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生魚類比建國前減少近一半 水體已不適合魚生存

[复制链接]
2729 8
azpopLv.59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14-10-1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北京 教育信息网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北京野生魚類比建國前減少近一半 水體已不適合魚生存
2013-06-26 資訊來源:中國週刊
  泡在藥水中的屍體,證明它們曾存在於北京。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標本館大廳的空氣涼颼颼的,瀰漫著福馬林和酒精的刺鼻味。

  一排排比人高的鐵架子上,擺滿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玻璃瓶。裏面泡著形態各異的魚類標本,呈現出同藥液一樣的黃褐色,其中還有民國時期採集的。

  穿梭其間的張春光不時拿出一兩瓶,解釋一番。這位從事魚類學研究的研究員,言語間儘是惋惜:“這些寶貝,是歷史的見證。”

  2000年至今,張春光等研究人員足跡遍佈北京和周邊的水域,進行魚類研究採集。2013年5月,他與副研究員趙亞輝所著《北京及其鄰近地區的魚類》一書中提出,與80年代相比,屬於北京“原住民”的野生魚類有33種,很少見甚至已經見不到了。

  這些小生靈賴以生存的水,出了大問題。

  水利的犧牲品

  曾經,北京的水系河道,暢通至海。

  1929年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先後在長辛店、三家店、週口店、沙河等地,調查收集魚類標本。這是中國學者早期展開的對北京及周邊地區魚類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鳳鱭。”張春光指著一條側面形狀似刀、尾部極細的標本,告訴《中國週刊》記者。眼前這條已喪失體原色的標本,于1929年採自通州運河。

  這種活著時體色銀白的小魚,平時棲息于淺海,並可以經過入海河口進入淡水河,上溯較遠的距離。

  而另一條30年代採自通州的鰻鱺標本,看上去有些恐怖:將近四十釐米高的玻璃瓶裏,捲曲蜷縮著一條“大蠕蟲”,因為年代久遠,表皮已經呈現棕褐色。

  活體的鰻鱺身形如蛇,生性兇猛。作為一種降海洄遊性魚類,幼鰻春季成群從大海遊至江河口,雌鰻甚至可以逆水上溯數千公里,達到江河上游生長。秋季成熟後,再遊回海洋繁殖。

  “那個年代,這兩種魚被人工販運、養殖至北京的可能性都很低,可以確認係野生品種。這說明,北京地區當時的水系比較發達,河道水系與海是相通的,水質也很乾淨。”張春光說。

  據記載,歷史上曾分佈于北京地區的洄遊性、河口性魚類共計五種。

  “這些標本,對魚類區係分析有著重要意義,見證並反映了北京河流生態的變遷。”說到這兒,他表情凝重。

  1950、1960年代,中國開始第一次水利建設的高潮。北京地區集中修建了官廳水庫、三家店攔河閘、懷柔水庫、十三陵水庫、密雲水庫等大型水利設施。

  治理水患、解決農業生產的同時,北京地區通海河流下游普遍修閘建壩,阻斷了河口性、洄遊性魚類的上溯通道。1980年代左右,這幾種魚類已經在北京絕跡。

  據文獻、標本記錄和野外調查表明,北京地區曾經存在和現有的野生魚類共計85種,排除原分佈地不在本地區的11種引入種,有據可查的野生魚類為74種。1980年以前,北京地區消失的魚類物種近10種。

  《北京及其鄰近地區的魚類》一書中總結道:至少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水域環境雖有變化,但惡化程度有限。

  被城市驅趕的魚兒

  接下來的三十多年,北京的土著野生魚類,以幾乎平均每年一種的速度消失。

  北京的河流均屬於海河流域,分為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薊運河水系。

  據2013年5月北京市水務局、統計局發佈的第一次水務普查公報顯示: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425條,湖泊41個,水庫88座,總庫容93.77億立方米。

