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特征与鄱阳湖死亡的江豚高度相似。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科组博士董黎军介绍,他解剖的三头鄱阳湖死亡江豚,消化系统中也没有发现食物残留。
昨日下午,2头未解剖的江豚以及一头已经解剖了的江豚标本被运往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死因分析,记者昨晚已赶到武汉跟踪此事。在解剖报告出来之前,江豚的死因尚无定论。不过谢拥军根据腹中无食物这一特点推测:要么是遭到传染性疾病侵袭,要么中毒,要么是饿死的。
在一头已经死亡的江豚口中,还有一条小鱼。专家分析,江豚进食一般是把鱼直接吞进去,可能江豚觉得腹中不舒服,就将这条小鱼吐出来,但还没完全吐出,自己就死了。目前,这条小鱼也被送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毒理分析。
江豚在洞庭湖的生存状态非常危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食物资源非常匮乏,二是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此外,挖沙破坏了河床,而河床是江豚繁殖的地方,洞庭湖行船太密,螺旋桨很容易伤到江豚。
洞庭湖的渔业资源正在枯竭。岳阳市畜牧水产局下属渔政管理站书记卢益卫介绍,每5年,洞庭湖的渔业资源下降10%~15%。以渔民收入为例,上世纪90年代渔民的年收入可达3—4万元,近几年,渔民的年收入不到1万元。
其实,早在2001年,国家农业部就制订了《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目前,长江中下游已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建立了6个江豚自然保护区。2005年,农业部拨专款350万元要求岳阳建立“东洞庭湖长江江豚市级自然保护区”。记者在洞庭湖边看到,直到今年2月,有关部门才树立了“岳阳市东洞庭湖江豚自然保护区界碑”,但这个所谓的保护区仅仅停留在纸上,并未付诸实施。
岳阳市畜牧水产局下属渔政管理站书记卢益卫介绍,国家下拨的专款已经到位,并购买了执法船只、车辆、办公设备,但是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因此保护区还没有真正运作,也没有通过农业部验收。他们的工作开展也有难处,除了江豚保护,他们还要负责执法检查、渔业资源统计等,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江豚保护机构,解决编制经费等问题。此外,卢益卫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应把对江豚保护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而在民间,江豚保护的处境更为尴尬。
一方面,民间组织没有执法权,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一整套机制维持协会的长期运行;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江豚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导致重担全部压在民间组织上,因此岳阳的江豚保护非常滞后。
徐亚平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查找江豚死亡的原因,控制群死局面,否则将导致一场人类无法感知的生态灾难。
“经常能看到江豚死亡的消息,但是从来没有听说某位责任人被追责,这不合适。”徐亚平呼吁,应建立一种江豚保护的问责机制。
★迁地保护或是最佳选择
董黎军博士介绍,江豚研究界有一个理论叫“1:4”,由于江豚都是群居家庭生活,如果一头江豚死亡,就意味着其他3头的生命也受到严重威胁。根据这一理论,洞庭湖死亡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江豚数量将远远超过12头。
董黎军说,根据相关理论,物种的灭绝要滞后于环境的恶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数量缓慢下降、快速灭绝、艰难维持。如今的江豚已经进入快速灭绝期,如果到了第三阶段,尽管在很大范围内偶尔还能发现江豚的存在,但它的数量已经不足以维系物种的延续,它的命运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
“如果环境好转,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话,江豚还有希望。否则谁也没办法。”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方亮说。他介绍,目前对江豚的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人工饲养、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随着长江环境的恶化,迁地保护也许是唯一办法。
当然,终有一天,我们要送它们回家。
★拒绝冷漠,保护江豚就是保护环境
2011年夏天,一百多名大学生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洞庭湖边的11个城市96个社区开展了调研和宣传。2012年1月7日-10日,在江西鄱阳湖湿地公园举行的活动总结和颁奖仪式上,3396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人不愿意参加江豚救护方面的培训,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意成为江豚保护的志愿者。在调研的走访中,一个四十多岁的渔民说自己看到过十来头江豚死亡,但他说自己没有上报相关部门:“死都死了,有什么好上报的。”
