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 从娃娃抓起

 火.. [复制链接]
14251 34
爱它就给它自由Lv.24 发表于 2012-7-3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本帖最后由 爱它就给它自由 于 2012-7-3 13:26 编辑

关于教育下一代,不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 足球从娃娃抓起。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孩子越来越远离自然了,作为两江,为了提高国民的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把这个定位两江的发展方向之一。不知大家意见如何?通过一些方式(探讨),引领本地的中小学生幼儿园关注了解当地动植物资源,将美好的经历和愿景输入他们幼小而未受污染的心灵中,长大后必能成为保护环境的有识之士。
以下发三个资料,是台湾关于自然生态观察教育的一些文章,值得参考!

"欲行之事看似有罪,实利众生,率行之。因其为真善行。"--米拉日巴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34

爱它就给它自由楼主Lv.24 发表于 2012-7-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溪流魚類生態觀察與解說事典
                                     詹見平/台中縣中山國小校長
壹、溪流魚類形態學簡介
無論是研究或觀察溪流魚類,都應該具備魚類形態學的基礎,才不致於盲目摸索,全無頭緒,現就臺灣溪流現生魚類的形態資料配合簡易圖示歸納如下:
    一、常見的溪流魚類形態:
經常有朋友對我說:「溪流中的魚類每一種都差不多,實在分辨不出牠們的種類。」如果您有同感,那是因為觀察時候是處於一種「有看沒到」的無效能狀態,因此不是張冠李戴就是心中一片空白。如果想要做一位有效能的溪流魚類觀察者,那我們對於魚類的基本形態必需充分的瞭解,才不會手忙腳亂,不切實際。
就算我們是魚類觀察的「新手」,我們也知道:魚類是生活在水裏的。牠們在水中靠鰭來運動,現在就從「鰭」談起:
在魚身體背部上的鰭稱為「背鰭」,在腹部泄殖孔後方的稱為「臀鰭」,在尾部的稱為「尾鰭」。這三個鰭通常只有一個( 但背鰭有些例外,譬如?虎科有兩個背鰭 ),稱為奇鰭。另外成對的鰭稱為「偶鰭」,像胸鰭在體側左右鰓蓋的後方,腹鰭在腹部左右各有一個。
有許多魚類鰭的位置、形狀、大小呈現不少的變化,例如?虎科魚類的腹鰭特化成吸盤狀、黃鱔沒有鰭、鰻魚沒有腹鰭、埔里中華爬岩鰍的腹鰭在後緣相連。鮭鱒魚類、香魚、脂鮠和臺灣鮰的背鰭後面有一個肉質狀的脂鰭。鰻魚的背鰭、尾鰭和臀鰭連在一起,而鯰魚和塘蝨魚的尾鰭和臀鰭相連。七星鱧的尾鰭基部有一個眼狀圓斑、高體??和革條副鱊的雌魚在產卵季節有產卵管……像這樣的特徵,很容易在分辨的時候立刻認出來,以下就魚類的各重要術語摘錄供大家參考( 據曾,1986改寫 ):
    一、鰭:
鰭的構造又有硬棘和軟條的區別,硬棘通常在鰭的前面而決不分枝或分節,軟條大都有分節,又因分枝的有無可在細分。這種詳細的計數是在同類間做為區分的重要特徵。
通常的記錄將背鰭簡記為D.( Dorsal ),臀鰭A.( Anal ),尾鰭C.( Caudal ),胸鰭P.( Pectoral ),腹鰭V.( Ventral )。 如果有二個背鰭,則第一個背鰭為D1 ,第二背鰭為D2 。
記錄硬棘用大寫,Ⅰ、Ⅱ、Ⅲ、Ⅵ……代表1、2、3、4……根硬棘,而軟條則直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記錄為D.Ⅱ+8;則是背鰭前面的2根鰭條是硬棘,而後面的8根是軟條。
    二、鱗:
魚類的身體通常披著極整齊排列的鱗片,臺灣產的淡水魚只有圓鱗和櫛鱗之分。圓鱗最常見於鯉目的魚類,如果我們取下一片鯉魚的鱗片,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鱗片就像樹木的年輪一般,呈一個個同心圓環,而沒有特別的突起小棘。但是如果我們取下一片?虎科魚類的鱗片,則可發現露出體外的頂部有許多小棘狀突起,這就是櫛鱗的特徵。如果由尾部往頭部摸著?虎魚類的體側,就可以感覺到刺刺的櫛鱗了。
我們也常常藉著鱗片的有無、大小、形狀、分佈狀況,甚至是顏色,可以輕易的記住許多魚類的特徵。例如鯰目魚類全身無鱗,而只有黏液覆蓋全身,黃鱔也是如此,香魚的鱗片卻極
為細小。
    三、側線:
在魚類體側中央大都有所謂側線的感覺器官沿身體縱走,由鰓蓋直後一直到尾鰭基部都很明顯的稱為側線完全,如鯉魚、鯽魚。有些種類只有前面的一小段,並不延伸到尾部,稱為側線不完全,如鱊魚。慈鯛科( 如吳郭魚 )的側線則有兩條,上部的側線和下部的側線在體側中央部份重疊,相平行但不相交。沿著側線上的鱗片都有一個小孔,其數目稱之側線鱗數L.l.,也是重要的分類特徵。
    四、鰓耙:
    魚類的鰓耙數簡記為Gr.,是指右側第一個鰓內弓的鰓耙數,也被用做分類的特徵。
    五、咽頭齒:
咽頭齒數簡記為Ph.,依順序由左外側至右外側之各列咽頭齒的數目,特別在鯉科魚類中有分類之價值。
    六、脊椎骨:
脊椎骨數簡記為Vert.,許多種類的脊椎骨數目常做為鑑定的依據,如鰻目的魚類,以及一般魚苗的分類上都相當重要。
    七、體長:
如果我們想要描述或記錄一尾魚的體型,無疑的要能清楚的界定我們要測量的部位,通常測量魚的長度有全長和體長兩種方式:
  全長:係指上顎前端至尾鰭後端的長度,如下圖所示。
體長:係指上顎前端至尾鰭骨和脊椎骨相接處之長度,如下圖所示。通常我們拉著尾鰭左右彎曲,即可找出容易彎曲的關節,做為測量的基準點。
    八、頭長比:
    頭長比=體長/頭長。
    九、體高比:
    體高比=體長/體高。
    十、縱帶:
魚類的縱帶是指頭尾方向較長的紋帶,例如臺灣馬口魚體側有一條藍黑色的縱帶,此外,在臺灣的溪流中有縱帶的魚類還有短吻鐮柄魚、羅漢魚的雌魚等。
    十一、橫帶:
    橫帶係指魚類背腹方向的長條紋,如臺灣石?體側有七條橫帶。
    十二、斑:
如果條紋較短較短,就稱為斑,如臺灣鱒的體側有九個橫斑,沙鰍體側上半部有黑色斑塊( 相連而成縱帶 ),泥鰍則有不規則之黑色斑點。
貳、賞魚的器材和裝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送人魚吃,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溪流魚類的採集必須運用一些器材,野外觀察也有必備的裝備,讀者如能親身體驗一番,相信會很有趣的。
    一般溪流魚類調查器材
    1.水溫:通常以U型最高最低溫度計測量。
    2.酸鹼值:通常以pH Meter測量
    3.溶氧量:可用碘定量滴定法,或溶氧儀測量。
    4.海拔高度:可用氣壓高度計測量。
    5.溪寬:可用伸縮皮尺在各採集點之固定位置測量。
    6.水深:用木尺在各採集點採穿越線法( transect method),每隔 1公尺測量。
    7.流速:可用各型流速計或漂流物法測量。
    8.流量:將溪寬、水深及流速輸入電腦或人工計算。
    9.魚類採集:
    溪流魚類採集有以下幾種方法,但有些必須經主管機關核准才可使用,各種種採集方法有:
    各種手投式撒網( 如: 9尺, 3分網目、12尺 5分網目)。
電捕( 通常以 8伏特以下為宜 ),在溪流較淺處使用。( 電捕需經主管機關核准方可使用,但為保護溪流生態,最好不用。 )
    籠具誘捕( 如蝦籠、折疊式誘捕網、蝦網等 )。
    垂釣( 部份地區需有釣魚證 )。
    刺網採集( 需經主管機關核准 )。
  溪流魚類野外觀察
人類從小就喜歡玩水,溪流生態的野外觀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靜靜的欣賞水中游魚、溪蝦、螃蟹、水棲昆蟲、螺貝類、水鳥、水生植物......等等,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當我們和水族生命建立感情之後,我們便會深深愛護牠們;接近牠、愛護牠正是我們殷切期望的。至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觀察,既不會干擾到牠們,又可以清楚的看到生物的一舉一動,介紹如下:
理想的野外觀察方法有許多,其中最理想的方法是窺箱觀察法及潛水觀察,其次是代用窺箱觀察及肉眼觀察,最不得已才用採集觀察。各種方法分述如下:
    觀察裝備
魚類生態觀察,難免要下水,因此一件防水褲、防滑的鞋子、遮陽的帽子、觀察的工具、記錄簿和圖鑑等是必要的裝備。量水溫用的溫度計、高度計、流速計、望遠鏡、照相機、錄影機等是選擇性的配備。
參、賞魚的方法
  觀察方法
魚蝦和水蟲的觀察方法大同小異,臺灣的溪流中,主支流都有不少可以觀察的定點,主要的觀察方法有窺箱觀察法、潛水觀察、代用窺箱觀察法、肉眼直接觀察、岸上望遠觀察、採集觀察等。
    一、窺箱觀察法:
窺箱觀察法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觀察水中生物的方法,它有經濟、便捷又不干擾水生生物等許多優點,因此是野外觀察的最理想的方法。
窺箱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可用透明壓克力板、玻璃板、塑膠板或塑膠布等來製作;形狀可做成正方體、長方體六角柱體或圓柱體,但無論哪一種形狀,最上層都應留空,做成「容器」狀以方便觀察,而各面之間可以用「矽膠」來黏合。
一般來說,玻璃的透視度比較好,但比較笨重而且容易破碎;壓克力的質地比較輕巧而堅固耐用,塑膠的質地最柔軟便宜但是不耐,各有優缺點,看需要而有所取捨。通常如用於照相、攝影就以玻璃做的較佳,如果只是供觀察,不需拍照,則以壓克力或塑膠質料做的就已很理想了。
    製成的窺箱,底部壓進水中,可克服水的折射,方便於觀察水生生物的活動,效果很好。
    二、潛水觀察:
潛水觀察也是一種理想的觀察方法,它一樣不會干擾到生物的作息,只是潛水的裝備比起窺箱觀察要昂貴多了。
潛水觀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進入水中觀察,另一種是浮潛( 浮於水面 )觀察,前者設備最為昂貴,且臺灣的溪流大都湍急,因此不很適合。後者裝備較少,也比較適合臺灣的溪流環境。
不過,潛水觀察無論用哪一種方式都應經過訓練,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三、代用窺箱觀察法:
前面談及窺箱觀察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方法,但有一個限制,那就是必須事先準備製作精美的「窺箱」。可是有時候時間來不及或事前忘記準備,到了野外徒乎負負,只好望水興嘆!如能事先準備或在野外撿拾他人丟棄的玻璃製的花瓜空瓶,或將鋁罐、鐵罐製成「窺筒」,底部包上透明的塑膠布,將之伸入水中便可減少水的觀察水中生物。
    四、肉眼直接觀察:
如果身邊沒有任何裝備,那就只好用肉眼直接觀察了。雖然肉眼直接觀察有某些限制,但還是有不少東西好看,例如粗首?的求偶行為、幼魚的活動、溪流邊緣淺水處的水生生物、...... 等,都是值得一看的。
另外,有些時候,使用工具反而礙事,非用肉眼直接觀察不可,例如?虎的卵塊,黏在石頭底下,必須翻開石頭來看,這時帶工具反而是累贅。
    五、岸上望遠觀察:
這種方式類似賞鳥,只要有一具望遠鏡,在橋上或岸邊即可觀察魚、蝦的活動情形。這種觀察法有一個限制,就是水必須清澈見底,而且流速不能太大。
    六、採集觀察:
這是一種萬不得已才可使用的方法,通常限於研究者使用。有些魚類或水生生物特別害羞,我們想看牠,牠卻偏偏躲在水裏的洞穴中不讓我們看,這時只好使用下下策,把牠們請出來,「借看一下」,但千萬記得:看過就好,觀察以後「放回原處」,切莫帶走牠。
至於採集的方法有手投網法、翻石手捕法和誘捕法較理想,其他的方法少用為妙,以免破壞生態。
採集方式可用各種流刺網、各種手投式撒網、誘網及蝦網、垂釣、誘捕等採集,唯應注意保育類生物不得採集( 除非經主管機關核准 ),即使不是保育類的生物,採集時也不可以貪多;最好觀察、拍照以後就放回原地。
經政府機關核准的研究,如果經由主管機關核准雖然可以使用電捕方式採集,但是電流對水域生態殺傷力很大,已經有許多先進國家連研究都禁止使用( 如日本 ),為保護溪流生態,最好還是少用或不用電捕方式採集。( 為保護溪流生態,編撰本書而做的生態田野調查已完全放棄電捕的方法採集 )。