  北京的調查標準,河流流域面積與湖泊水面面積,僅為全國的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這與城市的擴張有著緊密的聯繫。

  據2008年統計,北京建成區總面積已經是1978年的4倍,並以平均每年8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攤大餅”般不斷像四週擴散。北京城市常住人口正以平均每年60.4萬的速度增加。2006年,人均年用水量比五年前下降了22%。

  同時,由於氣候變暖,華北地區長期處於乾旱狀態,海河流域1990年代的降水量比1950年代減少了三分之一。

  與之相應的是,城區內自然、半自然水域面積急劇減小。

  張春光在書中記述了北京的斷流情況:大清河水系,大石河水系中上游常年斷流,下游部分河段枯水季水量不足;永定河水系,1995年後三家店以下地區斷流;北運河水系,大興、通州諸多渠道斷流,只有溫榆河保持常年流水;潮白河水系,潮白河順義段1999至2008年常年斷流;薊運河水系,金海湖入庫及出庫河段均常年斷流。

  根據研究人員多年的調查,北京地區目前可以採集到41種魚類,與原有記錄相比減少了33種。

  一些北京地區特有、重要的魚類物種,就此不見蹤影。

  尖頭高原鰍是魚類學家黃振壽和張春霖在1931年永定河水系山區河段三家店一帶發現的新品種。學界對於這種個體較小的鰍類,了解甚少。三家店是其唯一物種發現地。

  “曾經野採了幾十次,從來沒有見過。”張春光一臉遺憾,“但並不能斷言它滅絕了,也許還藏在某個石縫裏呢。”現在,要看到那條北京特有的魚,只能到標本館中,可因時日已長,已經“爛得差不多了”。

  在北京僅分佈于拒馬河十渡河段的東方薄鰍和黃線薄鰍,也已經多年未曾採集到。這些北京的珍貴魚種,還沒來得及被系統研究,就銷聲匿跡了。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原生魚攝影愛好者羅浩。為了能拍到一些難得一見的野生魚類,他常常要從城裏驅車來到遠郊,在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尋找拍攝地點。他常跟南方的魚友自嘲:“你們都是出門就野採,我們都是離家一百公里以外—家門口沒啥好東西了。”

  當他把一些精心拍攝的照片放到微博上時,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提問:“這魚還挺漂亮,好吃麼?”

  “水死了”

  “水沒了,魚怎麼活下去?很簡單的道理。”張春光解釋道。

  為了保住城市的地表水不滲入地下,河道治理主要採取渠化、水泥化的方式,先抽幹水在清淤,隨後鋪上防滲膜,將河底硬化,再把水放進去。

  這樣的做法,直接導致河道原有水生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單一化。

  “活水變成死水了。”趙振剛告訴《中國週刊》記者。他是個原生魚愛好者,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小時候家住後海附近的白米斜街。

  童年的記憶中有兩件難忘的事兒:親眼看見有人從後海摸到超大的河蚌;一個玩伴在裏面扎猛子的時候,被河底的水草纏住,差點沒救上來。那時候的後海裏,隨意下一抄子就撈到“比水族市場的熱帶魚還漂亮”的野生魚。

  他隨口就能說出一大串名字。

  圓尾鬥魚,雄魚繁殖期尾部和魚鰭佈滿藍寶石般的亮點,在水面吐泡沫做巢。兩條雄魚碰面,會拼命展開身體,顯擺色彩,隨後打個你死我活。這種耐低氧的迷腮魚,被公認為北方地區生命力最頑強的一種。

  子陵吻蝦虎和波氏吻蝦虎會猛然張開大嘴,誇耀腮部的特有的紋路,將入侵領地的同類驅逐出領地。

  此外,他還見過大鰭、彩石、興凱等好幾種色彩各異的鳑、鲏、類,眼睛泛藍光的中華青鳉,具有金屬光澤的中華多刺魚以及數不清的麥穗魚和蝦類。

  後來,後海進開始了清淤鋪磚的治理工程。這些“皮實(生命力頑強)”的小型魚類數量和種類,都漸漸減少了。只有麥穗這類適應性強的魚類,還能經常出現了。

  趙振剛分析道:“凡事都有兩面性。經過上游多少年積攢下來的淤泥沒了,河蚌減少,鳑鲏和無處產卵,同樣的道理,水草減少,圓尾鬥魚的泡沫巢也無法在水面固定住。”

