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鱼类的生活习性

[复制链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刺鱼等用水草筑巢

刺鱼在生殖期先由雄鱼在溪流的浅水区选择一合适地点营造产卵巢。雄刺鱼用嘴衔来眼子菜细茎,由自身的肾脏分泌一种透明粘液,这种分泌液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遇水或空气就凝成固体,借此将衔来的眼子菜细茎粘织成适于产卵的鱼巢。洛尔特先生在温哥华岛观察过刺鱼的筑巢过程,它作了这样的记录:“在工作中,雄的不时向着巢游泳而泼水,看上去好象是在考验巢的坚固程度;经常用自己的身体摩擦这个小床,用体侧的粘液来使它们混合,这样就变成了水草砖的水泥浆。其次,用吻伸入水底的砂中,衔了满口的沙,而散在这个基础上。这样反复的工作着,一直到小床被压到结实而稳固为止。

  为了考验这个基础的一切材料是否坚固,它常用水来灌注。完成后的巢,是一个中空而略呈圆形的东西,它和固定在水草上的一个基础面完全相附合,巢的全部再用身体的粘液把它封得很坚固。巢里面石膏样的组织,需尽可能做得光滑,这个小小的建筑家,把身体在巢内辗转反侧,而把粘液涂上,内壁就好象涂了一层坚固的假漆。”费了数日,雄鱼才筑成一个呈圆球状,上部开口无顶,俯视可窥见产于其中之卵,内径3厘米,外径4厘米,高约2.5厘米的呈现透明色的巢。

  雄鱼筑好巢后就出去找对象,雌的被选中后,雄鱼要作出一套复杂的求爱动作,最后把雌鱼引入巢中。雄鱼表现出很愉快的样子,游泳在雌鱼的周围,请她从巢侧进入巢中。雄鱼不断用吻在雌鱼的后面接触着,此时雌鱼若迟疑不进入巢中,雄鱼就改用棘来刺它。雌鱼进去后,产下数粒卵就从对面穿出。当雌鱼在巢中时,雄鱼非常兴奋地游泳,时时用吻叩巢和擦巢,雌的跑掉后,雄的立即入巢,在卵上注射精液,之后,它也从巢中游出来。次日,雄鱼再追求别的雌鱼,方式和上次相同。这样经过多次,一直到巢中的卵充满为止。

  隆头鱼和乌鳢等也会利用水草筑巢。隆头鱼用海藻筑巢,巢在水下0.5-2.5米深处的石上,形状如鸟巢,中有凹坑。通常雌雄鱼共同参加筑巢。非洲肺鱼在沼泽的污泥中掘一穴,穴的周围用水草包起来。乌鳢在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衔取水草或植物碎片构巢鱼巢。筑巢地点多选择在池沼河边水草繁密的地方,或者是长有芦草的浅水滩上,巢略呈环形,大小视亲鱼的个体而定,一般500克左右的亲鱼,其作巢的直径约为40-50厘米。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黄颡鱼等掘泥筑巢

有的鱼类在泥质底部掘泥筑巢,如黄颡鱼、棒花鱼、罗非鱼等。黄颡鱼的雄鱼具有营窝的习性,在生殖期间,雄鱼游到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鱼巢,有的几个在一起,也有几十个成群,相隔不远而形成穴群。有的鱼类在石砾底部筑巢,如大麻哈鱼、七鳃鳗、青海湖裸鲤。大麻哈鱼到达产卵场后,选择环境僻静,水质澄清,水流湍急,水温适中,水底为砂砾质的地方,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米,深约20厘米的坑,这种巢称为“卧子”。

  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并已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七鳃鳗的产卵场所类似于大麻哈鱼,雄鱼先行到达产卵场后,先行选择场地开始筑巢,雌鱼随后到达后一同工作。它们用吸盘状的口吸起小石,用拖和震的方法使其松散并拖到巢的下游方,筑成一推,在河底形成一个直径50-80厘米,呈卵圆形或圆形的凹陷坑,这就是它们的产卵巢。青海湖裸鲤在生殖季节,雄鱼用臀鳍和尾鳍将河底的砂砾扫刮成浅坑,产出的卵多数集于坑中。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鰕虎鱼能造隐蔽巢

有一种小鰕虎鱼能营造精致的隐蔽巢,雄鱼先把空贝壳翻转过来,使凹面向下,然后钻进去用尾鳍把沙扒开,形成小室,最后挖一渠道与外界相通。沙鳢利用沉水的掩体,如蚌类、瓦片或破瓦罐作为产卵的巢穴。

