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的重要经济鱼类

[复制链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红眼鯔――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鮻(Liza haematocheila)属鯔形目,鯔科,鮻属。俗称:潮鯔,赤眼鯔。英文名:Soiuy , Redeye mullet 。

  体型似鯔,呈圆筒形,前端扁平,尾部侧扁。头短宽,前端扁平,吻短钝,口亚下位,呈“人”字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在口角处急剧下弯,后端显著露出于眶前骨之外;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较小,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鳞中等,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腋鳞不存在;无侧线。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稍前;第二背鳍在体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位置较高,贴近鳃盖后缘;尾鳍分叉浅,呈微凹形。头、背部深灰绿色,体两侧灰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

  鮻为近海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的咸淡水中,亦能进入淡水中生活。一般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6月,在浅海和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产卵。每年7、8月份,大量的鮻鱼幼鱼活动在河口浅滩处,以浮游生物为食,也食植物碎片。

  广泛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带。资源丰富,生长迅速,加之能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生活,食物链短,饵料易解决,性温和,能和其它鱼虾和睦共处,是一种优良的咸淡水养殖品种,也可移入纯淡水中养殖。其肉质细嫩多脂,为上等食用鱼类。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北方蛇头鱼――乌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乌鳢(Channa argus)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英文名:Argus snakehead fish , Northern snakehead 。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扁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咽头上方有一宽大的鳃上腔,能呼吸空气。背鳍和臀鳍基部都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斑点。

  乌鳢为底栖肉食凶猛性鱼类,平时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平时游动缓慢,在缺氧的水体中能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不时将头斜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且在喉部上方凹陷处贮藏着一定量的气体。当离开水体后还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冬季在深水处,把身体埋在淤泥中越冬,一般很少摄食。春、秋季为摄食旺季,产卵期亲鱼基本不摄食。性凶猛,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水生昆虫、小蝦和小鱼为食;成鱼则捕食其它鱼类。乌鳢长至2龄可达性成熟,怀卵量为1.4-3.4万粒。亲鱼于5-7月在长有茂盛水草的静水浅滩处繁殖。亲鱼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所,非常活跃,有时还跃出水面。雄鱼用口将水草筑成约1公尺直径的“鱼巢”。产卵在宁静的日出之前,先是雌鱼进入鱼巢,腹部向上成仰卧姿势,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随后雌鱼以同样方式射精。产卵后,雌雄鱼一同守在巢的底下,保护鱼卵,防止敌害侵袭。2-3天后,仔鱼孵出。仔鱼集群生活于近岸的水草丛中,雄鱼随群保护,待幼鱼长至4-5厘米时,亲鱼不再进行保护,幼鱼分散营独立生活。乌鳢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长可达700毫米,重达5公斤左右。

  乌鳢分布极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黑龙江至海南的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各种类型的水体皆产此鱼,国外产于朝鲜西、南部。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南方蛇头鱼――斑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斑鳢(Channa maculat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豺鱼、财鱼、文鱼、生鱼等;英文名:Taiwan snakehead 。
斑鳢与乌鳢同属不同种,形态、习性均极相似。其形态差异为:乌鳢的背鳍鳍条为47-50,背鳍起点在腹鳍前上方;臀鳍鳍条为31-36,侧线鳞为60-69,尾鳍无弧形横斑;而斑鳢的背鳍鳍条为39-45,背鳍起点均在腹鳍基上方,臀鳍鳍条为26-29,侧线鳞为50-56,尾鳍有2-3条弧形横斑。

  乌鳢和斑鳢都分布广,但斑鳢仅分布于长江以南,它与乌鳢一样,生活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出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烂变质,便于运输加工。乌鳢和斑鳢的含肉量高,营养价值高,每百克肌肉中含蛋白质18.8-19.8克,脂肪0.8-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热量82-92千卡,钙57-120毫克,磷163-400毫克,铁0.5-0.8毫克,斑鳢的肉质比乌鳢的细腻鲜美,是一种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的鱼品。

  乌鳢和斑鳢均可入药。其肉性寒,味甘、平,有去湿利尿、通气、消胀、祛风、催乳、补血之功效;对浮肿、湿痹、小便不利、胸闷、胃胀、肺结核久治不愈、肠痔下血、麻疹、耳痛、火气上升、产妇奶少、产妇贫血、风疮、顽癣疥癩经久不愈、口眼歪斜、抽搐麻木等症,均有一定疗效。在广东、福建一带,民间还认为斑鳢有收敛生肌之功,故每当手术后多食用斑鳢,用以加速伤口的愈合。此外,也可治疗腰酸背痛、骨火、关节炎、肾炎等症。斑鳢的胆汁加冰片点眼,还可医治砂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3 23:55:56编辑过]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华南名贵滋补鱼品――月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月鳢(Channa 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台湾称:右代。英文名:Snakehead , Chinafish 。

  形态如斑鳢。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后头侧有2条黑色纵带,伸至鳃盖,上带且弯向胸鳍基底;体侧有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全身布满珠色亮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尤以雄性更显著。