肆、臺灣溪流魚類棲地概況簡介
臺灣溪流魚類的棲地大約分為溪流、深潭、野塘和人工水壩等型態,選錄部份具有代表性的棲地介紹如下:
    水和水源
溪流是魚類的家,水是魚兒生存的命脈,沒有溪流,就不會有溪流魚類;沒有水,溪流就沒有生命。有豐沛的水量,才能展現溪流的活力。有「水」,溪流魚類才能夠生存!同樣的,人類也必須依賴著「水」才能夠存活。
    高山積雪
冬季的臺灣高山會下雪,春天來臨時,積雪融化就是重要的水源之一。
    冰柱
臺灣溪流上游各支流在冬季結冰留下的冰柱,也是水源之一。
    森林和高山溪流
「森林是水的故鄉」,有森林的地方就有豐沛的水量,而且水質清澈見底,風景幽美,宛如人間仙境。
    超限利用從源頭就開始
臺灣的溪流超限利用,有不少從源頭就開始的例子,在溪流的源頭不遠處把水抽去灌溉果園( 這就是一種超限利用的惡例 ),使得下游水量減少。
    河川襲奪--有勝溪
臺灣的河川襲奪現象很有意思,以有勝溪為例,它是七家灣溪的支流之一,從前也是國寶魚「臺灣鱒(櫻花鉤吻鮭)」的家,她的源頭被蘭陽溪襲奪以後,現在的水量變得很小,溪流兩旁被濫墾為菜園,大量的肥料和農藥,已經嚴重的污染溪水,這兒現在已經沒有國寶魚的蹤跡了!
    國寶魚的家--七家灣溪
   七家灣溪風景如畫,水質清澈,可惜建造了太多的攔沙壩,妨礙了魚兒的洄游,造成了魚類的阻隔,因而影響國寶魚「臺灣鱒( 櫻花鉤吻鮭 )」的生存,使牠走上了「瀕臨絕種」的可怕命運,我國的魚類專家和生態保育專家正在苦思對策營救。
    國寶魚的殺手之一--攔沙壩
七家灣溪上的攔沙壩不但阻隔了魚類基因交流的機會,也破壞了原本暢通的河道,抬高水道沖蝕岩盤,造成河床邊坡不穩定,更改變了原來多樣化的棲地特性,水流變淺,使得魚類容易被天敵捕捉,而且使水溫昇高,導致魚兒容易生病,而右側的「魚梯」設計不當,魚類根本無法利用,只是「做給人看罷了」!
 人工水體與水利工程
    德基水壩
為了公共飲水、工業用水、灌溉和發電,臺灣有許多溪流建了水壩。水壩對人類生活有一定的貢獻,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像圖中的德基水壩,不但阻隔了魚、生物的洄游,也改變了溪流的外貌和生態,還因為附近的農藥、肥料、廢水等流入靜水產生「優養化」而變成「醬油湖」,對溪流魚類生態產生不良影響。
    石岡水壩
為了臺中地區200萬人口的飲用水,大甲溪蓋了這一座「石岡水壩」,壩高30公尺,因為沒有設計「魚道」,溪流中的魚兒和其他生物,到了這兒再也上不去了。好多鰻魚和毛蟹到了壩底下,只有「望壩興嘆」!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地曾隆起將近10公尺,把壩體震毀,大家一致呼籲應增設魚道,以利水生動物生存。
    水力發電廠
溪流原本蘊育著豐沛的水量,人類為了發電,把水引到隧道內,再利用落差位能來發電;這樣一來,使發電廠上游到取水口這一段溪流中的水量減少80﹪以上,電廠下游的水量,又因為發電和不發電的時候,所排放的尾水水量不同而變得不穩定--發電時像洪水,不發電時像旱災,溪流中的魚類和其他生物也因而受到連累,適應困難重重。
    發電時的溪流
水力發電廠下游的溪流水量,被發電廠控制著:當發電的時候,溪流水量非常大,連人類掉下去都會被沖走,魚兒和其他水裏的生物,必須找到適當的避難場所才能確保安全,不然會被沖得頭昏昏,甚至死亡。
    停止發電時的溪流
當水力發電廠停止發電的時候,電廠下游溪流中的水少得可憐。這時候,魚兒和其他溪流裏的生物,很容易被人類捕捉或被鳥類等天敵吃掉,而陽光太強的時候,可能也會把牠們晒得頭昏昏,甚至晒死。
    破壞水土建攔沙壩
人類很奇怪,好好的一座山,偏偏要把它挖得光禿禿的,讓沙土流入溪流,然後再花很多錢建「攔沙壩」來擋住沙土(好矛盾),同時也擋住了溪流魚類和其他生物「洄游」的通路。牠們不能上岸要不然也會綁白布條上街頭抗議。
    魚類棲地改善工程--堆石壩
在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的催促下,臺灣電力公司曾委託學者專家做過一次大甲溪的魚類棲地改善工程。這種堆石壩能使棲地多樣化,讓魚有地方躲藏、覓食和產卵。依據專家學者研究結果,棲地改善對魚類生存有幫助,但是成本非常高,其實可以用更好的方法來做。
    魚類棲地改善工程--親水區
臺灣電力公司委託學者專家設計的魚類棲地改善工程,在國內還是第一次嘗試,有好幾種方式,包括堆石壩、橫流壩、輪胎壩和親水區設計等。圖中這種親水區設計,建造在大甲溪的中游的支流-石角溪畔,在水泥平台上面可以垂釣和遊憩,可惜現在已經毀壞了,另外,太過人工化也是缺點之一。
    魚類棲地改善工程--輪胎壩
輪胎壩設計的目的和堆石壩一樣,希望藉由水的力量來沖出深潭,使棲地多樣化,讓魚有地方躲藏、覓食和產卵。相較於堆石壩,輪胎壩比較經濟省錢,又可廢物利用,一舉多得,只是對景觀也有點「壞美感」
  馬鞍壩和魚道
國內首座具規模的魚道設在大甲溪中游的馬鞍壩,它是一種複合式的魚道,有「潛孔」、「丹尼爾式」、……等數種設計,對當地魚類是一項最起碼的「尊重」。
  火力發電廠
  在溪流入海處附近,常被選為設置火力發電廠的地點,大肚溪口就是一例。
溪流中游
    大甲溪中游
大甲溪全長140公里,為臺灣主要河川之一,水力蘊藏量為臺灣之冠,她的上游-七家灣溪是國寶魚「臺灣鱒(櫻花鉤吻鮭)」的家鄉。溪中的魚類共有67種以上,堪稱臺灣溪流魚類的代表樣區。
大甲溪中游從谷關到石岡壩一帶,為溪流魚類棲息的精華區,常見的魚類粗首?、臺灣石?、臺灣馬口魚等約30-40種。
  大安溪
在水的濁度方面,臺灣的溪流有兩大形態,一種是如果沒有人為破壞,她是像大甲溪那樣清澈見底的,另一種型態是溪水常年灰黑混濁,並且含沙量很高,大安溪和濁水溪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深潭
深潭是溪流魚類躲避天敵和洪水的避難所,也是大魚的棲身之處,對保育溪流魚類來說,保有深潭,就能保有大魚和各種多樣化的棲地,讓魚類能永續生存。只是很可惜,臺灣溪流中的深潭越來越少,而且有「淺化」的趨勢,保育界應即早善謀對策。
魚類的產房
  鯉科魚類的育嬰房
在臺灣的許多溪流裏,屬於鯉科的魚類比例最高;在溪流中,大部份的鯉科魚類,都產卵在像圖中溪流旁邊水流比較慢的地方,大部份的鯉科魚類的卵都是「非附著性」,魚媽媽直接把卵產在沙中,小魚兒孵化以後,到能夠自己去覓食的時候,就直接找附近的藻類來吃,所以要保護鯉科魚類,也就同時需要保護這種地方。   
溪流河口
臺灣的溪流大多短而湍急,到了河口與海交界一帶,正是「周緣級」淡水魚的棲息地,這兒視野開闊,臺灣不少溪流的河口區大約都有30多種以上的魚類棲息。
伍、臺灣的溪流魚類名錄
  臺灣的溪流魚類大約有150種以上,確定名錄如下:
表一  臺灣溪流魚類名錄
脊索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硬骨魚綱 Class Osteichthyes
        海鰱形下組 Elopomorpha
            海鰱目 Elopiformes
                    大眼海鰱科 Megalopidae
                            大眼海鰱屬 Megalops
                                大眼海鰱 M. cyprinoides
            鰻形目 Anguilliformes
                    鰻鱺科 Anguillidae
                            鰻鱺屬 Anguilla
                                日本鰻 A. japonica
                                鱸鰻 A. marmorata
                                雙色鰻 A. bicolor pacifica
                    鯙科 Muraenidae
                        鯙亞科 Muraeninae
                            裸胸鯙屬 Gymnothorax
                                豹紋裸胸鯙 G. polyuranodon
        鯡下組 Clupeomorpha
            鯡目 Clupeiformes
                    鯡科 Clupeidae
                        鰶亞科 Dorosomatinae
                            海鰶屬 Nematalosa
                                高鼻海鰶 N. nasus
        正真骨下組 Euteleostei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鯉科 Cyprinidae
                        ?魚亞科 Abramidinae
                            ?魚屬 Culter
                                紅鰭?魚 C. erythropterus
                            紅?屬 Erythroculter
                                翹嘴紅? E. ilishaeformis
                            餐條屬 Hemiculter
                                餐條 H. leucisculus
                            細?屬 Rasborinus
                                線細? R. lineatus
                                臺灣細? R. formosae
                            華?屬 Sinibrama
                                大眼華? S. macrops
                        ??亞科 Acheilognathinae
                            副鱊屬 Paracheilognathus
                                革條副鱊 P. himantegus
                            ??屬 Rhodeus
                                高體?? R. ocellatus
                        ?亞科 Barbinae
                            石?屬 Acrossocheilus
                                臺灣石? A. paradoxus
                            二鬚?屬 Capoeta
                                條紋二鬚? C. semifasciolata
                            鯪屬 Cirrhinus
                                鯁魚 C. molitorella
                            棘?屬 Spinibarbus
                                何氏棘? S. hollandi
                            鏟頜魚屬 Varicorhinus
                                高身鏟頜魚 V. alticorpus
                                臺灣鏟頜魚 V. barbatulus
                        鯉亞科 Cyprinae
                            鯽屬 Carassius
                                鯽 C. auratus
                                高身鯽 C. cuvieri
                            鯉屬 Cyprinus
                                鯉 C. carpio
                        鰍鮀亞科 Gobiobotinae
                            鰍鮀屬 Gobiobotia
                                陳氏鰍鮀 G. cheni
                                中間鰍鮀 G. intermedia
                        鮈亞科 Gobioninae
                            鐮柄魚屬 Abbottina
                                短吻鐮柄魚 A. brevirostris
                            頜鬚鮈屬 Gnathopogon
                                飯島氏頜鬚鮈 G. iijimae
                            唇?屬 Hemibarbus
                                唇? H. labeo
                            羅漢魚屬 Pseudorasbora
                                羅漢魚 P. parva
                            ?屬 Sarcocheilichthys
                                黑鰭? S. nigripinnis
                        鰱亞科 Hypophthalmichthyinae
                            ?屬 Aristichthys
                                黑鰱 A. nobilis
                            鰱屬 Hypophthalmichthys
                                白鰱 H. molitrix
                        雅羅魚亞科 Leuciscinae
                            細鯽屬 Aphyocypris
                                菊池氏細鯽 A. kikuchii
                            草魚屬 Ctenopharyngodon
                                草魚 C. idellus
                            青魚屬 Mylopharyngodon
                                青魚 M. piceus
                            副細鯽屬 Pararasbora
                                臺灣白魚 P. moltrechti