  鳔鲈的巢也很特殊,它选择水中岩石底面与底部石砾之间的空间作为产卵场所,这一空间的距离约为15-25毫米,恰好与背鳍竖直时的鱼体高度一样,雄鱼先用肉质球状背鳍棘末端清除岩石底面,以便能粘附卵粒。许多迷器鱼类(如斗鱼)能营造出最不平凡的巢,雄鱼选择水面平静避风的地方,由口吹空气和吐粘液形成小泡,无数的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表面隆起或略扁平的浮巢。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淡水鱼类的护幼习性

许多鱼类在产卵以后有护幼的习性。凡是具有护幼习性的鱼类,大抵要筑巢产卵。由于这些鱼类每年产卵的数量比较少,少则数粒最多也仅数千粒。亲体的护幼行为,对卵和幼鱼的发育成活和避免被敌害猎食,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卵和鱼苗附近护幼的亲鱼,不但要守护着卵或幼苗,驱赶侵犯的敌害,有的还要不断清除巢内杂物,或激起水流,以保持巢中的良好环境。刺鱼在产卵后,雌鱼即离巢而去,而雄鱼却始终守护在鱼巢近旁,驱赶接近鱼巢的其它鱼体,并不时清除巢内杂物,甚至把卵搬出巢外,进行巢内打扫和修缮。

  乌鳢产卵后,卵子都浮在水草围成的浮巢上,雌雄鱼或仅雄鱼潜伏在巢底或附近活动,驱赶前来吞食其卵的其它敌害。孵化后约3-4天的仔鱼(全长11-13毫米)离巢成群游动觅食时,幼鱼只限于鱼巢附近游动,这时亲鱼的防御活动更为加强,如有其它鱼类或蛙等对幼苗侵袭,它们将全力以赴驱除敌害。当仔鱼已长到体长1-3厘米,行动活泼,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亲鱼与之群集一起。到幼鱼长到5-8厘米时,已经过了20天守护的幼鱼,有了独立生活能力,即开始散群,亲鱼才停止护幼。

  斗鱼在产卵后,雌鱼即行离开,由雄鱼单独护幼,它不断在气泡巢附近活动,驱赶要来吞食卵的雌鱼,如果卵粒因振动或被风吹散下沉,雄鱼随时把卵衔回,放回气泡巢中。仔鱼孵化后,暂时附着在巢泡上,倘若有仔鱼下沉,雄鱼就把它拖回浮巢中去。这种保育工作一直维持到仔鱼能自己觅食,才放它们离开浮巢自行生活。

  黄颡鱼也是雄鱼守巢。雌鱼产卵后即离窝觅食,只有雄鱼浮在巢内,或在巢附近游动,保护卵和仔鱼,如有其它鱼类游近,即出巢驱逐,如有危及本身安全的情况,即离巢暂避,待平静后再返回原巢守卫。直至7-8天后,仔鱼能离巢自由游泳和觅食时,雄鱼才停止守护。在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有一种矛尾复鰕虎鱼的护幼习性与黄颡鱼相似,当产卵后,雌鱼即离开,留下雄鱼护卵,当仔鱼孵出后,亲鱼便消瘦而死亡。

  罗非鱼都是挖巢生殖,产卵受精后,由雌或雄鱼守卫。有些种类则把卵子衔在口腔内进行孵化,如莫三鼻给罗非鱼在生殖时,雄鱼在浅水处掘泥筑巢,雌鱼产卵雄鱼排精于巢中,随即雌鱼将卵和精先后吸入口内受精孵化。刚孵出的幼鱼仍留在母鱼口中,直到卵黄囊消失才离开母口,独自营生。但在初离母口的几天内如遇敌害,母鱼又将幼鱼吸回口中保护。在产卵孵化期间,雄鱼一直在旁守卫,防止敌害入侵和干扰。幼鱼独立生活后,亲鱼便不再认识自己的“子女”,有时甚至将自己的“子女”作为食料而吞食之。而另一种大头罗非鱼,则由雄鱼衔卵孵化,护幼方法与莫三鼻给罗非鱼相同。

  生活在南美河川中的鳗尾鲶,在生殖期间,雌鱼的腹部皮肤变得膨胀而柔软,卵产出受精后,雌鱼即伏在卵上,使卵都嵌入柔软的腹部皮肤,每个卵都以具有动静脉小血管的小柄与母体相连。待仔鱼孵出后,雌亲鱼的腹部又恢复原状。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海洋鱼类的护幼习性

