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书法笔记【四】---有种历史叫剥皮去骨,天打雷劈2016-03-12
书法笔记【四】---有种历史叫剥皮去骨,天打雷劈
【前言】:有些朋友给我留言,说文房四宝为什么不再多写点,感觉就像读小说到了故事高潮部分,却戛然而止。其实每样东西都上千年历史,岂是我一人之力能说得清的,同时也无法一口气说完。如果换在旧时把这些认认真真全部抄写在纸上,堆纸的房间估计都够呛,呵呵。
众所周知,纸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相比其他几大发明,纸比较特别,因为有了它的出现,文化,艺术,知识,思想,历史...才有了广泛传播和传承的基础,人类古文明由此找到较为合理的方式得以传续。
【古印度贝页经】
中国历来有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把某样事物的诞生具体化,人物化,甚至神化。如造字有仓颉,造笔有蒙恬,造纸自然就有蔡伦。但历史往往总是在你信以为真的时候,通过它的方式告诉你事实...
英文中的纸(paper),它的词源来自另一个单词papyrus,翻译过来就是莎草纸。大约在公元前3000左右,古埃及人,就用尼罗河流域盛产的莎草(Cyperus papyrus,一种水生植物,有点像芦苇),制作出名极一时的莎草纸,古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都使用过这种纸。但它的工艺极为简单,与其说是纸,不如说是“编制捶打出的植物茎条”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一直到公元八世纪,中国的造纸术来到了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开始生产大量“廉价纸”,让一直使用莎草纸的洋粉丝们逐渐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公元前1600多年前,古埃及的“艾德温·史密斯莎草纸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主要论述外科手术。现藏于纽约医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
严格意义上来说,“纸”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
那造纸术是蔡伦制的吗?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基本被否定了。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的放马滩“纸地图”,这应该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纸张了。实际上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就以经出土了公元前49年的西汉麻纸。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如“灞桥纸”、“居延纸”、“扶风纸”等等,这些都是在西汉时期的古墓中发现的,而蔡伦却是地地道道东汉时期人物。
【放马滩古墓葬中发掘出的“纸地图”,迄今约2200年左右】
其实造纸术是否是蔡伦发明的,历史上早有争论。问题集中在东汉成书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和南朝时期范晔写的《后汉书·蔡伦传》上记载有出入,主要问题的交锋点,是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还是发明了造纸术。
不过随着实物的不断出土,唐朝的书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的评论现在看来是准确的“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这句话不但概括了纸张使用兴始于汉朝初期,而蔡伦改进了工艺技术,使其更好。不但是纸,从蔡伦改进工艺督造出强兵利刃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他的确在工艺技术改进方面有突出才能。
蔡伦作为一个太监,一生所为后人评述却褒贬不一,最后这位中国造纸术的代言人最终以自杀终场。公元2007年,他和阿基米德、牛顿、达芬奇、伽利略、以及现代DNA指纹识别技术的奠基人亚历克-杰弗里斯等等,这些从古至今在历史中出现的重量级人物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这不仅是给蔡伦的荣誉,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发明造纸术这一提法给予毫无疑问的肯定。
【蔡伦画像】
蔡伦虽然改进了造纸工艺,生产出当时的麻纸,史书记载“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但可以想见,以烂布条,破渔网,树皮造的纸和今天我们用的纸其中的差距。不过,有总比无好,纸张总算开了个头,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也开始记载着历史。
随着造纸技术的推广,全国各地都在生产纸张,历史上产生了以不同材料,而加工生产的各种纸,如杭州等地产的以腾皮为原料的(藤纸)、北方地区以桑树皮制的(棉纸)、东阳产的(鱼卵纸)、益州产的(黄白麻纸)、均州产的(大模纸)、蒲州产的(薄白纸)等等。
【文革期间,上海博物馆万育仁先生从垃圾堆里捡回的,晋.王羲之《上虞帖》唐代硬黄纸摹本,现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硬黄纸,唐代一种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经过黄檗(黄柏)汁染色及涂蜡砑光制作而成,称为硬黄或黄硬。此纸防蛀易于久藏,光泽莹滑,唐人多用以写经,同时也是摹写书画的主要纸张,后世著名摹本多采用此纸。】
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几经大浪淘沙后,有个地方却逐渐被推到了前端,这就是在唐代的宣州府。也就是“宣纸”的发源地。