                            ?屬 Zacco
                                臺灣馬口魚 Z. barbata
                                粗首? Z. pachycephalus
                                平頜? Z. platypus
                        ?亞科 Xenocyprinae
                            圓吻?屬 Distoechondon
                                圓吻? D. turmirostris
                                扁圓吻? D. compressus   
                    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
                        腹吸鰍亞科 Gastromyyzoninae
                            纓口鰍屬 Crossostoma
                                臺灣纓口鰍 C. lacustre
                        平鰭鰍亞科 Homalopterinae
                            間爬岩鰍屬 Hemimyzon
                                臺灣間爬岩鰍 H. formosanum
                                台東間爬岩鰍 H. taitungensis
                            中華爬岩鰍屬 Sinogastromyzon
                                埔里中華爬岩鰍 S. puliensis
                    鰍科 Cobitididae
                            花鰍屬 Cobitis
                                花鰍 C. taenia
                            泥鰍屬 Misgurnus
                                泥鰍 M. anguillicaudatus
                            副泥鰍屬 Paramisgurnus
                                大鱗副泥鰍 P. dabryanus
            鯰目 Siluriformes
                    鮠科 Bagridae
                            鮠屬 Leiocassis
                                脂鮠 L. adiposalis
                                日月潭鮠
                    鯰科 Siluridae
                            鯰屬 Parasilurus
                                鯰魚 P. asotus
                    ?科 Amblycipitidae
                            ?屬 Liobagrus
                                臺灣? L. formosanus
                    塘蝨魚科 Clariidae
                            鬍子鯰屬 Clarias
                                塘蝨魚 C. fuscus
            鮭形目 Salmoniformes
                    香魚科 Plecoglossidae
                            香魚屬 Plecoglossus
                                香魚 P. altivelis
                    鮭科 Salmonidae
                            鉤吻鮭屬 Oncorhynchus
                                櫻花鉤吻鮭 O. masou formosanum
                                虹鱒 O. mykiss
            ?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
                    青?科 Adrianichthyidae
                            青?屬 Oryzias
                                青?魚 O. latipes
                    胎?科 Poeciliidae
                            大肚魚屬 Gambusia
                                大肚魚 G. affinis
            海龍目 Syngnathiformes
                    海龍科 Syngnathidae
                            擬海龍屬 Hippichthys
                                橫帶海龍 H. spicifer
            合鰓目 Synbranchiformes
                    合鰓科 Synbranchidae
                            黃鱔屬 Monopterus
                                黃鱔 M. albus
            鱸形目 Perciformes
                鱸亞目 Percoidei
                    鋸蓋魚科 Centropomidae
                            雙邊魚屬 Ambassis
                                細尾雙邊魚 A. urotaenia
                    湯鯉科 Kuhliidae
                            湯鯉屬 Kuhlia
                                湯鯉 K. marginata
                                銀湯鯉 K. mugil
                                大口湯鯉 K. rupestris
                    鑽嘴科 Gerreidae
                            鑽嘴魚屬 Gerres
                                短鑽嘴魚 G. abbreviatus
                                曳絲鑽嘴魚 G. filamentosus
                    慈鯛科 Cichlidae
                            口孵魚屬 Oreochromis
                                莫三鼻口孵魚 O. mossambicus
                                尼羅口孵魚 O. niloticus
                            慈鯛屬 Tilapia
                                吉利慈鯛 T. zillii
                鯔亞目 Mugiloidei
                    鯔科 Mugilidae
                            鯔屬 Mugil
                                烏魚 M. cephalus
                ?虎亞目 Gobioidei
                    溪鱧科 Rhyacichthyidae
                            溪鱧屬 Rhyacichthys
                                溪鱧 R. aspro
                    ??虎科 Gobiidae
                        塘鱧亞科 Eleotrinae
                            烏塘鱧屬 Bostrichthys
                                中國塘鱧 B. sinensis
                            瘠塘鱧屬 Butis
                                花錐瘠塘鱧 B. koilomatodon
                            塘鱧屬 Eleotris
                                棕塘鱧 E. acanthopomus
                            短塘鱧屬 Hypseleotris
                                短塘鱧 H. bipartita
                            無孔塘鱧屬 Ophieleotris
                                無孔塘鱧 O. aporos
                       ?虎亞科 Gobiinae
                            叉舌鯊屬 Glossogobius
                                金叉舌?虎 G. aureus
                                雙斑叉舌?虎 G. biocellatus
                            雙帶禿頭鯊屬 Stiphodon
                                雙帶禿頭鯊 S. elegans
                            禿頭鯊屬 Sicyopterus
                                日本禿頭鯊 S. micrurus
                            種子鯊屬 Stenogobius
                                種子鯊 S. genivittatus
                            雷氏?虎?屬 Redigobius
                                雷氏?虎 R. bikolanus
                            厚唇鯊屬 Awaous            
                                曙首厚唇鯊 A. melanocephalus
                            臥齒鯊屬 Apocryptodon
                                臥齒鯊 A. madurensis
                            鴿鯊屬 Oxyurichthys
                                眼絲鴿鯊 O. tentacularis
                            硬皮?虎屬 Callogobius
                                神島硬皮?虎 C.tanegasimae
                            大彈塗魚屬 Boleophthalmus
                                大彈塗魚 B. pectinirostris
                            彈塗魚屬 Periophthalmus
                                彈塗魚 P. cantonensis
                            青彈塗魚屬 Scartelaos
                                青彈塗魚 S. viridis
                            鯔?虎屬 Mugilogobius
                                阿部氏鯔?虎 M. abei
                            裸身?虎屬 Schismatogobius
                                寬帶裸身?虎 S. ampluvinculus
                            吻?虎屬 Rhinogobius
                                明潭吻?虎 R. candidianus
                                名古屋吻?虎 R. nagoyae formosanus
                                短吻紅斑吻?虎 R. rubromaculatus
                                大吻?虎 R. gigas
                                細斑吻?虎 R. delicatus
                                斑帶吻?虎 R. maculafasciatus
                                南台吻?虎 R. nantaiensis
                                恆春吻?虎 R. henchuenensis
                                極樂吻?虎 R. giurinus
                攀鱸亞目 Anabantoidei
                    攀鱸科 Anabantidae
                            鬥魚屬 Macropodus
                                蓋斑鬥魚 M. opercularis
                            攀鱸屬
                                三星攀鱸
                鱧亞目 Channoidei
                    鱧科 Channidae
                            鱧屬 Channa
                                七星鱧 C. asiatica
                                鱧魚 C. maculata

