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女神白鳍豚从此消失了!纪念它吧!

[复制链接]
5024 10
D蚊子头Lv.2 发表于 2008-1-11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28226460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98%" border="0"><tbody><tr><td class="fbod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size="2">国内唯一一头人工养殖成功的白鳍豚淇淇4年前离世。</font></td></tr></tbody></table><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ads.people.com.cn/js.ng/channel_range=1/1010/69235/&amp;channel_id=69235&amp;PagePos=10&amp;size=350250&amp;site=people"></script><noscript></noscript></td></tr></tbody></table>  ●六国科学家发起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白鳍豚科考<br/><br/>  ●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白鳍豚,4年来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活体<br/><br/>  ●6日,科考队从武汉出发,上行至宜昌没有发现白鳍豚,至宜昌后下行,昨日已到江西湖口,仍未见其踪影。<br/><br/>  ●随后,科考船顺江而下,直至上海长江口,然后折回继续考察,至武汉考察结束。<br/><br/> 50年“白鱀之恋”<br/><br/>  自1957年接触到一尊白鳍豚骨架开始,周开亚的生活便和白鳍豚连在一起。此后,周为白鳍豚正名、寻宗、呼吁等,其间更有过一段饲养两头白鳍豚“江江”、“苏苏”的经历,演绎了一段半个世纪的“白鱀之恋”。<br/><br/>  周开亚,南师大生科院教授、白鳍豚研究权威。昨日,当记者提及第一次和白鳍豚接触的经历时,这位老者脱口而出:“那是1957年!”当时周老还是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生物系的一名年轻助教。<br/><br/>  当年他出差回来后,发现系标本室多了一尊骨架,没有取名字,很少人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动物。通过比照等技术手段,他最终确定这个未命名的动物就是白鳍豚。这头白鳍豚是在南京下关江面被渔民捕获的,因此周的鉴定一出,改变了一个观点——国外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白鳍豚只生活在长江洞庭湖一带。<br/><br/>  1958年,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论文的题目就是《在长江下游发现的白鳍豚》。当时国内对于白鳍豚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这篇论文一直被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白鳍豚的早期成果之一。<br/><br/>  随后,白鳍豚的研究成为周开亚的主要方向。上世纪70年代,周开亚开始了几个月白鳍豚野外考察,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发现上述省份均有白鳍豚的分布,这就进一步论证了白鳍豚不止分布在洞庭湖的论断。<br/><br/>  此次考察的另外一个成果便是替白鳍豚找到了“祖先”:借助古文专家的帮助,周发现白鳍豚早在两千年前的《尔雅》中,古人便有记载:“鱀,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br/><br/>  正是借助于这一“发现”,周更正了白鳍豚的名号,此前人们多半称其为“白鳍豚”。<br/><br/>  这么多年和白鳍豚的接触,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两头他曾试图饲养的白鳍豚——“江江”和“苏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太仓江滩发现“苏苏”搁浅,运回南京后仅过了17天便夭折了;半年过后,“江江”在镇江江面被人发现,送到南师大时已是伤痕累累,过了129天后便沉入水底死去。<br/><br/>  谈及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现状,老人痛心不已:“人们该警醒啊,珍惜身边的环境吧!”&nbsp;(谷岳飞)<br/><br/>  【记者手记】白鱀之殇&nbsp;长江之伤<br/><br/>  关于白鳍豚的这组报道,我从诚惶诚恐的采访开始,直至忐忑不安发完稿件结束。<br/><br/>  仔细想来,还是要归因于白鳍豚岌岌可危的现状。面对一个即将消逝的精灵、一个起始于长达两千万年前的生命,你会发现你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br/><br/>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参观武汉白鳍豚馆时,恰巧碰见江豚正在进食,工作人员示意参观人员安静——江豚生性敏感,一有响动便会停止进食。一旁的专家也介绍,白鳍豚和江豚习性差不多,喜欢自然的长江。这让人不得不联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家便宣布长江存活的白鳍豚不足百头。这么多年过去了,长江的繁忙有增无减,那么这些年间,这剩下的、敏感的白鳍豚又是如何“维持生计”的?<br/><br/>  长江上的渔业活动、航道发展、沿江农药过度使用、江水污染等,无一不在威胁白鳍豚的生存。有人甚至就作出论断,长江已不再适宜白鳍豚的生存。对此,专家们也制定出了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等措施,但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一个劲儿地往下减。<br/><br/>  采访我国权威的白鳍豚专家张先锋博士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事例。18世纪的美国,矿工作业条件非常艰苦,常常面临意料不到的瓦斯爆炸。后来,人们发现一种叫金丝雀的鸟可以预知瓦斯,矿工们于是将其带到井下,当它欢快地歌唱时,一切平安;一旦它突然安静下来,就意味着危险的到来。<br/><br/>  比照如今境况,白鳍豚的情形和那只金丝雀是何等的类似。白鳍豚已开始停止了欢叫,那人们此时该知道降临的是怎样的危险么? </p></td></tr><tr><td>&nbsp;</td></tr></tbody></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0

D蚊子头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1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36198690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strong>失败的保护</strong><p>  加利福尼亚兀鹰、毛里求斯茶隼、查姆岛黑色知更鸟,还有著名的麋鹿,这些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被成功拯救。尽管查姆岛黑色知更鸟到1980年仅剩5只,其中仅一对具有生殖能力。但就是这对夫妇,拯救了一个物种。这种经历能在白暨豚身上重演吗?</p><p>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解焱直言,其实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早在几年前便已经开始讨论白暨豚的灭亡了。解焱指出,长江环境恶化导致了白暨豚的厄运,在这方面,科研工作解决不了什么问题。</p><p>  淇淇是惟一人工饲养成功的雄性白暨豚。它活着时,科研人员曾试图为它找个女朋友。可惜,淇淇的女友珍珍刚进入性成熟期就死了。随后科研人员再没有捕获活体白暨豚。不久,他们又试图保留淇淇的精子。但当时淇淇的年龄已经比较大,身体状况越来越不理想,这一试验最终失败了。研究人员只能给淇淇的细胞做了文库,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保留下淇淇的遗传物质,希望有一天能派上用场。</p><p>  一头淇淇不行,那么两头——恰好是一雌一雄的比例,白暨豚还能被拯救吗?”不行。”解焱毫不犹豫地回答,但一转眼,又改变了主意:“那也说不准,两头正好可以生一窝,慢慢繁衍。”说到这里,解焱笑了笑。她知道自己只是在空想:“这种几率已经不存在了。