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书关于【规矩与随形】人生中的道和自由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唐.李煜【渔父】
【备注:这是一篇给云南大学搞地理遥感教学的一位教师朋友的点题答复,他问我人生历程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否存在选择,是改变环境适应自己,还是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提出了疑问,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又该如何达到?】
朋友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不但是他,也是我时常思考的的一个问题,也是身边很多朋友时常问及又似乎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什么是--规矩?规矩其实就是“道和法”就如我前文谈到的“【道】是道理,也是规矩,道还是一种法则和规律。”那什么是人生中的随性和随心?说直白点就是当下时髦的词汇---自由和个性。谈及到人生那就是【道和自由】。
先说这人生中的【规矩】,可以说,我们人一生下来每天都要学习规矩,遵守规矩,执行规矩,吃饭穿衣,生老病死,所有的所有细想想都有“规矩”,各个阶段环境中本领大的可以“定规矩”,没本事的可以“守规矩”,不懂事的叫“不守规矩”,严重的就是“坏了规矩”那可能就要面临某种程度的惩罚了,当然人生中的各种“惩罚”也是依照规矩而定。
“规矩”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圭臬”不可逾越,在本土文化中尤为强调和重视。我们的“三字经”这类的幼儿读物的核心教的是什么,就是各种“规矩”。传统的“四书五经”老夫子们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是什么,其实看到最后你会恍然大悟,本质还是让你认识人生中的各种规矩,并以各种规矩为准绳,若要为人中龙凤,必然要懂规矩重重。人有做人的规矩,国家也有国家的规矩【春秋.左传·宣公三年】里“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想窥一下天下,结果在王孙满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一句话,鼎的圭臬轻重,就是天下的规矩,“问鼎”就是坏了规矩。公元前1700多年前古巴比伦的国王汉谟拉比用一部楔形文字雕刻的“石柱法”(《汉谟拉比法典》)成了有史可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规矩”。所以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人都生活在各种“规矩”中,这是所有人人生中必须面对的。
但,“规矩”是和人性相悖的。因为每个人的人性中都不同程度的渴望着各种“自由”。
“自由随性”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不管你承认与否,它始终如幽灵一般潜伏在你人性深处,一不留神就跑出来刺激你一下。实际上这种“刺激”造就了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人生百态。在这个浮华世间,很多“规矩”是可以通过一样东西来打破的,那就是“名利”,有了这玩意,可以不看人脸色,可以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可以跳开生活中很多约束和规矩,于是高尚的可以说是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猥琐的则是享了人间富贵荣华。本质都一样,说穿了人对“名利”的追逐其实就是人想摆脱现实所处环境中“规矩”的束缚,实际上也促使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曾经有这样一道题“有了钱有了权的人,最想的是什么?”很多人有不同的解答,但其实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因为“更多的钱,更大的权”代表更大的“自由随性”,打破更多的“规矩”甚至按自己的意思来制定一些“规矩”让别人来遵守,于是在这样的目标刺激下,人对“名利”的渴望既对“自由随性”的追求就不断的攀升,在旧时中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应该是最可以实现“自由随性”的人生终极顶点了,但你会发现大部分“终极顶点”的皇帝们或多或少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求仙访道,为的是,长生不老,理想的目标更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最终摆脱人人“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矩。
但皇帝们都忘了一点,他们追求这些的同时,也在守规矩,无论佛家的显宗或秘宗或是道家炼丹打坐,吞吐纳气,更是严格而有规矩。即使真的登天成佛为仙,也有的是天规戒律的各种规矩在等着他们。
那么这样看来,似乎我们就没必要再说下去了,因为到处都是“规矩”连皇帝老子,诸天神佛都要守“规矩”,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真正的“自由随性”只是我们内心深处苟延残喘的一丝幻想罢了,其实也不然。
我更愿意把所谓的“规矩”解读成“道”,因为“道”比“规矩”两个字的意思更深,它涵盖“规矩”两个字的字意,却又更加宽广博大。用“道”来解读,更能接触到事物的本源。
什么是道?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的“逍遥游”在说“道”,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也在说“道”。周敦颐、王阳明其实还是在说“道”,这个“道”字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是非常玄,非常深奥的一门学问。但我觉得“道”没有那么玄乎和深奥,常说“大道无形”,其实大道不是无形,而是太有形,有形得让我们都忽视了它的存在,以至于在我们眼中变成了“无形”。
天气寒冷了,就要加衣服,就是“道”,饿了就应该吃饭,这也是“道”。因为你冷了不加衣,可能冻死,饿了不吃饭,就可能饿死,而这种违背了常理的“死”法,就是因为没有遵守自然之“道”。上班迟到被处罚,是“道”,开车超速被开了罚单也是“道”,连你乱吃东西,要拉肚子,还是“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天是鸟的“道”,海是鱼的“道”。应该认识到,天地万物皆有“道”,不但人不能列外,其实宏观而言宇宙还是在遵守“道”,每个星系也有“生老病死”的法则,这不是“道”吗?