陸、活動安全守則
無論野外觀察或採集,最重要的一件注意事項就是「注意安全」,一般而言,野外的安全守則如下:
一、選擇安全的定點觀察或採集,急流或深潭勿進入。通常流速每秒超過1.20公
尺以上,成人就不容易站穩,如指導學生觀察,更應注意兒童的忍受度。
    二、於水中安全的地點觀察時,應穿著防水褲、防滑鞋、戴帽子,以及禦寒裝備。
    三、進入水中應結伴同行,並互相關照,涉水時更應互助合作。
四、涉水時應選擇水面寬廣、流速較緩且較淺處穿越,穿越時應面向溪流上游,並隨時留意溪水變化。
    五、在國家公園內,任何生物及非生物均不得採集。
    六、越過森林、草叢時必須預防毒蛇或昆蟲的攻擊。
    七、注意防火。
    八、隨時注意天候變化並採取應變措施。
    九、如果遇到山洪暴發、溪水暴漲時,千萬不可慌忙渡溪,必須鎮靜設法等待救援或水退。
柒、親子摸魚活動設計
  知性之旅-溪流魚類調查、繪製溪流魚類生態地圖
親子溪流魚類調查
  地點選擇:
在居家附近尋找一條水流較緩的小溪,做為樣區,每個月( 或每季 )前往樣區一次,進行調查記錄。
    器材準備:
    皮尺、木尺、溫度計、pH儀、DO儀、漂流物或流速計、釣竿、窺箱、手投網、……等。
    調查方法:
◎        每月( 或每季 )至少前往所選定的樣區進行調查一次。
◎        記錄內容:樣區的氣溫、水溫、溪寬、水深、流速、流量、酸鹼度、溶氧量、魚類種類組成、各魚種數量、食物、天敵、特別的生態現象、……等。
◎        氣溫、水溫用溫度計測量,溪寬用皮尺穿越小溪測量,水深用木尺測量( 木尺可用童軍棍畫上刻度自製 )、流速可用流速計測量,如果沒有流速計,可在小溪旁用皮尺選取一小段距離( 例如30公尺 )然後用漂流法測量( 運用「距離÷時間=速率的概念 」,為求減少誤差,可多測幾次再求平均 ),流量的計算可運用微積分的概念—先計算每一個穿越線上測量流量那一點的流量,再將各點加總,就是這條小溪當天通過該穿越線的流量。
◎        魚類種類組成和數量的調查:可利用窺箱到水中計算或用垂釣、手投網採集。數量登錄完畢之後,記得把魚兒放回原來採到的地方,除了拍照和少量飼養觀察之外,盡量不要把魚帶走。
◎        調查和採集的記錄應該詳細的登錄在記錄表上,帶回家裏以後建檔分析,並撰寫完    整的調查報告。
◎        拍攝魚類形態圖:用正片或負片把魚類拍攝下來。
親子繪製溪流魚類生態地圖
依據生態調查的記錄,畫出魚類的水平分佈和垂直分佈圖。
    感性活動--幫魚兒寫日記( 養魚 )
就溪流魚類生態調查所採集的魚類,挑選一小部份帶回家中飼養,然後每天記錄牠們的變化,詳實的記下魚兒的點點滴滴,「小朋友」很快就可以變成「魚博士」;試試看吧。
  藝術活動-製作魚類貼紙
用掃描器把親子生態調查拍攝到的魚兒正片或照片掃進電腦裏,存成影像檔,然後再用彩色印表機把魚兒列印在自黏性標簽紙上,就可以做成魚類貼紙了,一方面可以認識各種魚類,一方面是一種藝術活動。  
  休閒活動-親子釣魚、窺箱觀察、用望遠鏡賞魚、玩魚類拼圖
一竿在手,其樂無窮,親子一起到溪邊釣釣魚,順便談談心、聊聊天,增加親子溝通自然拉近親子感情。或是用窺箱到溪中數數魚,欣賞一下水中天地,也是相當好的選擇。
如果不想下水,把賞鳥用的望遠鏡拿來,仔細的瞧瞧水裏的世界,偶而來個親子比賽,看看誰的觀察比較敏銳,數到比較多的魚兒種類和「魚口」,一定很有趣。再不然,親子一起玩玩魚類的拼圖遊戲,也能增進親子感情以及認識魚類。
捌、溪魚保育滿行囊
  有關保育溪流魚類生態,筆者建議:
1、集水區積極造林,原有森林嚴禁砍伐,以有效涵養水源。
    2、上游溪流兩岸3公里內嚴禁超限利用,已超限利用者立即收回。
    3、台電即日起實施生態放水,並由政府設專責機構會同民間保育團體共同是否確實執行。
4、各水庫、水壩、攔沙壩增設適用的魚道。
5、由使用者( 如台電、自來水水公司、農林單位……等 )按照營業額分擔維護溪流環境和保育溪流生態經費。
6、上述相關單位本身必須專設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專責機構和人員,其地位至少應和生產部門對等( 最好是比生產部門高對環境才能改善 )。
7、爾後國內工程人員之養成教育一律必修「生態環及保課程」,成績不及格者不准畢業。
    8、確實實施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之教育宣導。
    9、盡速完成集水區的衛生下水道系統及廢水處理系統。
   10、積極進行魚類棲地改善。
    11、積極復育溪流魚類,尤其是瀕臨絕種和珍貴稀有魚類。
    12、規畫溪流魚類保護區,各溪流中、下游至少應設三至五處具有代表性的保護區。
    13、成立種魚培養中心,以維護魚源。
    14、實施溪流魚類生態鄉土教學。
15、嚴格取締非法捕漁( 包括取締毒、電、炸、非法的網漁及其他漁法等 ),以確保魚類資源。
    16、嚴格取締非法侵佔河川。
    17、妥善解決垃圾問題。
    18、做好水土保持,邊坡穩定及造林、綠化遠比攔沙壩重要。
    19、建立溪流各種魚類的基因譜、魚類生態等基本資料。
    20、設法杜絕外來種魚類來源,以保護本土魚類。
    21、出版臺灣溪流魚類誌以供教育及保育參考。
    22、由主管機關委託學者專家評估研究,以建立魚類「永續利用」方法和標準。
    23、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和保育工作。
    24、鼓勵當地居民積極檢舉非法捕魚。
25、統一河川的主管機關,以統一事權,避免互相推諉。( 目前我國和一條河川有關的主管機關至少有36個以上 )
臺灣的溪流原本是資源豐富而美麗的,如果大家能同心協力用心保育,魚蝦常盈、綠水常流的美好未來並不是夢;但如果破壞依然,又不加保育,那就前途堪憂!
玖、親子腦筋急轉彎
1、溪流魚類保育有哪些好方法?
2、想想看有哪些溪流魚類需要保護?
3、有哪些外來種魚類應該想辦法清除?您有什麼好點子?
  4、您願意為臺灣鱒的復育做哪些事情?
  5、您還知道哪些有關溪流魚類的故事?
  6、如果研究溪流魚類的生活史,您最想研究哪些種類?
  7、您還知道哪些有關溪流魚類保育的參考書籍?
  8、您還知道哪些有關溪流魚類保育的參考網站?