  這種結果不僅體現在魚類身上。

  “我小的時候,三環還沒修完,二環邊的護城河裏,蛙聲一片。”趙振剛的一個朋友是北京動物園兩棲動物館的工作人員。據他介紹,那時候二環內能看到的花背蟾蜍如今六環內都難見蹤影了。包括黑斑蛙、中華蟾蜍等曾在北京廣有分佈的蛙類城區內的數量也日益減少—“一年清幾次淤,河岸也糊上水泥了,它們躲哪去?”

  遠離城區的郊區河流也未能倖免。

  中華多刺魚俗稱“刺兒魚”,連鴨子都不愛吃它。北京地區是其在東亞大陸的最南分佈,曾廣泛分佈於懷柔的西四渡河。河道治理後,這種棲息在沉水植物、石頭間隙中,有著叼細葉水生植物莖葉築巢護卵行為的小魚,失去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根據張春光近年來的調查,該流域的中華多刺魚已經只有零星分佈。

  因為農村生活灌溉取水及農家院生意的火爆,一些山區河段都設置了橡膠壩、翻版閘、分水閘等小型截流設施。通過村莊的河道,基本安插了網箱之類的水產區域。

  養殖用水和生活廢水往往直接排入河道。旅遊旺季,一些郊區河段河水呈茶褐色,山區溪流的好氧性魚類,很難生存下去。

  張春光調查的過程中,經常發現諸如已被列為北京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寬鰭鱲、馬口等,被捕撈後裹上面炸了,做成農家院招牌菜,名曰“小雜魚”。

  電魚、炸魚和“絕戶網(網眼極小,將大魚小魚一網打盡的漁網)”等捕撈方式普遍存在。據研究人員調查,全市每年垂釣人次達到700萬以上,遠郊區佔60%以上。

  而河道長期出於靜水或緩流狀態,阻礙重重,同樣導致一部分野生魚類的減少。

  多鱗白甲魚分佈在房山十渡的拒馬河水域。每年冬天,這種暖水性魚類要鑽到當地通河的魚古洞越冬。第二年穀雨前後的雷雨天氣中,集體出洞遊入河流繁殖。

  “本來洞和拒馬河是連通的,魚可以自由進出,現在因為人工養殖,洞口建了很多魚池網箱,相當於在多鱗白甲魚前立起了一道墻。這條道堵死了,它還能存活麼?”

  就連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因為野生環境下,它們產漂流性卵,魚卵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有流速和水溫變化的河道,才能孵化出魚苗。而目前北京的河道已經不具備供它們自然繁殖的條件。

  “北京的野生種已經消失了。咱們吃的,都是引入種。”他說道。

  尷尬的搶救

  近年來,因為一些野生魚類出眾的外形體色,國內興起了原生魚類野外採集、家庭飼養繁殖和觀賞的潮流。

  趙振剛現在是原生魚類論壇“兩江中國原生(以下簡稱兩江)”北京地區的聯絡員。這個已經有十年之久的公益性網站,曾發佈一個幾百字的“野外採集自律公約”,在全國各大魚類論壇引發熱議。

  公約倡議魚友們在野採過程中,“不以贏利為目的”、“不採捕受保護瀕危魚類、幼魚和繁殖期成魚”、“拒絕具有危害性的採捕形式”、“不公開野外採集地資訊”、“原產地採集,原產地放生”。