海洋中的一些天竺鲷种类和海鲶也是衔卵于口中哺育。天竺鲷的护幼一般由雄鱼担任,也有由雌鱼衔卵的,这些鱼的卵的卵膜上有丝状突起,彼此紧密地聚成一团。海鲶有着一张大嘴,口腔很大,两侧可以凸出,能适应含卵孵化。雄鱼将受精卵含在口内孵化,孵化期约为70天。幼鱼不但能在雄性亲鱼口中完全长成,而且还能在达到有足以自卫能力后才脱离雄性亲鱼。一般幼鱼要在背鳍和胸鳍的硬棘长成坚硬的棘,体长达5-10厘米时,才开始自由生活。雄海鲶在整个生殖和孵化期中,不进食,这种抚幼习性是很艰苦的。

  圆鳍鱼通常在春季低潮线以上的岩石隙间产卵,大约8万至14万粒卵集成一大块。在退潮时,卵经常暴露在水面上,容易被海鸟和老鼠所吞食,而在满潮时,又能被各种鱼类所吞食。在这种情况下,雄亲鱼能够完成护卵的任务,这是非常艰巨的工作。实际上,在卵孵化过程的几周里,雄鱼都是全心全意致力于护卵工作,决不离开它的岗位,,并经常把头突入卵块中,使水能注入卵块的中央部分,同时,又用口把水吹上去,或用胸鳍帮助泼水,使所有的卵都能获得充分的氧。如果有其它动物如蟹、海星和贝类等接近卵块,它都要把它们一一移去,对于凶猛的敌人,不论大小,它都要和它们拚命。在监护期间,有些雄鱼受到白嘴鸦或老鹰的攻击,被它们锐利的喙刺穿了腹壁,甚至把内脏都吃掉,但是只要不死,雄鱼仍然不会离开岗位。雄鱼如因事而离开卵块,时间都是极短暂。在遇到大风雨时,倘若卵块被打上了岸的高处,一到风平浪静,雄鱼就拼命到各处去寻找。

  生活在浅海沿岸,体长仅有25厘米的锦鳚鱼,雌雄亲鱼共同把卵集成球形的卵块,之后,由雌鱼用扁长的身体把卵块球用身体包围而保护。有时也有把卵块放在牡蛎的空壳中,或放在穿孔性贝壳所造成的岩隙间,亲鱼就在附近守护着。

  印度――太平洋的钩鱼,雄鱼的前额上有一个骨质的钩状突起,这个突起为在头骨顶的一个特别的突起。卵块分开为二个球,其间由一纤维状物质相连,并掛于钩状突起上,当雄鱼游动时,2个卵块就象吊在身体两侧的两个小球。

  杨枝鱼(海龙)和海马雄鱼尾部腹面有育儿囊。在生殖期间,囊壁变得肥厚,密布血管。当雌雄鱼互相绞缠拥抱时,雌鱼的生殖突扦入雄鱼的育儿囊前端的一个小孔内,把卵输入囊内。雄鱼经过一系列的扭曲,把卵向育儿囊的后方移动,这样反复动作,一直到育儿囊充满卵子为止。此时雄鱼显得非常疲劳,须作暂时的休息。雄鱼通过育儿囊壁的血管供给卵子胚胎以营养,一直到孵化。

  之后,仔鱼仍留在囊中一般时间再放出来。即使能在水中自由游泳,一旦遇到危险,还是要 避回囊中去。杨枝鱼利用尾部向下运动来开放自己的囊,仔鱼能顺利地一尾接一尾地游出来。当仔鱼要逃入囊中去时,杨枝鱼把身体向上弯成弧形,仔鱼就能迅速逃入囊中,亲鱼马上把入口的盖关闭。海马的囊口比较小,幼鱼从育儿囊中到外面来,比起杨枝鱼要难得多,一次仅5、6尾,全部出来需要数小时之久。幼鱼出囊后,就无法再返回囊中,因而海马的幼鱼在育儿囊中停留的时间比杨枝鱼要长一些。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洄游

鱼类的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很多,因而每次洄游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按洄游的动力,可分为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按洄游的方向,可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据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三种洄游共同组成鱼类的洄游周期。但不是所有洄游性鱼类的洄游周期相同,有的鱼类只有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有的鱼类越冬场与索饵场在一起或附近,有的索饵场就在生殖场所附近。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洄游周期也不同,幼鱼和成鱼的洄游周期、洄游路线、洄游时间往往也有所不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生殖洄游

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鱼类的产卵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要进行由越冬场或肥育场向产卵场的集群移动。洄游距离有长有短,因种类而异。生活在淡水中的鳗鲡,要洄游数千公里到海洋深处产卵,而生活在大洋中的大麻哈鱼要反向游动数千公里进入江河上游产卵。而有些鱼类仅作短距离移动,如大黄鱼由福建北部的洞头洋洄游至江苏海域的吕泗洋;我国淡水中的一些鲤科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等鱼类由静水湖泊洄游至江河中特定河段的产卵场所产卵,距离长则几百公里,短则几十公里。