參考資料
中文部份:(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  王漢泉,1985,高屏溪魚類分佈調查,中國水產月刊, 392期:24--29。
□  王漢泉,1986,大甲溪德基水庫魚蝦類初步調查報告,經濟部水資會。
□        王漢泉,1986,淡水河水系魚類分佈和生態環境關係之研究,經濟部水資
        會。
□        汪靜明,1990,大甲溪魚類棲地生態研究及改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環境
        生態研究室。
□        沈世傑等,1993。臺灣魚類誌。臺灣大學動物系。
□        沈世傑、曾晴賢、熊致遠,1991,臺灣地區病媒蚊防治用土產魚類的調查研究,
        臺灣大學動物研究所。
□  邵廣昭、林沛立,1991,灘釣的魚--砂岸的魚,渡假出版社。
□        林曜松、曾晴賢,1985,南仁山淡水魚類及水生無脊椎動物簡說,內政部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  林曜松等,1986,自然文化景觀保育論文專集( 二 )鮭鱒魚保育專集。
□  林曜松等,1988,櫻花鉤吻鮭生態之研究(一),行政院農委會。
□  林曜松等,1988,櫻花鉤吻鮭生態之研究(二),行政院農委會。
□  林曜松、張明雄,1990,大甲溪魚類生態調查計畫研究報告,臺灣大學動物系。
□  陳兼善,1986,臺灣脊椎動物誌( 上、中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 于名振增訂 )
□  曾晴賢,1986,臺灣的淡水魚類,臺灣省教育廳。
□  曾晴賢,1990,臺灣淡水魚( Ⅰ ),行政院農委會。
□  彭鏡洲,1970,泥鰍養殖,臺灣省農林廳。
□  詹見平,1989,大甲溪的魚類,臺中縣新社鄉大林國民小學 (教育部專案補助)
□  詹見平,1989,大甲溪賞魚指南,臺灣電力公司環境保護處。
□        詹見平,1990,大甲溪生態和環境保護,臺中縣新社鄉大林國民小學。
□        詹見平,1990,大甲溪魚蝦生態調查報告,臺中縣新社鄉大林國民小學(
        教育部專案補助研究 )。
□        詹見平,1991,大甲溪魚蝦及水棲昆蟲生態調查期末報告,臺中縣新社鄉大林國
       民小學 ( 教育部專案研究 ) 。
□        詹見平,1991,臺灣中部溪流的自然科教學資源調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 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
□  詹見平,1991,大安溪的魚類生態,中國水產月刊, 463期:21--61頁。
□  詹見平,1992,大甲溪生物誌,台中縣新社鄉大林國民小學 (教育部專案研究)
□        詹見平、吳世霖,1992,臺灣生物地理區南北過渡區的魚類生態,中國水產月
       刊,  478期 5--59頁。
□        詹見平,1996。大甲溪魚類誌。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詹見平、吳世霖、張維佐,1994。溪流魚類。臺中縣政府。
□        詹見平、吳世霖、吳世能、陳志順,1998。食水嵙溪魚類資源調查暨保育宣導
      報告。臺中縣山城生態環境維護協會 ( 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 ) 。