“道(规矩)”和“自由随性”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点上全世界公认自由和民主度最高的美国给出了经典的解释范例,美国虽然枪支泛滥,枪击案屡有发生,为什么美国就不禁枪呢?在美国宪法里明确说明“公民有权监督、反抗暴力政权和政府。确保美国政府不至于对内产生独裁和苛政。而公民拥有武器是公民保障自己权益的最后防线。”用最大的“道(规矩)”美国宪法来保障美国人的自由权利。“道”有时还是一种“幸运”,就如喜欢某个行业的朋友,终生以此行业为生,乐在其中不愁吃穿。这里的“规矩”和“自由随性”,在其人生中高度的统一。但也有很多人在人生各种“道(规矩)”中百般不适,甚至痛不欲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其实不是“不仁”,而是天地有它运行之道,不会以人的感性好恶而有所改变,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刻意的克制自己人性中的喜恶而来屈服于“道”,而是应该彻底的认识到自己所处“道”中的本质,进而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世间万物皆有道”本身就是一种“道”虽然也可以狭义的解读为规矩,但正因为是规矩,才能让我们有了“自由随性”。今天能在这里写文字,不就是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里讲的“道”,这个“道”使人进化有了思想,所以才能让人能拥有辩证思索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离不开“道”,离开了我们所说所做皆为虚妄缥缈。简单举个例子,有人说,古人能创造出文字,我也能创造文字,这当然可以,人的智商范围内允许你创造出不同,但又有多少人认可和遵守呢?“历史,公认,传承”这就是“道”,没有这些“道”为基础所创造出来的,无论用多少心血,也只是个人自娱自乐的小把戏,连小“道”都称不上。
在我眼里道是分了大小和层次的,就如圆圈,一个圈套住另一个圈。互相有涵盖的逻辑关系。打个比方,你教书为生,必须赚钱养家,此为一种规矩,一种道,这也许并非你本愿,这个道束缚着你人性中的惰性和自由,有时上级让你委屈受气,让你不自在,心生怨气,为了工作继续,也必须忍了,所以这个“道”多少让你憋屈难受,但如果你想借此通过教书识人,等待机会,登上一个全新的领域或台阶,那么第一种让你感到憋屈难受的道,就不一定让你感到那般痛苦,因为你有一圈更大的道覆盖住了第一个小圈中的道,或者再进一步不但你有第二圈的想法,也想通过程中的教书育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那你更处在比第二个圈更大的圈中...。
胯下之辱对当时的韩信而言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道”,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不是因为他能忍,而是因为他给自己定了更大的道,画了更大的圈,所以胯下之辱对于韩信更大的道而言根本就无足轻重,无足道。一个人的内心的自在与满足,抱负与理想,专注与执着,眼光与境界,决定了他的圈可以画多大,这不但可以能让他在各种道(规矩)中得自在逍遥,更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在“道”中的人生还应分上中下三种,认识到“道”的存在,克服人性中与之相悖的并遵守这个“道”,是为下等道中的人。知道“道”的存在,而这个“道”恰是最合你胃口和脾性的,你在其中乐此不疲,各种收获,是为中等道中的人。而不以悲喜看待各种“道”,能清楚认识到事物的本源本质,并能随心所欲的为之,才是真正的上等得道之人。
朋友提及的孔老夫子在【论语.为政二】里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看样子,孔老夫子终于在七十岁的时候明白了“道”的至理,并能享受其中。我倒是觉得孔老夫子说这段话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如果我们不用改动其中任何一个字,只是颠倒下这段话的顺序把这话变成【不逾矩,而从心所欲】,在深刻领悟并掌握“道”这个规矩的情况下,人生中的“从心所欲”又何必等到七十岁呢?!
本来还想唠叨些什么,不过写到这里脑子里反复出现的只有陶渊明的那首【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就此打住吧!
2015年10月19日 丑时
于家中书房
@leaushown-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