  月鳢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有喜阴暗、爱打洞、穴居、集居、残食的生活习性。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人工养殖的鱼类为1冬龄,相对怀卵量为500粒左右。生殖期为4-6月,5-7月份为产卵盛期,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

  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克左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鲜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药用价值,群众喜爱胜于斑鳢,畅销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雌雄同体鱼――黄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鳝(Monopterus albus)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俗称:鳝鱼、鱓鱼、罗鳝、蛇鱼。英文名:Ricefield eel 。

  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倒“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黄鳝的体色常随栖居的环境而不同。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亦不会死亡。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生殖季节约在6-8月,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2冬龄的雌鱼才达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最大个体可达70厘米,重1.5公斤。黄鳝产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产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发育,雌雄鱼都有护巢的习性。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产此鱼。国外达朝鲜西部、日本南部、菲律宾、爪哇及缅甸。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每1百克鳝鱼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7.2-18.8克,脂肪0.9-1.2克,钙质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B2)、尼克酸(维生素PP)、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黄鳝不仅被当作名菜用来款待客人,近年来活运出口,畅销国外,更有冰冻鳝鱼远销美洲等地。黄鳝一年四季均产,但以小暑前后者最为肥美,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黄鳝不仅为席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鳝鱼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热,能被胃液和加热所破坏,一般煮熟食用不会发生中毒。民间用鳝鱼血治病,是否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庐山石鱼――栉鰕虎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属鲈形目,鰕虎鱼科,鰕虎鱼亚科,栉鰕虎鱼属。俗称:庐山石鱼(江西九江县)、春鱼(湖北阳新县)、麥鱼(安徽东至县)、琴鱼(安徽泾县),古称:沙鳁。英文名:Barcheek goby 。

  体细长,前部浑圆,后部侧扁,头平扁。吻长,口阔而大,唇厚,上下颌具数排绒毛状细齿。前鳃盖上的肌肉发达。头部被鳞,胸、腹部裸露无鳞。两个背鳍不相连接,前背鳍为硬刺组成,后背鳍全是软鳍条。腹鳍在胸部合并成吸盘状。幼鱼体色微白,长至3厘米左右,开始出现色素。成鱼体色暗灰,有4条黑色分叉的宽斑带横跨背部,在侧面扩散成不规则的黑色小点。

  栉鰕虎鱼喜生活在底质为沙土、砾石、水质清亮而含氧丰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浅水区及山涧小溪中。平时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强有力的吸盘状腹鳍攀附于石壁,觅食时才从石隙中外出。成鱼喜吹跳跃,有时跳出水面,有时从一块石上跳往另一块石头。鰕虎鱼一冬龄达性成熟,每年4-5月,亲鱼开始集群,雌雄鱼互相嬉戏追逐,进行生殖活动,雌鱼用鳍翻动沙粒,将卵产于沙穴中。1-2厘米的幼鱼喜欢逆水群游。每当暴雨过后,山洪下泻的两三天内,水温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涨并转清而流速加快时,幼鱼便于白天纷纷从湖中擁入小河,与河中幼鱼汇集结群沿着河流两侧逆流向上奋进,并不停地吞食从山涧冲刷下来的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它们晚上则沉入水底用吸盘吸附于砾石上或躲在石头缝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鱼较少有成群溯水的现象。栉鰕虎鱼个体虽小,但性极贪婪凶残,经常采用袭击的方式吞食底栖性的更小的鱼,或用胸鳍挖掘与翻搅水底泥沙,寻找底棲无脊椎动物,以便吞食。

  栉鰕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仅在长江中、下游才构成渔业。具有商品价值的栉鰕虎鱼,系指1-2厘米长的幼鱼。江西九江县沙河,因地处庐山脚下,所产栉鰕虎鱼因其形状特殊,味鲜美,别具风味,与庐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庐山石鱼”。湖北阳新县富水河的栉鰕虎鱼因其捕捞季节在春末夏初、百花盛开之时,故称为“春鱼”。而安徽东至县张溪一带以其在麥收时节捕捞,且形同麥子,故称之“麥鱼”。安徽泾县传说:远在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琴高”的隐士,来到怪石嵯峨的狮子石洞中炼丹,丹渣弃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头蛇尾”的小鱼,自那以后,每到午夜,淙淙流水中就有了铮铮的琴声。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也得名为“琴鱼”。自古以来,石鱼、春鱼、麥鱼、琴鱼均被列为贡品,故也统称之“贡鱼”。

  石鱼除鲜食外,作为商品的均为干制品。通常制法为:将鱼洗净晾干后,放入锅内,用文火烤干,并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黄色时取出,再晒一天即可装袋投放市场。每5公斤鲜鱼可加工成1公斤干鱼。鱼干的烹饪方法多为泡发后炒蛋、蒸蛋、汆汤或略煮后加麻油、酱油凉拌成冷盘,一贯被视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带,它还是名贵的饮茶珍品。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前后,把捕捞之小鱼,烧盐开水(伴有茴香、茶叶、食糖等作料)炝熟,用炭火烘干,制成鱼干后,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状态:宽嘴微张,小眼圆睁,鳍乍而尾曲。用琴鱼沏茶,犹如鲜活鱼儿在杯中团团戏游,入口清香味醇,别有一番情趣。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胜过熊掌的鱖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鱖(Siniperca spp)属鲈形目,鮨科,鱖亚科,鱖属。俗称:鱖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英文名:Chinese perch 。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鱖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鱖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常见鱖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鱖(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而大眼鱖(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翘嘴鱖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鱖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鱖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产量相当高。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克,脂肪0.4-3.5克,热量78-109千卡,钙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铁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内的随葬品中,就有鱖鱼!鱖鱼的幽门垂多而成簇,俗称桂花鱼,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鱖鱼,熊掌也可舍”。值得注意的是,鱖鱼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杀鱖鱼时,应特别小心。