日文部份:

□  大島正滿,1922,日月潭棲息魚類就,動物學雜誌,第34卷:602—609
頁。
□  川那部浩哉、水野信彥,1989,日本淡水魚,山溪谷社。
□  川那部浩哉、水野信彥,1990,川湖魚,保育社。
□  川那部浩哉、水野信彥,1990,川湖魚,保育社。

西文部份:

□        Herbert T. Boschung et James D. Williams etc. The Audubon Society Field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Fishes, Whales&Dolphins  Knopf
□  Tzeng chyng-shyan,1986. Distribution  of  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Taiwan,
      JOURNAL  OF    TAIWAN  MUSEUM  39(2): 127- 146  DECEMBER
1986
□  Wang  ching-ming,1989.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commmunity  ecology in a
    agricultural mountain    stream system  of  Taiwan,Iowa  State  University

網站部份:
詹見平。影像素材資料庫—溪流魚類。http://www.tnrs.org(臺中縣鄉
土自然研究學會)。( 擷取日期:04-11,2004 )
詹見平等。溪邊教室。http://nature.edu.tw( 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 )。( 擷取日期:04-11,2004 )











附錄一、溪流生態調查表
壹、基本資料        調查地點:        調查者:        調查日期: 年 月 日
天氣:        漂流法流量計算        魚類採集統計
海拔:  公尺        溪寬×平均水深×平均流速=流量(      CMS)        魚類名稱        數 量         魚類名稱         數 量
溪寬:  公尺                                       
水深:  公尺                                       
流量:  CMS        以炸彈型流速計測量舉例                               
氣溫:   ℃                                       
水溫:   ℃        轉速原點                                       
氣壓:  百帕        測點        水深        轉速                               
pH:          1.                                               
溶氧量:        2.                                               
導電度:        3.                                               
TDS:        4.                                               
濁度:        5.                                               
棲地特性敘述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備註:



       


"欲行之事看似有罪,实利众生,率行之。因其为真善行。"--米拉日巴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它就给它自由楼主Lv.24 发表于 2012-7-3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賞蟹指南
鄭清海 於台中縣永安國小
「抓毛蟹,來去抓毛蟹‧‧‧」放學後,三五成群的小學生,捲起褲管,挽起袖子在河邊摸蝦、抓螃蟹,是許多現代人童年的共同回憶。而被螃蟹夾到時的狼狽模樣,更深印在腦海深處,好像昨天才出現的畫面一般。
曾幾何時,隨著台灣經濟的奇蹟式發展,清澈的小溪混濁了,像極了五顏六色的彩色溶液;濃郁的泥土芳香被廢氣的異味所掩蓋;垃圾與碎玻璃,讓孩童們不需父母叮嚀,也不敢隨便下水嬉戲。原本綠意盎然的堤岸,快速的變成了一道道水泥長城。魚、蝦、蟹躲藏的空間不見了,因此,到小溪中摸魚、抓毛蟹成了不可能進行的遊戲。
所幸台灣獨特的自然環境,還讓各地的河口、海濱,仍然擁有數量驚人、種類不少的螃蟹,在日漸惡化的棲息環境裡,每天上演著各具特色的生活戲碼。  你知道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螃蟹這種橫行天下的動物,牠有點可怕,又非常可愛的模樣,不只小朋友喜歡,連大人也常會被牽動內心深處的童年記憶呢!
希望透過本書的導引,能夠讓您有機會走入螃蟹可愛的世界裡,讓您知道,不只溪邊、海灘有螃蟹橫行,連山上、樹上都有螃蟹生活著。而除了一般螃蟹橫行天下的奇特運動方式外,也有能夠直著向前走的螃蟹如短指和尚蟹、豆形拳蟹。
此外,許多螃蟹奇特的身體構造、可愛的模樣、有趣的生態行為、獨特的生活方式,諸如揮螯、求偶、覓食、築洞、封洞、剔牙‧‧‧等等,更會讓我們驚奇不已。透過您細心的觀察,一定能逐漸體會到欣賞螃蟹會比抓螃蟹、吃螃蟹要來得有趣與賞心悅目。
台灣在經濟快速發展,經濟能力大幅提昇後,大家已經逐漸興起休閒、追求生活品質的風潮。希望藉由休閒娛樂品質的提昇,能夠疏解越來越沈重的工作壓力。加上週休二日的實施,大家開始利用假日走向郊外、遊樂區。所以假日時帶著一家大小一齊到海邊和溪邊走走,可以看到廣闊的大海、潺潺的溪水及各地奇妙的生物世界,不但可以疏解緊張的情緒、開闊心胸、陶冶性情外,還能欣賞螃蟹及附近各種動植物的生態之美,真是一舉數得。忙碌工作的您,抽個空和家人一起到海邊、溪流、山野來「賞蟹」吧,一定會讓您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的。
一、讓我們賞蟹去
1. 服裝穿著:螃蟹、鳥類和許多動物一樣,很容易被奇怪的物體和突然的動作驚嚇到,特別是對於跟生活環境顏色反差明顯的移動物體。所以為了促使它們很快的習慣附近的人們,有經驗的觀察者會避免快速和突然的動作。因此,要避免穿著白色和淺色的服裝,也不要曝露出大片未曬黑的皮膚。因此,網球褲可染成咖啡色,相機銀白色邊緣部位最好用油性筆塗成不反光。另外,泥灘地非常濕滑,而且有時必須涉水,必須穿著雨鞋或套靴,如果鞋底具有防滑功能或有硬橡膠釘就更適合了。一頂遮陽的帽子是必須的,但是要注意帽帶必須綁好,不要隨風飄動。最好穿著素色衣服,戴上遮陽帽,準備棉布手套、長筒雨鞋、望遠鏡、放大鏡、圖鑑、筆記本、小水桶、小鏟子、軟片空罐、照相機、攝影機等以利觀察的進行。

2.注意事項:不可進入水深的地區。在海灘行走時,需放慢腳步以免礫石滑動而跌倒受傷。千萬不可打赤腳,以免腳底被尖銳廢棄物扎傷或牡蠣殼割傷,否則就會十分掃興。
3.潮汐變化:到海邊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了解潮汐的變化,以策安全。在滿潮前、後二至四小時內,是最好的觀察時段。(潮汐表詳見附錄六)
4.愛護牠們:海邊的螃蟹及水中生物,無法用淡水飼養,會很快死亡。因此,千萬不要想把牠們帶回家養,更不要粗手粗腳的讓蟹兒受傷害。如果觀察完畢,應小心放回牠們原來的棲息地,讓牠們能繼續生存下去。
5.如何觀察:最好的方法是先在遠處,以低倍望遠鏡觀察群體的生態習性,再慢慢靠近洞口,蹲下或坐下,只要你靜靜地等上幾分鐘,就可以看見蟹兒小心的爬出洞外覓食或築洞。

二、螃蟹小常識
1.        螃蟹的外型
一般的動物,身體都分成頭、胸、腹三部份,但螃蟹的頭部和胸部卻癒合在一起,稱為頭胸部。腹部退化,反褶緊貼在頭胸部的下方。頭胸和腹部外面都包著硬硬的外殼,動物學家通稱牠們為「甲殼類」。不過,有些人們卻幫牠們起了個「鐵甲武士」的封號,你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螃蟹大多有一對像鉗子一樣的大腳,我們稱為它為「螯」,另外還有四對較細長的腳,總共有五對腳。牠們的共同特徵是:有關節性附肢、外骨骼和十隻腳。因此,動物學家在分類時將牠們歸入動物界的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腳目。
背甲是螃蟹外殼的一部份,它蓋在頭胸部的外面,所以又稱為頭胸甲。而蓋在腹部的外殼叫做腹甲。剛孵出的幼蟹,一點也不像螃蟹,必須經過幾次的蛻殼,才會變成螃蟹的樣子。這也叫做「變態」。當身體長大後,舊的骨骼容納不下,就必須重新塑造一層新殼,再把舊殼脫去,這種現象叫做「蛻殼」。我們在海邊的礁石上,常常可以見到螃蟹蛻下的殼,如果保持完整的話,看來和活的螃蟹沒甚麼兩樣。

2.        運動方式
螃蟹主要的運動工具是胸部那五對腳,包括四對較細長的腳和一對大螯。第一對鉗腳用來捕捉獵物、對抗敵人和吸引異性,另外四對腳是由一連串的肢節所組成,以堅固的關節連接起來,由強健的肌肉牽動,達到運動的功能。而運動的進行,都是由一系列的槓桿系統來操作完成。指端,隨著關節面的改變,有很大的變化範圍,使運動方向千變萬化。所以,我們平常抓螃蟹時,常會摸不清楚牠們的行進方向。
螃蟹除了會走、會跑,有的還會爬樹、游泳。會爬樹的螃蟹,指節是尖的,並且帶鉤,以便將身體牢牢釘在樹幹上,如褶痕擬相手蟹。而能在沙灘上快速奔跑的螃蟹,則長有一對大眼睛及細長的腳,身體輕巧,好方便牠快速運動,如沙蟹(幽靈蟹)。至於擅長游泳的螃蟹,牠的最後一對腳呈扁平狀,使牠能在水中自由游動,如蟳。行動緩慢的螃蟹,由於沒有快速的行動能力,卻有著厚重的外骨骼,而且大螯特別堅實,是牠們的防禦武器。至於其餘的步行腳,則短而壯,眼睛很小,扇蟹是最佳代表。
一般螃蟹在陸地行走是橫著走,只有少數如短指和尚蟹和豆形拳蟹能直著走,日本岩瓷蟹則會倒著走。而在水中游泳的螃蟹,有的是斜向前進,有的卻是直行向前游。
螃蟹的螯足除了有像人類手的功能外,同時也是求偶時的展示工具,更是防身武器,只要揮舞一對大螯,敵人便會知難而退了。  3.築洞行為
招潮蟹常以身體一側的腳來挖洞,挖出的泥團被帶到洞口附近丟棄。有的招潮蟹會在洞口周圍,用泥土築成一圈小圍牆。白扇招潮洞口四周的放射式的圖案,是牠們洞口的一大特色。這些沙土,有的是從洞裡挖出來的,有的是牠們吃剩的東西。
而另一類的沙蟹(幽靈蟹)的洞口有噴沙現象出現。沙蟹喜歡居住在乾燥的沙地,牠們在修築洞穴時,用腳抱著挖起來的沙團,丟出洞口,沙團一丟就散開了,因此就形成了噴射狀的圖案。