  生殖洄游的移动方向依种类而异,有由深海、外海游向浅海或近岸;有由海洋向江河或江河下游游向上游的溯河洄游;有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河洄游;湖泊中的鱼类由开阔的湖中心区游向沿岸产卵,也可以视作是一种产卵洄游,但洄游的距离很短。生殖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较固定,距离较远,游速快,分群洄游现象明显,鱼群密度大,鱼群集群性状固定;洄游期间鱼体性腺发育、生理状态变化大。有些鱼类体型、体色出现变异。有些鱼类在生殖洄游过程停止摄食。

  越冬后的幼鱼和成鱼,经过生殖洄游或生殖活动的成鱼,需要强烈的摄食以补充营养,集群游向饵料丰富的水域索饵,形成了索饵洄游,也称摄食洄游。有些鱼类在越冬后先行强烈摄食,形成由越冬场向肥育场地的洄游,例如在河流深槽中越冬的鲤鱼,在早春气候转暖时,就要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去肥育。摄食洄游也有伴随产卵洄游同时进行的,如金枪鱼在由西沙群岛进行长距离生殖洄游过程,沿途强烈摄食,实际上金枪鱼的生殖洄游也是一种索饵洄游。

  有些鱼经过生殖后,在秋季进行一次索饵洄游,为准备越冬和来年生殖积储营养。幼鱼的摄食洄游也是十分明显。如草鱼、青鱼、鲢、鳙等鱼类在江河繁殖后,已经发育到能自由游泳和自由摄食的幼鱼,即沿岸逆水上溯,进入通江的湖泊或小支流中进行肥育,因为这些附属水体中的食物要比江河干流中丰盛得多。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索饵洄游

索饵洄游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有的鱼类在洄游的过程中就往往达到了洄游的目的。索饵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索饵鱼群数量多寡和状态而变动。

  索饵鱼群较不稳定,也较分散。索饵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鱼的丰满度、含脂量以及水温状况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越冬洄游

越冬洄游是鱼类由肥育场所或习居的场所向越冬场的洄游。越冬洄游亦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冬季来临前,水文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温下降,鱼类的活动能力将减低,为了保证在寒冷的季节有适宜的栖息条件,鱼类趋向适温水域作集群性移动。

  越冬洄游的特点是洄游方向朝着水温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浅水环境向深水环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方向稳定。在中国近海,主要是朝南、朝东移动,长江中下游流域中许多大型鲤科鱼类,平时在通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来临前,则纷纷游向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越冬。

  鱼类越冬场的位置、洄游路线和速度受水温状况,尤其是受水域等温线分布状况所左右。水温梯度大,鱼群活动范围窄,密度相对就大;降温快,洄游速度相应快。而水温状况则受冷空气和寒潮的次数和强度的影响。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洄游的特点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洄游。白鲑多在晚秋和初冬产卵,冬季也不停食。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距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在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程数千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洄游的起始,既取决于鱼自身的状态,也取决于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鱼性腺成熟所分泌的性激素刺激神经系统兴奋而产生生殖要求。环境条件的变化则是开始生殖洄游的天然刺激信号。温带地区达到一定丰满度的鱼,温度下降的天然刺激就成为开始越冬洄游的信号。多数鱼类如果性腺发育不良,即使已经达到生殖年龄,外界环境刺激强烈,仍不会产生生殖洄游的要求。没有达到一定丰满度或含脂量的鱼,尽管外界水温下降剧烈,仍继续索饵或边洄游边索饵。如欧洲鳀鱼,当含脂量为14%以下时,即使水温剧降,越冬季节已经到来也不开始洄游,而是继续摄食。当含脂量为14-17%时,才开始洄游,但行动缓慢。含脂量达到22%时,到了越冬季节,则不论水温下降幅度的大小,就立即开始越冬洄游。环境条件中以水温、水流、水化学等的影响最为显著。水温回升快,开始生殖洄游就早。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饵料生物的发生和分布,从而影响鱼类的索饵洄游。秋末水温下降的迟早与快慢直接影响越冬洄游的开始时间和洄游速度。水流是造成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的主导因素。水流把鱼卵和仔、稚鱼携带远离出生地,形成成鱼回归性洄游。水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盐度的变化,引起鱼体内渗透压的改变,导致血液成分与性质的变化,进而诱发鱼的生理变化,促使降海或溯河洄游的发生。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