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历经30年终获成功
图为:科研人员每天要对不同发育期的中华鲟幼苗进行观测、拍照
图为:幼鲟培育室里常年温度恒定在19.5℃
图为:工作人员在检测水体溶氧量及温度
图为:刚孵化出的幼鲟体长仅3厘米,它们的“父母亲”体长达到185厘米,体重78公斤
策划\陈建刚 图\王永胜 通讯员\邹卫丽 文\许洋
21日下午,天气阴冷。室外温度仅10℃。但在荆州市太湖农场农业部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3600平方米的幼鲟培育室里却温暖如春,这里常年恒定温度为19.5℃。
出生17天的鲟鱼仔,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养育下,欢快地在水中畅游。这批中华鲟幼苗,是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繁育出来的。与此同时,中华鲟雌雄亲本产后健康存活。这标志着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历经30年的研究获得成功。
今年初,从1999年开始饲养在该中心的两条野生鲟鱼终于性成熟。
10月31日,工作人员对亲本雄鱼“北京来”和雌鱼“白三”进行了人工催产和受精。共获得受精卵6.25万粒。120小时的孵化时间里,工作人员每隔半小时就要将孵化箱里的水搅晃一下,避免受精卵发生粘连。中心5人一班,每天3班倒,几乎是寸步不离守着鱼卵。11月4日凌晨,陆续孵出2.3万尾幼苗。
中华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首次实现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意味着今后可以在人工环境下保存物种,并且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这对中华鲟以及其他濒危淡水鱼类保护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