4.        飲食習慣
一般螃蟹屬於雜食性,也有偏愛肉食的。肉食性的蟹類,捕食技巧十分高超,會先用大螯抓住獵物,獵物太大,會先用大螯將它撕裂再送進嘴裡。而素食的螃蟹如吃泥土的螃蟹,多半生活在河口一帶的沼澤區,這一帶的泥土富含有機質。

螃蟹利用雙螯交互地撿拾或刮取沙或泥土往嘴裡送;在嘴裡,泥土經過篩選並吸取其中的有機物,剩下的泥土粒就以圓球型,一個個從嘴裡吐出。當牠們進食時,身體慢慢的前進,一邊將吐出的泥粒擺在地面,這樣就不會再次撿食同樣的泥粒。這些泥粒往往在洞口形成特殊的圖案。
其中最有趣的是股窗蟹,牠會用雙螯刮取沙泥送入口中,而將濾食過的沙粒在口器上方堆成小圓球後再甩出去,這些小圓球在洞口附近形成放射狀的圖案。
螃蟹之間並不友善,弱小者有時會成為強壯者的食物。魚、蝦、昆蟲、貝類以及腐爛的肉等,也都是螃蟹喜愛的食物。有一種喜愛吃貝類的螃蟹叫做「饅頭蟹」,牠的一隻大螯的指端長得像開罐器。當牠切割貝殼時,就像在開罐頭一樣。對於喜歡素食的螃蟹,在海邊多半以海藻為食物,牠們的螯足發展成湯匙狀,可以用來刮下岩礁上的海藻。

5.揮螯行為
螃蟹是用牠們的附肢的動作和特定位置來傳達訊息。尤其是雄性招潮蟹,牠揮舞大螯的動作,生物學家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作「招手」或「揮」。當雄性招潮蟹在招手時,至少傳達了兩個訊息,一個是向同性招潮蟹傳達「不要過來,這是我的地盤!」;另一個是向雌性招潮蟹傳達「你看我多麼雄壯,請你接受我,和我成親好嗎?」。雄性招潮蟹這種傳達訊息的方式,十分有趣,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螃蟹一決勝負時是採取角力的方式,以螯對螯掀對方或夾對方,如果被掀倒的就算是輸了。有些時候,甚至會將對方的背甲夾碎呢!

6.求生本領
螃蟹有一種逃生本領,叫做「自割」,是受到驚嚇時常有的行為。還好牠們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會從螯的折斷點再生出新的腳來,否則我們一定可以常看到缺手斷腳的螃蟹。
7.呼吸與循環系統
螃蟹是利用牠那發展良好的鰓來呼吸,水從鰓室進入鰓內交換氣體後從。
8.螃蟹的性別
大部分的動物,都有雌雄之分。有些動物從外觀特徵就能辨別,有些卻需要較特殊的方式,才能區分。螃蟹的種類繁多,外觀特徵差異很大,所以分辨性別,會隨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一般的螃蟹,大都可以很容易的經由腹部的形狀、大小來辨別雌雄。雄蟹的腹部呈三角形類似太空梭,較細長,而雌蟹的腹部呈橢圓至半圓形,稍寬大。短指和尚蟹及日本石瓷蟹則較特殊,雌雄蟹腹部的形狀均相似,不易從外觀分辨。必須將腹部翻開,看是否含有抱卵肢或生殖肢,才能判定雌雄。角眼沙蟹則可從眼部角狀物的長短來辨別。雄蟹很長,而雌蟹較短。招潮蟹的雄蟹都會有一隻和身體差不多的大螯,而雌蟹則是二隻均為小螯,是比較容易辨別的一類。
9. 螃蟹的棲息環境
我們常見的螃蟹的棲息環境,主要以潮間帶為主。潮間帶其實是海洋的延伸,有著週期性的乾、濕環境轉換,對棲息在此地帶的生物是很大的考驗,因此必需有良好適應能力。不同的螃蟹有不一樣的棲息環境。有些種類喜歡沙質地,有些喜歡泥灘地,有的則會選擇較乾燥的硬土堤岸。
螃蟹的一般棲息環境:
(1)沙質灘:容易受海水沖刷,環境不穩定。棲息於此的蟹類都需要挖掘洞穴或潛入沙中。爬行速度很快的沙蟹、股窗蟹及善於潛沙的和尚蟹、頑強黎明蟹、梭子蟹等,是沙質岸的優勢種。
(2)泥質灘:通常因河流及海流所帶來的沙泥,在水流緩慢的地方堆積而成。泥質地比沙質地有著更豐富的有機碎屑,可以提供螃蟹的食物來源。但所保有的水分,上下層交換不易,所以必須克服泥地下缺氧的狀態。招潮蟹、厚蟹、萬歲大眼蟹等,喜歡在這樣的環境生活。

(3)礫石灘:在自然或人為的因素下形成或大或小的礫灘,提供蟹類的躲藏空間,不少種類在礫石底下或縫中棲息。尤其體形扁平、方便躲藏的石瓷蟹、擬相手蟹屬、近方蟹屬等都有不小的族群量。
(4)紅樹林沼澤:在河、海水的交會處,地勢平緩、海浪沖擊小,泥灘地發達。紅樹林植物枯敗的葉子掉落在泥地腐敗後,成為供應營養的最佳來源。所以有許多螃蟹喜歡棲息在這隱蔽性高、食物來源又多的地方,弧邊招潮蟹、雙齒近相手蟹、台灣厚蟹等便是這兒的常客。
(5)草  澤:堤防附近泥沙堆積較高處,植物向海洋延伸爭取生存領域空間的同時,也提供螃蟹一個隱蔽又穩定的棲息環境,台灣厚蟹、神妙擬相手蟹、隆脊張口蟹等就喜歡在草澤裡活動呢!
(6)河  口:河水和海水在此交會,是許多水產生物育幼繁衍的場所,而河流帶來充沛的有機質,吸引廣鹽性的螃蟹來此棲息,如:清白招潮、字紋弓蟹、日本絨螯蟹等。
(7)土  堤:潮間帶以上,海水無法侵入的硬土區,有耐旱性強的螃蟹像凶狠圓軸蟹、無齒螳臂蟹、黃灰澤蟹等棲息,通常體形較壯碩圓厚,挖洞本領高強。
(8)岩  礁:具有堅硬的底質,提供生物穩固的棲地環境,地形變化大,隨潮水的高低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因此在短短數公尺內,就有極大的差異,變化多樣。白紋方蟹、環紋金沙蟹、皺紋團扇蟹常見於岩岸或珊瑚礁區。
(9)消波塊:西部海岸均屬沙、泥岸,為了防止海岸被海水沖刷,釀成災害,通常會在較薄弱的海岸地區或重要工程附近置放消波塊。這也給棲息於此的白紋方蟹、方形大額蟹、絨毛近方蟹等,有個「安身之地」。

10. 你是吃螃蟹的行家嗎?
喜歡吃螃蟹的人,通常對背甲下孕有紅色卵粒的蟳最感到興趣。紅色的卵俗稱「仁」或「膏」。成熟而且卵巢充滿卵粒的雌蟳,才能稱做「紅蟳」,雄蟳及沒有「仁」的雌蟳,叫做「菜蟳」,兩者的價錢有相當大的差距。
「九月圓臍、十月尖」,是吃螃蟹時的最佳俗諺。臍,是腹部的意思,圓臍就是腹部圓圓的,而尖臍就是腹部尖尖的。整句的意思是說吃螃蟹,九月要吃腹部圓圓的,十月要吃腹部尖尖的。其實,腹部圓圓的就是雌蟹,而腹部尖尖的就是雄蟹。換句話說就是「九月要吃雌蟹,十月要吃雄蟹」。入秋時分,正是農曆九月螃蟹繁殖季節,此時雌蟹腹部充滿了卵粒。一過九月,雌蟹的卵粒受精後,雌蟹為了孕育下一代,會竭盡所能的抱著卵,直到孵出下一代為止。體力透支過多,肌肉便會減少而不結實。因此,十月吃螃蟹,雄蟹是比較好的選擇。