  鱖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3 23:56:20编辑过]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欧亚冷温带名鱼――河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鲈(Perca fluviatilis)属鲈形目,鲈科,鲈属。俗称:五道黑。英文名:River perch , Perch , Ereshwater perch 。

  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均有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许多小锯齿,后鳃盖骨后缘有1根刺。两背鳍略分离,第一背鳍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长;第2背鳍为3根硬刺和13根软鳍条,以第1、2根鳍条最长。胸鳍侧位而较低,腹鳍胸位,尾鳍浅叉形,两叶末端圆。体为棕褐色,有7-9条黑色横斑,腹部白色;背鳍浅灰黄色,第1背鳍后部有1个大黑斑;胸鳍浅黄色;臀鳍、腹鳍及尾鳍为橘黄色。

  河鲈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通常有两个类群:一个种群生活于沿岸浅水区,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较小,生长也慢些;另一个种群栖居于深水区,以小型鱼类为食,个体大些,生长较快。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40毫米时,则以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亦食些水生昆虫和甲壳类。河鲈在夏季摄食比冬季为旺,产卵时期通常停止摄食。开始成熟的亲鱼为5冬龄,早春解冻后,水温达7-8℃时,即在水势平稳的场所进行繁殖。

  河鲈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北部冷温带,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域。在俄罗斯为非常重要的捕捞对象。我国新疆北部天然产量很大。此鱼肉质肥美,为当地有名的上等食用鱼类之一。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河鲀(上)――不食河鲀,不知鱼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鲀(Fugu spp.)属鲀形目,鲀亚目,鲀科,东方鲀属。约有19种,通称河鲀。俗称:气泡鱼,吹肚鱼,河鲀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古名肺鱼。英文名:Far east puffers 。

  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 obscurus ,英文名:Obscure 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蝦、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一般体长在100-30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630毫米以上。

  河鲀在我国资源甚为丰富,估计年产量约达3-4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食用河鲀肉,除品尝其鲜美外,还有降低血压,治腰腿酸软,恢复精力等功能。但是河鲀毒性极大,如烹调不当,食后往往中毒,甚至危及性命。早在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已有“肺鱼(即河鲀)食之杀之”的说法。而《本草纲目》中则有较详细的记载:“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之。”虽然如此,人们往往仍经受不住脍炙人口的河豚佳肴的诱惑,因而民间有“拼命吃河豚”的说法。其实,人们所担心的中毒问题并不难解决。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所以,每当春末夏初鲜食河鲀鱼时,应特别谨慎,必须选择鲜活鱼体,严格去除内脏,以免中毒。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石桥铺地区

河鲀(下)――河鲀毒素及其处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豚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毫克。但是这种极强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于稀醋酸中,240℃便开始炭化。在弱碱溶液里(以4%氢氧化钠处理20分钟),马上就被破坏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在100℃加热4小时或115℃加热3小时,或120℃加热30分钟,或200℃以上加热10分钟,便可使毒素完全破坏,毒性消失。

  食用河鲀,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鲜,加工处理要极为严格。方法是沿脊骨剖开鱼体,将皮肤撕下,砍掉头,挖去内脏,将鱼肉在清水中反复洗涤,彻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吨鲜河鲀肉出口价高达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鱼合人民币40多元且供不应求。日本有关机构,为了满足日本人民对河鲀的需求,多次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希望从中国进口河鲀鱼。除鲜食外,它也可腌制、感制成咸干品,食用更为安全。腌制方法是:把洗净之鱼肉,加5-10%的盐腌渍,半月后出晒,如在腌制过程加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能更有效地破坏河鲀毒素。河鲀的毒素虽毒却是无价之宝,用极小剂量即可止痛,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药可卡因强16万倍;若制成强镇痛剂,对癌症病人止痛常有奇效。它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萎等疾病,也均有显著疗效。目前国际上“河鲀毒素”每克售价高达5万多美元,比黄金贵2万倍!另外,除鲀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肤提炼的止血粉,对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鱼籽同蜈蚣烧焦研末,调麻油后可搽治疥癣虫疮;用卵或肝焙干研末,调和麻油,外涂患处能治疮疖、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鱼类刺伤,可用它的鱼血外涂患处。在医药工业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炼鱼精蛋白、精氨酸和鱼素;它的卵巢、血液、内脏等,可提炼河鲀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胆可提制牛磺酸;皮可制成胶片。总之,河鲀全身几乎无一废物,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利用。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