作为食物链的顶层,如果江豚连续死亡或者灭绝,将引起一场生态灾难。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保护江豚方面,政府要起主导作用,摸清江豚死亡的原因,及时开展一系列保护措施。普通老百姓也不要冷漠,江豚的生存跟人类并非没有关系。希望大家能参与江豚保护的志愿行动。
场外链接:新闻直击
近段时间来,全国多地媒体也报道了江豚频繁死亡或受伤的事件。对见报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从2月底到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湖南、江西、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发生了江豚死亡或受伤的事件。
深圳特区报2月22日报道:香港石澳发现2只江豚搁浅并死亡,这已是今年第5宗江豚搁浅个案。其中,2月20日发现的尸体为初生江豚,身长71厘米(一般江豚出生时约80厘米长),体重为5公斤,其尾部被鱼网缠绕并有明显伤痕,怀疑其遭网缠以致无法上水呼吸而溺毙;另一搁浅个案于2月21日发现,已确认为成年雄性江豚,身长166厘米。由于两具尸体于发现时已严重腐烂,故均未能确认主要死因。
2月28日,一只重约15公斤的小江豚,被困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的河汊里,经紧急救助,江豚回归深水处。
水母网3月6日报道,3月5日一早,烟台滨海路栈桥南侧海滩,发现一只江豚搁浅。民警试图联系海洋渔业局专家前来救助,但江豚没挺到专家赶到就死亡了。民警初步判断,江豚是随着涨潮被冲到岸边搁浅的。
3月8日上午,在位于鄱阳湖口江西九江钢厂第四码头附近,发现一只死亡的成年江豚,死亡时间大约在一个月以前。这只江豚重约20公斤,身体较为肥壮,半张着嘴,头顶上有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伤口,还在不断地流出红色的血液。江西省湖口县渔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江豚是由于头部被船舶的螺旋桨击伤而悲惨死亡的。
人民网3月17日报道:3月17日早上,上海宝山区长江口小沙背水闸附近,发现一只死亡江豚,全身灰白色,体长约170厘米,体重约80公斤,最大胸围约110厘米,估计死亡一周左右。检查发现其身上没有明显伤口,可以排除船只螺旋桨撞击等致死原因。
半岛都市报3月19日报道:3月9日11时左右,在青岛即墨市鳌山湾南黄埠村海域,一只江豚不慎闯入渔民布设的定置网内,尾鳍表皮受到擦伤。经渔业部门救治后,江豚生命体征恢复良好,随后放归大海。
今视网3月22日报道:3月21日,江西赣江五星垦殖场,村民发现一只死亡江豚,体长1.2米,体重56斤左右,体肤完整,无外伤,死亡原因尚难以确定。
南通网3月23日报道,3月22日上午,江苏南通启东市吕四港串场河边,市民发现一只长约1.5米、重约20公斤的小江豚,豚肚腹之上有一道被割伤的口子,奄奄一息。这只江豚是当地一位渔民从海里捕到的,那位老乡担心落潮鱼儿死了,就想办法搬运回来养在河边了。经过数日悉心治疗,受伤的江豚痊愈,被运到五仓港放生了。
深圳特区报3月24日报道,香港石澳大浪湾泳滩,一只江豚被发现搁浅死亡。这只江豚为成年雄性,身长145厘米,估计年约5岁,胃部仍有大量未完全消化的鱼及鱼骨,相信死前曾经进食,但尸体发现时已严重腐烂,主要死因仍有待进一步化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2006年起与渔护署合作跟进鲸豚搁浅事件,至今合共处理180宗个案,当中56只为中华白海豚、118只为江豚,6只属其它鲸豚物种,近年每年平均发生20宗至40宗海豚搁浅个案,主要为江豚。
3月29日下午,鄱阳湖支流乐安河南桨水域,3只江豚因搁浅生命垂危,经救助,3只江豚成功回归深水处。
4月1日下午,鄱阳湖余干草湾湖水域,一只江豚搁浅受伤,虽经救助,但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泉州晚报4月3日报道:4月2日,福建泉州惠安崇武西沙湾海滩,发现一只1米多长、尚未成年的死亡江豚。江豚尾鳍和胸鳍上多处受伤,嘴里还有血迹。这块海滩附近是一片岩石带,江豚可能是海水退潮时困在岩石中,挣扎力竭而死的。近几年来,常在这个季节发现江豚搁浅在崇武附近沙滩。
海峡都市报4月8日报道:4月7日,福建厦门观音山沙滩,一只江豚被海浪冲上岸边搁浅死亡。
宁波日报4月14日报道:4月13日浙江宁波鄞州横山码头,2只江豚被渔民误捕,因伤势加重,相继死去。
★笔者有幸采访到了两江中国原生论坛创始人张志刚先生(论坛ID:饿乌龟)。
张志刚说,江豚事件暴露出几方面的问题。
1,大环境,对我过特有水生生物的状况的实时监控和跟踪机制落后,后续保护性研究没有跟上,当地的检测机制没有完善运行。
2,对偷排企业的处罚过松,相关法律法规有漏洞,破坏环境企业所付出的代价成本太低,环保和法律意识没有很好的树立。
3,当地环保及动物保护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应该追责。如此排放和污染,怎么平时没有发现和督导,处罚,而是在记者的带领下,才知道问题,这些本身就是问题。呼吁以后此类事件,肇事方应有严苛的法律处罚条例,垒高其违法成本,得不偿失。而相关监督者,应有完善的逐级的问责机制和处罚机制。监管不利,不能停留在口头批评!
★在此特别感谢论坛总监鸟人和yhlboy两位前辈对我的指点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