"欲行之事看似有罪,实利众生,率行之。因其为真善行。"--米拉日巴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它就给它自由楼主Lv.24 发表于 2012-7-3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和鳥兒做朋友

黃明康/台中縣東勢國中
一.前言
各位夥伴,平常走在郊外、或是往返工作地的路上、甚至於住家附近,您有沒有曾經聽到鳥叫聲,卻不知道那些是什麼鳥,而在我們周遭常見的鳥類只有麻雀和白頭翁嗎?還是有別的鳥類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不認識?都市三劍客,你知道是哪三種鳥嗎?你是否對它們很好奇,卻又不知道如何去觀察這些圍繞在我們周遭的小精靈呢?你想知道如何去觀察他們嗎?或更進一步去調查他們呢?我們來看看須要準備那些東西?
二.鳥類的觀察
(一)        裝備:
1.望遠鏡
a.雙筒望遠鏡 ( 7X~10X)
b.單筒望遠鏡( 20X以上)
2.服裝:
‧輕便、吸汗、舒適。
‧顏色不可太過鮮艷,以橄欖綠或褐灰色系為宜,迷彩裝最佳。
3.參考資料(圖鑑)
‧鳥類大小、外形描述,鳥類叫聲、棲息環境,出現的頻率和季節。
‧大小以可放在口袋最佳。(台灣野鳥圖鑑  亞舍圖書)
4.筆記本
‧大小形式不拘,要記錄以下的資料:
觀察時間(年、月、日、時)、觀察地點、天氣狀況、跟那些人去、看到的鳥種及數量、鳥在做什麼、棲息的位置。
‧        若遇到奇怪的、或特殊行為的鳥可畫出它的特徵及行為、甚至於它的羽毛、足跡、糞便等均可畫下來。
5.防寒衣物、雨具、帽子、手套、手電筒、水壺、背包等視實際需要攜帶。
(二)        一些須要先懂的名詞 (賞鳥基本功):
‧鳥:任何兩隻腳身體披著羽毛的動物,便是鳥類。
‧雛鳥:自蛋孵出後,至羽毛長成之間的鳥。
‧幼鳥:離巢後至第一次換羽之間的鳥。
‧亞成鳥:第一次換羽後至成為成鳥之間的鳥。
‧成鳥:具有繁殖能力,且羽色不再有巨大變化之鳥。
‧留鳥:終年棲息於本省的鳥類,如麻雀、綠繡眼、白頭翁等。
‧冬候鳥:春、夏天繁殖於北方,秋天遷移來臺灣過冬,翌年春天再飛回原棲地的鳥類,如小水鴨、蒼鷺等。
‧夏候鳥:春、夏天在臺灣繁殖或定期前來,秋天遷移到氣候較溫暖的南方過冬,翌年春夏之間再度來臺灣的鳥類,如筒鳥、董雞等。
‧過境鳥:遷移時只在臺灣借地稍歇,當體力恢復或天氣轉晴後再繼續南遷或北返的鳥類,如紅領瓣足鷸、灰面鷲等。
‧迷鳥:遷移途中因暴風雨或其他原因而迷失航向飛到臺灣的鳥類。
‧籠中逸鳥:由國外進口到臺灣專供人們玩賞的籠中鳥,因無意間逃離鳥籠或遭放生而飛到野外的鳥類,如爪哇雀、家八哥等。
‧特有種:全世界只分佈於臺灣的鳥種,如臺灣藍鵲、紫嘯鶇等15種。
‧特有亞種:當一個鳥種分佈很廣時,經地域的隔離而產生某些差異,這些各地略異的地方族群稱為『亞種』。全世界只存在於臺灣的亞種,稱為『特有亞種』,如大冠鷲、紅嘴黑鵯、五色鳥等69種。
三、望遠鏡的校正與使用:
1.找一固定目標,閉右眼開左眼,調整焦聚環,直到左眼看到的影像清楚。
2.閉左眼開右眼,轉動視差環,直到右眼看到的影像清楚。
3.兩眼同時張開,調整瞳孔間距,並稍微調整焦距,直到影像清楚。
4.發現鳥蹤時,先用眼睛盯著牠的方位看,再把望遠鏡舉起至眼睛前,如此較易找到。
5.若想用望遠鏡在一樹叢或樹冠中尋找鳥,建議從樹頂開始,以之字形的方式往下找。
四、辨識鳥的幾個重點:
1.大小與形狀:身體、嘴、尾、腳、翅膀等。
2.顏色、斑紋:臉、翅、腹、背、腰、尾等。
3.特殊表現;站立姿態、尾巴搖晃,飛翔、行走等。
4.叫聲。
5.發現的地點。
6.發現的時間。
7.標準鳥的大小:麻雀、鴿子、小白鷺。
五、賞鳥倫理
1.觀賞野外自然環境的鳥,不賞囚禁於籠中的鳥。
2.不飼養野生鳥類或任意放養進口鳥種。
3.遇見鳥兒育雛或築巢,即刻遠離,切記「只可遠觀不可近看」。
4.不可使用不當方法誘鳥現身(如投擲石塊、放鞭炮等)
5.不可過分追逐野鳥。
6.團體賞鳥,請遵守領隊之指導。
7.不可任意採集鳥蛋或捕捉野鳥。
8.保持安靜,避免大聲喧嘩。
六、參考書目
1.台灣野鳥圖鑑  亞舍圖書
2.台灣鳥類彩色圖鑑  張萬福  中台科學
3.台灣的陸鳥  張萬福  中台科學
4.台灣的水鳥  張萬福  中台科學
5.台灣賞鳥地圖  吳尊賢、徐偉斌  大樹
6.台灣賞鳥地圖  王惠姿、周大慶  晨星
7.台灣賞鷹圖鑑  蕭慶亮  晨星
8.天空的原住民  陳永福  人人  
9.斑鳩的故事  孫清松  晨星
10.小鸊鷉日記  曾義和  晨星
11.黑面舞者  王徵吉、周大慶  晨星
12.綠繡眼  邱才彥  晨星
13.望遠鏡裡的精靈  劉克襄  玉山社
14.水雉─台灣的菱角鳥  林顯堂  玉山社
15.鳥類學  常家傳、馬金生、魯長虎  中台科學
16.鳥類分類學  高瑋  中台科學
17.鳥類生態學  高瑋  中台科學
18.台灣鳥圖鑑(1-4卷)  周鎮   鳳凰谷鳥園
19.鳥類生態與形態  周鎮  
20.台灣鄉土鳥誌  周鎮  
21鳥類世界大探索  林英典  晨星
"欲行之事看似有罪,实利众生,率行之。因其为真善行。"--米拉日巴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月轮Lv.53 发表于 2012-7-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北京房山区
“孩子,这个叫宽鳍鱲,是一种很漂亮的鱼哦!”
“蜀黍,河里边没见过啊”
“....................”
“我们看下一个,这个叫圆尾,两只雄性对视时非常艳丽啊”
“蜀黍,这个也没见过啊”
“.......................”
“孩子,你看这个,这个叫做高体鰟鮍啊,很常见,但是也很漂亮哦”
“没见过”
“那你见过什么”
“一河臭水”

这就是我这的现状~~~~~
哇哈哈哈哈哈
这不杯具了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7-3 13: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它就给它自由楼主Lv.24 发表于 2012-7-3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蜻蜓Lv.46 发表于 2012-7-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河南郑州
{:4_96:}{:4_96:}{:4_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采叉王Lv.48 发表于 2012-7-3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福建宁德
本帖最后由 采叉王 于 2012-7-3 13:55 编辑

我觉得这个也要看孩子喜好的前提下才会奏效。谁叫我们天生喜欢鱼类呢?
孩子广泛接触大自然是很必要的,我觉得跟他的喜好偏向没有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7-3 14: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它就给它自由楼主Lv.24 发表于 2012-7-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采叉王 发表于 2012-7-3 13:52
我觉得这个也要看孩子喜好的前提下才会奏效。谁叫我们天生喜欢鱼类呢?

孩子广泛接触大自然是很必要的,我觉得跟他的喜好偏向没有关系。
有同感,只能说小时候抓鱼是乐趣,长大了抓鱼是爱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7-5 20:39
总之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好几个伙伴,那时候经常在一起捉鱼。成年后我对野采的兴趣依然不减,可那时候他们已经觉得我是怪人了,每当再叫上他们时,都被拒绝了。可那时候大家都有接触大自然啊,成年后思想就改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7-3 19: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好者Lv.79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12-7-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嗯,这个不错,我们现在的孩子都去学奥数或英语去了。{:4_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