唐书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确凿表明宣纸已经常见于生活和艺术领域。根据【旧唐书】及【宣州府志】等明确记载,宣纸在诞生之初基本就被确定为贡品,虽然当时全国各处基本都在产纸,江西,四川,浙东等地也把本地产纸张作为贡品进贡,但宣纸却以其优良品质,隐约排在了其他诸纸的前列。而这一点被南唐后主李煜,推上了一个顶峰。
【南唐后主李煜像】
南唐后主李煜对一种纸有极致的喜好。这就是“澄心堂”纸。歙县的羽山既覆船山(主峰搁船尖)有一道天然奇观“石门九不锁”其中有“天下第一心”,云溪穿心而过,故名澄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天然道场。南唐后主李煜专门修了一堂屋存纸,取其名“澄心堂”,这里面放的纸自然也就叫“澄心堂纸”了。澄心堂纸一出生就是皇族血统,此纸相传这是李煜对其他纸不满意,宣州纸工专门为他试制出来的,澄心堂纸属于皇家专用特供纸,市面上非常罕见“百金不得一”,所以传世的非常少。
【石门九不锁”其中有“天下第一心”,云溪穿心而过,故名澄心】
历代文人墨客对澄心堂纸极为珍视。最有意思的“澄心堂纸迷”是“宋诗开山祖师”宋代的梅尧臣,同时代的刘敞千辛万苦搞到了后唐故府里百幅澄心堂纸后,送了十幅给欧阳修,欧阳修转送了两幅给梅尧臣,梅尧臣得到后,一方面对欧阳修感激涕零,另一方面却埋怨刘敞为什么不送他些,过了几年宋代文人宋敏求弄了一百幅澄心堂纸献给这位心中偶像级的“开山祖师”,可把这位“祖师爷”高兴坏了。一方面感谢,一方面又津津有味的回忆起,几年前欧阳修送两幅澄心堂纸的往事,大有扬眉吐气的感概。无论刘敞、欧阳修、梅尧臣、宣纸留转到他们手上,必定赋诗一、两首,诗词中对澄心堂纸的推崇几乎达到阿谀肉麻的程度。
文人墨客们推澄心堂纸到了不敢用的地步,欧阳修说“有敢下笔知谁哉”。梅尧臣说“宜用此纸传将来”。董其昌补充说“此纸不敢书”。澄心堂纸的诱惑,连“墨仙”潘谷也按耐不住,努力仿制,终于,除了制墨,宣纸也被“墨仙”玩了一把,而且玩得还相当顺溜,玩出了名堂。
【蔡襄《澄心堂纸》帖】
不过“澄心堂纸”作为皇家贡品,历来密不外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化为了一个个传说,而近现代的宣纸却由宋代末期为避战乱由虬川迁徙到泾县小岭的曹大三及族人拉开了大幕。
曹姓家人在泾县扎根造宣纸,到现在已经传了约五十代人左右。可以说泾县小岭曹氏的家族史就是大半部中国宣纸的历史。
宣纸为什么这么令人着迷,中国的造纸术发明后,各地造纸工艺其实大同小异。但宣纸却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除了历史的机缘巧合,还有它独特的制造工艺。
【泾县小岭曹氏始祖大三公像】
泾县产宣纸大致流程是把青檀树枝条砍下来后,放在笼里先蒸煮,蒸煮完后,就好脱皮,然后与同样蒸煮过的沙田稻草放在石滩上晾晒,风吹日晒,天打雷劈,中间择时翻晒,这个过程几乎要持续一年到一年半,这是一个自然腐化漂白的过程,最后收回来进行分拣,接着捶打,切,最后捣碎,配置后放在池子里侵泡化为纸浆,经过纸帘捞纸,再挤去水分,放在烘墙上烘干,接着按大小剪裁成纸。并且按各种需求制作不同品种的纸类。
【青檀树生命力很顽强,常破岩而生】
这说来简单,其实按当地曹姓老人的说法,宣纸有72道工序(另一说是108道),从砍青檀树枝到制成一张纸大约要一年多的时间。(这里插一句题外话,有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值得注意-“72”,湖笔的制作工艺据传也是“72”道工序,水浒传里有“72地煞”,而孙悟空则凭借“72变”上天入地。可见“72”是个有故事的数字。)
【囤放沙田稻草的堆场】
宣纸制成后,按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比例来分类,大致是百分之70-80青檀皮含量的纸为特净宣纸,50-60为净皮宣纸,40左右为棉料宣纸。其它成分为沙田稻草。
青檀皮的含量直接决定纸的质量,皮的含量高,成本就高,而同时纸张的抗拉力就强,耐磨,耐用,墨在纸上的运用也发生了巧妙的变化,好的宣纸是可以反复装裱数次的。
【风吹雨淋,天打雷劈的晒场】
传统工艺中不但对比例看得很重,对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原材料质量都有严格要求。小岭老工人有句谚语:“宁要三溪草,不要南陵皮”,三溪和南陵都指当地的地名,可见对沙田稻草和青檀树皮的要求相当严格。这也说明另一个问题,青檀树在中国境内分布是相当广的,为什么唯独在泾县及周边的青檀皮生产加工出了优质的纸张,经久不衰,其他地方则没有,除了优质的青檀皮也和泾县当地的气候,水质等有密切的关系。
【捞纸】
时至今日,在市场的冲击下,传统严谨的制作工艺已经抵挡不住市场利益的诱惑,于是龙须草纸浆混入了宣纸,青檀皮也偷偷的被猕猴桃树皮所替换,所以能拥有正确配比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生产的纸张已经算不错了。而用最优质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传统古法,历经一年多产出的宣纸已经非常罕见。这就解释了市场上同样一刀大小相同品牌不同的宣纸,有几百元到近万元的价格差距。
【烘干,温度一般控制在40度左右】
宣纸作为中国纸的代表,记载着历史,也传承着历史,宣纸只是一个从唐代以来的统一称谓,但纸张的材料及制作已经几度变迁。
唐代虽已有宣纸之称,但那时的宣纸主要为麻纸或其它纸,并未采用青檀皮作为纸张主料,直到宋末到元明,才开始采用青檀皮作为纸张主要原料,而且是100%的纯檀皮,而直到清代,才开始在纸张里加入了沙田稻草。成为我们现在眼中定义的“宣纸”。
通过纸的传承我们发现,一些历史上的传说也只是传说,诸如蔡伦的弟子孔丹发明了青檀皮造纸一说,确为虚传。但无数文人墨客留在纸上的墨迹,却历历在目,清晰可辨,诉说着过去,承载着文明,同时也昭示着未来。
于书房 (本文图样均来自网络)
后记: 今天终于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大致做了一个铺垫。在整理资料中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国一直以来,以在世界文明史中唯一没有出现断代史的古老国度而自居。但在四几年以后,文化传承却陡然发生了大面积断层,以至于近年来对文化传统及文化传承,屡屡出现“抢救”、“保护”、“恢复”、“修复”、“亟待”等字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特殊现象呢?我无法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