  “理性的野採,繁育出一定規模數量,再放歸原生地,可以讓當地的原生種群數量提高,而不至於面臨滅絕之災。”兩江的創始人張志剛,告訴《中國週刊》記者。

  然而,這在北京卻難有實質性效果。

  “好不容易救下一撥魚,卻找不到再適合放生的水體了。”趙振剛無奈地解釋道。

  數不清的悲劇,讓他痛心不已。

  三年前的十一長假,他在門頭溝下葦甸落坡嶺的一條溪流裏,發現了大量的寶貝:寬鰭、馬口、鳑鲏、吻蝦虎、刺鰍、北鰍、圓尾鬥、黃顙還有叫不上名字的鰁類。隨手翻開河灘的石頭,就能發現幾隻小河蟹,“多得滿地爬”。他把魚都放了,帶回了兩隻挂著籽的螃蟹,還在家裏孵出了幾百隻小螃蟹。

  第二年春天,他帶著孩子想把小螃蟹送回原產地,卻發現,溪流沒水了,成了光禿禿的石頭灘。他只好開著車一直沿河床往上走,直到最上面的水庫,才看見水。

  而另一條經常野採的河流也變了模樣。去年再去的時候,正趕上河床改造,塵土瀰漫,一群施工人員沿著河道,從山上往下鋪磚。詢問後,對方告訴他,這是為迎接園博會整治河道,美化環境。

  潮白河順義、通州交界的某處河段,他根本沒看見水,河床上只有進進出出的卡車,不知在挖沙子還是傾倒建築垃圾,“就跟個大工地似的”。

  他曾在房山一條小河裏採集過較為珍惜的拉氏拉氏和中華多刺魚,當時興奮不已。隔了一年再去,水還在,卻已經變成了藍色,“就跟剛剛洗完衣服的水一般”。2009年的北京水資源公告顯示,監測河流中,劣于V類水質的河長佔到了45%,達標河長還不到一半。

  “這樣的水,對皮膚都有刺激性。”張春光說。

  去年,趙振剛在順義後沙峪遊玩,沿著當地溫榆河段的直流溜達。走著走著,河斷流了,河床散落著塑膠袋、煤渣等生活垃圾,遍佈腐臭、乾枯的魚屍,還零零散散分佈著一些小水洼。

  一個泥坑裏發出聲響—密密麻麻的魚正擠在裏面,劈裏啪啦地掙扎。“一個個哈哧哈哧地伸出頭呼氣,我實在看不下去了。”趙春光借來兩個大桶,把泥坑裏兩百多條魚全撈出來,又開車去天通苑的同學家去借增氧泵。隨後馬不停蹄地尋到枯柳樹環島附近的羅馬湖,水質並不怎麼好。“但那是最近的,短期內不會幹的水域。再耽擱,就都憋死了。”他攤了攤手,幹笑一聲。

  有不少魚身上帶著傷,長了水霉,也都一股腦全倒進去了。

  趙振剛嘆了口氣:“已經盡我所能,之後的事,就看它們的造化吧。”
武汉同城爱好者:养鱼 水草 摄影 花草园艺 文学赏析
群号:2419137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8

杨方榕Lv.49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14-10-1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宜宾
鱼的生存环境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破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孤独的鱼Lv.44 发表于 2014-10-1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
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远高于生物进化的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大龟Lv.57 发表于 2014-10-1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松江区
在这么下去 就只有人类了
还挺乐观的,下一个就是灵长类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2 0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铥哗Lv.39 发表于 2014-10-11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陕西汉中
暴多的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y666Lv.40 发表于 2014-10-12 0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安徽淮南
看的心情沉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姓王Lv.24 发表于 2014-10-12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北京
北京的情况还算好的,至少没有分布狭窄的鱼类,在南方,真的有可能填一个水坑灭一个物种,比如各种品系的斗和虾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ungeLv.78 发表于 2014-10-12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被水呛着的鱼Lv.40 发表于 2014-10-25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西南宁
社会进步的代价!不过这个代价也太沉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