤?主要问题出在水电的连锁利益,一级级锁住了奔腾的大江,下游的2亿人民只能在苦旱中眼巴巴地望穿春水。

人祸更是在灾变中放大助推了天灾。

上世纪50年代末,湖北方面趁1954年大水后国家进行荆江整治,结闸堵上了所有长江北岸的通江湖口;后来更是违规增高了洪湖隔堤,使得即便是大洪水年启用荆江分洪区,北岸分洪的洪水也无法进入洪湖分流泄洪,因此造成国家即使启用荆江分洪区,分泄洪的能力也有限,因此一般启用价值不大,这意味着造成既成事实,将洪水往南岸赶,长江洪水调蓄的“大肾”(洪湖)被摘掉了一个。

近几年枯水期的缺水苦旱,以及三峡成库后的清水下泄、淘深河槽,间接拉低湖泊水位,使得江西谋划在鄱阳湖口修堤结闸,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避洪保水时机开合通江闸门。

洞庭湖因为与长江直接的调蓄关系,无法结闸断江,但洞庭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上,也在谋划多建截江拦水大坝……

长江中下游七千座匣门匣断了通江,真成了防火防盗防长江么?曾几何时,长江中下游有九穴十三口通江,在几百年间、尤以近半世纪为甚的人为改变自然活动中,通通不见!

凡此种种的人为干预水系生态做法,都在试图用“三峡式手段”抵消三峡对中下游的负面影响。

专家因此忧心忡忡,担心随着长江干支流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的长江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甚或如黄河中下游一样断流!

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水乡江南呢?真的以后只存留古典诗词里,只存在你我记忆中?那教华夏子孙们情何以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mowenLv.2 发表于 2011-6-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侯勉楼主Lv.16 发表于 2011-6-2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教育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网
本帖最后由 侯勉 于 2011-6-2 23:55 编辑

三峡将连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天 洪湖恢复需10年

U4126P1T1D22518074F21DT20110524055714[1].jpg
长江南京段水位持续走低。5月23日,长江南京段一个航道浮标倒在裸露的河床上。

U4126P1T1D22518074F23DT20110524055714.jpg
湖南华容县万庾镇农民黄小河运一趟水需要1个半小时。

U4126P1T1D22518074F1394DT20110524055714.jpg
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随三峡水库补水量的增加上涨。上图为5月23日拍摄的江西九江段水位浮标,下图为5月6日拍摄的同一位置。

洪泽涸 明陵出
“露出来了,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露出来了,300年来第一次啊……”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近日,位于江苏盱眙的明代祖陵由此露出水面。据了解,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祖先的实际葬地。
  洪泽湖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1128年以后,黄河夺淮,淮河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王国生在重庆召开的2011年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会议表示,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鱼米之乡”洪湖湿地遭70年一遇大旱。

洪湖渴 鱼蟹亡
  持续春旱使洪湖水位不断下降,约5万亩的水域出现湖底裸露。5月4日,记者赴洪湖湖区采访发现,目前湖区已经无法行船,部分区域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
  洪湖 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

洞庭干 稻绝收  
       益阳市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在该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据了解,严重旱情已造成部分早稻绝收。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鄱阳枯 变“马路”  
       鄱阳湖湖底的驾校场地,堪称当地一大奇观。九江市星子县蓼华镇蓼花村与县城间,过去隔着宽阔的鄱阳湖水面。近日因为持续干旱,水面变成大片滩涂地,当地许多驾校竟然把训练场地设到了湖底。村民姚水元徒步穿过干涸的湖底,坐上一辆驾校的教练车,就直接到了县城。
  鄱阳湖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

太湖旱 水位低  
       江苏南京遭遇195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情,目前石臼湖已经干涸。南京市目前已经启动抽长江水为石臼湖补水方案。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

洪湖湿地恢复需要10年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出“鱼米之乡”洪湖昔日怡人景象。而如今,洪湖正遭遇70年一遇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持续干旱已造成湖北87个县市区的989万人受灾,湖北省民政厅23日14时23分启动了全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侯勉楼主Lv.16 发表于 2011-6-3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教育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网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认为,“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规律:以鄱阳湖为例,每年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侯勉楼主Lv.16 发表于 2011-6-3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教育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网
转吉林省长春市网友 [此刻无语]:

高峡截巫山,
水断渠干,
洞庭浅卧打鱼船。
万垧清波久不见,
草盛心酸。

往事越十年,
片片白帆,
一条大河育百川。
天灾本是人祸致,
责由民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11-6-3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青山依旧在
绿水何处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覆雨Lv.41 发表于 2011-6-3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深圳
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乐在其中Lv.14 发表于 2011-6-3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浙江嘉兴嘉善县
还好上周下了雨 河水还可以 这周又下了点  浙江省北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ldice_1981Lv.5 发表于 2011-6-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
哎,人类的残忍行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5440190Lv.40 发表于 2011-6-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陕西西安
肆意的破坏湿地,拦截自然河流,出问题是迟早的。肯定不少鱼类水生物灭绝。
中国本来是地大物博,但是人民缺乏科学教育,只希望不要最后都变成了沙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