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天,小编就要送上一份昆虫大餐给各位啦!重口味的你千万不要错过哟!
中国水生昆虫纪录片
在“两江中国原生”(2003-2016)创立十三周年之际,作者megadeth1876推出了这部以水生昆虫为题材的微观超清纪录片《中国水生昆虫》作为献礼,同时,这部拍摄过程历时数年的纪录片也是现今国内第一部直接针对水生昆虫的超清视频,该视频发布后,短短数天内就在全国各大主要网络媒体上达到了15万次以上的点击率。于是,我们特别采访了作者megadeth1876,了解了他制作本纪录片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会对水生昆虫的拍摄感兴趣? 我想我首先应该以一名鱼类爱好者的身份来回答这个问题。鱼类,尤其是中国本土原生鱼类是我长久以来关注的核心所在,所以我会经常去各种水域进行野采,而在我野采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水生昆虫出乎意料地进入我的抄网,这种情况尤其以静水水域居多。最初,我是完全无视它们并当作累赘般地一次次扔回水里的,直到某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水生昆虫的种类似乎也很丰富,那么它们的行为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就逐渐开始搜集、饲养、观察和记录它们。
记录片中各种专业的知识从何而来? 首先谈不上专业,我的昆虫学知识在业余爱好者中也并非翘楚。在昆虫领域中令我逐渐从中获益的良师有两个,分别是“两江中国原生”和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前者以对中国原生生态的巨大热忱和关注而著名,也因此吸引和聚集了中国大江南北乃至海外的众多生物爱好者,而这其中自然不乏高段位的昆虫爱好者,而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则驻守了一批昆虫学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其专业程度不言而喻。
整部视频的拍摄历程历时多久? 时间是很难具体量化描述的。宏观地看,搜集或采集到一个目标水生昆虫物种需要面对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跨度,可以说完全取决于运气。微观地看,我的视频平均每100M的产出,背后需要2~4G甚至更多的前期拍摄素材来支撑。换算成时间的话,每个物种的观察和拍摄时间总长会因各自的难易程度从一两个小时到数小时不等。以蜻蜓稚虫羽化为例,它们通常在入夜后至次日清晨进行羽化,而横跨一整夜的拍摄需要耐心、时间、精力和体力的多重支持。
拍摄过程中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应该说难点大多来自于昆虫物种的自身天性。例如齿龄幼虫的畏光天性,导致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一个恒定且又不能太亮的光源,才能消除其紧迫感。再如春蜓科的很多稚虫天性谨慎多疑,周遭环境的一点点改变都需要数倍时间来适应,所以机位与光源要提前很久开始布置。蜻蜓的羽化则更是如此,不少品种的多疑天性会使拍摄过程陷入无限循环的无奈,甚至最终随着羽化失败而使拍摄计划走入死局。
拍摄完成后自己有何感触? 前期拍摄结束后,通常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如释重负。在后期编辑中,如果确定拍摄到了某个想要的且稳定清晰的镜头后,也会陷入小小的兴奋。而一旦视频制作完毕且发布之后,则很少再有积极情绪产生,这是因为我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过去,因而眼中看到的只有那些不够完美或不尽如我意之处。
拍摄对象从何而来? 视频中的水生昆虫有超过半数是自己野采而得,而这多半数中也包括了在鱼贩兜售货物中淘到的品种,尤以蜻蜓稚虫居多。在另一半数中,大多是拜大江南北的虫友所赠,例如齿龄幼虫是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的广东虫友“麦祖齐”相赠。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此时想再次向这些热情无私的素未谋面的朋友说声感谢,谢谢他们!
接下来还有什么拍摄计划? 尚未收集和拍摄的水生昆虫种类还有很多,未来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我的视频重心仍会以鱼类为主,尤其是中国本土原生鱼类。其中淡水鱼类已经有所积累,海洋原生鱼类的比例也正在逐步递加,未来会在适当的时候继续发布。
对两江及中国生态的未来有什么感言和期望? 就我个人而言,和“两江中国原生”已经结缘了9个年头。在9年之前我至多算是一个热带鱼类爱好者,而在结识“两江中国原生”之后,庞大、繁复而精彩的中国本土原生物种大门才算彻底为我开启,同时对中国原生水生物种的认知也以几何的倍数增长着。然而,无论是对于中国原生生态还是我个人,更需要肯定的是“两江中国原生”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13年中,“两江中国原生”作为中国成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组织之一,在普及中国原生物种的相关知识和宣扬保护中国原生生态这两个方面,都始终走在了中国最前沿。与时俱进是两江原生的另一个特点,近期更是推出了“原猴”中国原生生态APP。“两江中国原生”可以以当时当世的任何形式为载体,致力于普及和保护中国原生生态的宗旨并永不改变。在此,热切盼望“两江中国原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走进“两江中国原生”,来了解和认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丰富物种。
欢迎大下载“两江中国原生”APP原猴
点击原文,可订购全年《水族世界》杂志及《巅峰造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