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4月12日電(記者黃艷)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1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十余年裏,包括白鱀豚在內的5種珍稀動物難覓蹤影,也許已經滅絕。
據曹文宣介紹,除中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白鱀豚被確定為功能性滅絕外,還有白鱘、鯮魚、擬尖頭鲌、鰣魚等4種長江珍稀魚類多年未被發現。在人類活動幹預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長達十幾年未被人類發現,這些動物極有可能已經消失了。
在眾多導致生物消失的原因中,野蠻漁捕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曹文宣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集中出現了白鱀豚非正常死亡事件,其中45%都是被滾鉤傷害,其次是輪船螺旋槳。
“由于這種水生哺乳動物僅依靠聲納辨別方向和環境,所以常常被密集的漁具捕殺、或者傷害。它們的身體一旦出現較嚴重的外傷,得不到醫治,死亡率很高。”曹文宣說。
到上個世紀最後20年,電捕大肆出現,白鱀豚難逃厄運。1984年到1995年,白鱀豚從400頭減少到不足100頭。
2002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生活了21年的白鱀豚“淇淇”自然死亡之後,白鱀豚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
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研究專家劉煥章說,功能性滅絕即數量極其稀少或者沒有,已經失去了發揮在生態係統中的功能作用。
“在食物減少、水流環境改變、濫捕濫撈等情況下,白鱘、鯮魚、擬尖頭鲌、鰣魚大約都在10余年內沒有再被發現過。”曹文宣說,“這些水生動物的消失具有很深刻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不僅會讓我們的後代再看不到這些動物,還會影響種質資源的優化和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