江豚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白暨豚。”</p><p>  如果要让这一物种保存下来,需要多少白暨豚?</p><p>  20至25头——要求还相当苛刻:它们必须都有繁殖能力,雌雄比例接近1:1.尽管这是王丁等人的研究结果,但他有点不愿谈到这个话题。</p><p>  和江豚杂交可以保留白暨豚吗?王丁表示,这完全不可行。白暨豚和江豚属于不同的科,亲缘关系相差得太远,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杂交。</p><p>  克隆呢?当年淇淇死去时,王丁就被问到了这个问题。4年过去了,尽管克隆技术不断在提高,王丁对此的回答还是“不能”。白暨豚是水生哺乳动物,取细胞和卵子以及将胚胎放入子宫都很困难。而且克隆会使基因多样性消失,可能导致白暨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下降,还是会导致白暨豚走向灭绝。所以克隆保护白暨豚的前提是,存在许多样本。“现在一个样本都没有,何况白暨豚那么珍贵,哪能轻易做克隆研究呢?”张先锋对此充满惋惜。</p><p>  “白暨豚的保护,是失败的。”解焱不留情面地指出,“而更多的野生动物受到威胁的濒危状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厉害一些——每年都有物种在消失。不起眼的龟鳖类就属于这种情况。一直以来,我们给予它们的关注太少。”</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蚊子头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1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希望江豚不要在遭此厄运!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42454055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4339388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1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中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D蚊子头</i>在2008-1-11 16:43:32的发言:</b><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42454055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4339388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div><p></p><strong><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ff0000" size="6">极有可能,不容乐观!!!!</font></strong>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蚊子头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1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32146281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1163307256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table width="742"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200"><p>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安徽铜陵一市民在长江铜陵段所拍摄到的水生动物为白鳍豚。专家称,这说明目前长江内还有白鳍豚存在。<img src="http://www.tepb.gov.cn/news_file/20079311574254.jpg" align="right" border="0" alt=""/>
                                        </p><p>&nbsp;&nbsp;&nbsp;&nbsp;铜陵市民曾玉江于8月19日在胥坝渡口岸边偶然看到江面上有白色的动物在游动,它不止一次跃出水面,距离大约有1000米左右,因为好奇,用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的录像功能拍摄了下来。</p><p>&nbsp;&nbsp;&nbsp;&nbsp;据介绍,这段录像后被送到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鉴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专家又把录像带回来研究。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欣喜地说,经仔细鉴定,录像中的水生动物确为白鳍豚。“这打破了白鳍豚灭绝说,证明长江中还存在白鳍豚。” </p><p>&nbsp;&nbsp;&nbsp;&nbsp;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长江所独有。监测数据显示,近20余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白鳍豚的数量明显下降。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约有400头白鳍豚;90年代初,数量下降到150头以下。 </p><p>&nbsp;&nbsp;&nbsp;&nbsp;2006年底,中、美、日、德、英和瑞士六国25名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长江宜昌至上海段,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为期38天,行程3400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整个过程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因此有人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p><p>&nbsp;</p><p></p><p></p></td></tr><tr><td align="center"></td></tr></tbody></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中区
<p>早前贴过。</p><p>这种事情,白鳍豚不会是最后一个.如果生态环境再不改善,会越来越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蚊子头楼主Lv.2 发表于 2008-1-11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成都
其实我觉得江豚也是很珍贵很好看的,有条件我也想养![em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p>保护江豚,白鳍豚的方法:</p><p>1,长江全年禁渔</p><p>2,停止修建任何大坝</p><p>3,禁止任何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长江.</p><p>但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所以江豚和白鳍豚终将灭绝.</p><p>不舍也好,怀念也罢.我只想说三个字母:TMD</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鸟人</i>在2008-1-11 22:41:03的发言:</b><br/><p>保护江豚,白鳍豚的方法:</p><p>1,长江全年禁渔</p><p>2,停止修建任何大坝</p><p>3,禁止任何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长江.</p><p>但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所以江豚和白鳍豚终将灭绝.</p><p>不舍也好,怀念也罢.我只想说三个字母:TMD</p></div><p>制定生态物种保护法律!</p><p>通过立法解决生态保护问题。</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hlboyLv.25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
时间早晚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鲸目动物是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