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了多年的鱼,这方面进行过一些比较过份的尝试。这里也来探讨下。
我们知道山涧清水中有鱼,富营养化的养殖池塘里一样有鱼。而且两个极端情况在多数条件下鱼都能较好生存。这说明我们要追求的是不单纯是水体中成份问题,而更关键的是鱼缸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室内鱼缸的水质构成多数情况下居于两者中间。是可以通过调控实现水体的平衡与稳定的。
觉得有几个关键影响因素:
1、鱼缸大小。对提升水质而言,当然是越大越好、水量越多其比率越有利于鱼的承受。水面大小既有利于氧交换,也利于挥发氨气等物质。
2、较大的过滤流量。室内鱼缸封闭的水体,类似死海,难免会不断蓄积大量的富营养物质。水体的可承受性和稳定性会受到逐步加大的压力。必须通过适配的过滤加以解决。过滤要追求有效过滤,防止水从捷径不经或少经过滤物资回流缸里。
3、缸内以及过滤物的多样化结构。不同的菌群有不同的寄养生存方式。过滤物更多的是提供着床机会。品种要多,比如丝袜装上自然界沙砾石、几十年风雨的碎瓦片、棕、毛刷等不比市售陶瓷环等效果差。
4、不同的饵料会培育不同的硝化细菌种群。鱼缸运行久了,通过系统的自我平衡,形成的微生物种群是个庞大的种类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但同时,它往往只对历史见过的东西、经常见到东西有效。如长期喂面粉的,其消除面粉遗留物的种群能力发达,改喂猪肝后,混水现象就明显。当同时较长期喂这两项后,情况逐步改良。但改喂某种饲料,又会产生类似混水难澄清现象。
5、要防止外来不明菌群病毒的破坏。微生物群的相互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食物的争夺上,对外来带入的病毒菌群缺乏制约的克制能力。对野采的鱼及水草、沉木要做好消毒工作。煮过的死鱼放数十条不会有事的缸,放入一条感染鱼病的鱼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
6、换水仍是需要要的。从稳定系统角度看,少量的经常换水更适合。比如过几天就倒去一脸盆的缸水种花,同时加入等量的新水。
7、过滤棉过滤桶需要定期清洗。但稍冲洗下即可,不必洗得太干净。硝化菌微生物是不可视的,看到的那些白色菌丝状物、黑垢泥等,已是排泄物和废物。洗出的脏水中硝化菌群含量会高,如新建缸或开缸等需重复利用的,需过滤棉过滤后即时入缸,另外放置需保持水流流动,静置过夜澄清的做法硝化菌群已死亡水质发臭无利用价值。
8、取缸水若干在另外空桶空缸中开启小泵流动,逐步放入较多饵料(不放鱼或只放易养的普通鲫鱼泥鳅等数条),一周后水质保持不腐、水体澄清的,该水体硝化细菌浓度会较高。将清水滤出加入鱼缸,食物充裕状态饱食条件下的菌群入缸后效果会很赞。
9、适宜观赏和适宜鱼生存许多情况下是一对矛盾。不宜单纯追求观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