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之所以判断它是安康鱼类,主要根据它的“钓鱼”习性和体型物征。以下摘抄我2000年时描述这条鱼的两段文字(原文地址是<a href="http://www.hnnz.com/enjoy/oddfish1.htm">http://www.hnnz.com/enjoy/oddfish1.htm</a>)</p><p><a name="怪鱼共赏"><font face="隶书" color="#ff8040" size="7"><em><big><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blink;"><big><big>怪鱼共赏</big></big></span></big></em></font></a> <font face="黑体" color="#008080"><em><small><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blink;">2000/5/18</span></small></em></font></p><p> 五一节全家到水东经济开发区的海滨浴场泡海水,意外地在漂浮着的一团海草中抓到这条怪鱼。用海水养在鱼缸里喂养至今。形状怪异极了,身上长满了草叶状的扁平突出,小眼睛,大嘴巴,胸鳍象青蛙的前腿,腹鳍可在池底步行,尤其是脑袋上长着一大一小两根钓鱼杆,猎食时摇动钓杆引诱小鱼到嘴边然后“卟”的一声整个吞下。为了养活它只好每隔几天到田沟边捞些小(鱼将)鱼供它捕食。这到底是什么鱼?问了许多人也说不清楚,如果你能认出它来,请留言指点迷津。</p><p><a name="怪鱼怪趣"><font face="隶书" color="#ff8040" size="7"><em>怪鱼怪趣</em></font></a><font face="隶书"><em><font color="#ff8040"><font size="7"> </font><font size="6"> </font></font><font color="#008080"><small>2000/07/18</small></font></em></font><br/><p></p><p> 看了7月6日广东电视岭南台和7月7日南方日报A4版关于阳江“怪鱼”的报道,我忍不住又要写一点关于怪鱼的......</p><p> 新闻媒体对阳江“怪鱼”的描述非常准确,它真的是有“手”有“脚”,但却忽视了这条鱼最奇特的特征――自带一大一小两根“钓鱼杆”。我把媒体上描述的“角”称为“大钓杆”,它实为高约1.5厘米的柔软肉峰,顶端着生有两轮 “旗”状“黄毛”。因怪鱼猎食时靠晃动这根肉峰把猎物诱到身边,故我称之为“大钓杆”。“小钓杆”呢?若非仔细观察,你是看不到这根“小钓杆”的,它位于“大钓杆”与鼻端之间,长6~8毫米,细如人发,浅黄,半透明,顶端长有一团白色绒毛状组织。“小钓杆”平时紧贴“大钓杆”根部一侧不易看到,只有在怪鱼猎食时才原形毕露。这时你看到的就象是一团白色羽毛在怪鱼的巨口上方有节奏地抖动。怪鱼就是这样依靠一大一小两根钓鱼杆的配合,把小鱼虾诱到嘴边一口吞下。</p><p> 有了这条怪鱼以后,我每天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它投喂小(鱼将)鱼。有一次,我把一条长约6厘米的小非洲鲫从其它鱼缸中捞过来放进怪鱼鱼缸,结果不到10秒钟就进了怪鱼的肚子。这次可不是钓杆的功劳,而是小非洲鲫换缸后惊魂未定,把怪鱼当作了可藏身的水草。不过这次怪鱼也不好受,非洲鲫打斜里梗在它的肚皮里足足闹腾了十分钟,过了两天,怪鱼还不得不把消化不了的半截非洲鲫呕出来。</p><p> 这条怪鱼长约10厘米,全身黄黑相间,白星点缀,头胸部着生许多草叶状扁平肉垂,“手”可抓持,“脚”可漫步,还会扮姜太公钓鱼,真是要说多怪有多怪。只是在我的主页亮相了两个多月,还没有人能指出它的真名实姓,甚至连南方日报上也只能说“有待上级权威部门鉴别”,不免有点遗憾。</p></p><p></p><p></p><p> 最终让我认定它是安康鱼的,还是台湾出版的那份《南海鱼类图谱》,配图说明了这种鱼的特征特性,名称为“海藻鱼”,分类为安康鱼。</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0:40: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