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鱼类的生活习性

[复制链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趋流性

指鱼类在流水中对流向和流速的行为反应特性。鱼类根据水流的流向和流速调整其游动方向和速度,使之处于逆水游动或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逆流中某一位置的状态。鱼类的这种特性是因水压作用,由视觉和触觉等因素综合引起的,并与栖息的自然水域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大洋性洄游鱼类和河川急流中的鱼类,其趋流性都较强,如沙丁鱼、鲐、金枪鱼、岁鱼、香鱼、鳟、鲑等。

  分析研究鱼类的趋流性,是以感觉流速、喜爱流速和极限流速为指标。感觉流速是指鱼类对流速可能产生反应的最小流速值。喜爱流速是指鱼类所能适应的多种流速值中的最为适宜的流速范围。极限流速是指鱼类所能适应的最大流速值,又称之为临界流速。各种鱼类的感觉流速大致是相同的,也可以认为鱼类对水流感觉的灵敏性大致是相同的。由于各种鱼类游动能力不同,它们之间的极限流速差别很大。即使同种鱼类,由于体长不同,个体的趋流性也不相同。总体而言,无论是极限流速还是喜爱流速,都是随着体长的增大而提高。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休眠――夏眠

休眠是指生物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伴有代谢活动的明显降低。休眠分为两种类型,即冬眠和夏眠,但不包括动物的日周期的生理睡眠。休眠在多数情况下是季节性的,许多动物借越冬休眠以避严寒,在低纬度干旱区动物借夏眠度过酷暑。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既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又影响生物的食源,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各自发展不同的适应方式,借休眠以抗御不利条件。季节性的休眠常受机体的内在节律控制,外界条件的变化只起促发作用。为增加体内的能量储备,鱼类和其它高等生物一样,入眠前常常需要较长的准备阶段。

  由于水域中条件比较稳定,因此绝大多数鱼类缺乏典型的休眠状态,但在赤道区的沼泽内,常有数周或数月干涸,因而促使生活在这里的鱼类进入夏眠。不少迷器族鱼类如攀鲈、丝足鱼和乌鳢以及其它具有副呼吸器官的鱼类,在麻木状态下,埋在泥中过夏,到降雨后,池沼和河川充满水时,它们再度恢复正常的生活,肺鱼类为了要在枯水期内避免死亡,而有着更为复杂的夏眠方法。被称为泥鱼的非洲肺鱼,它们所栖息的小河每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干涸,完全没有水,由于热带的太阳很厉害,酷热烤得河底的泥巴干得非常坚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旱季临近之前,每一尾鱼都会钻入泥中,由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泥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硬的泥壳,鱼包在泥壳中睡眠,一直到下次降雨时才复苏。在泥壳的内部有一条小路和外界相通,肺鱼在壳内休眠期间,全靠这条通路来呼吸空气。肺鱼在泥壳中,即使被人掘出来,只要不剥开泥壳,放置半年时间,肺鱼仍然安全无恙。如果把泥壳投入微温的水中,待泥溶去后,鱼在数分钟内就苏醒并活泼地游泳。南美肺鱼夏眠时也在泥中造成与非洲肺鱼相似的洞穴,所不同之处是南美肺鱼与外界相同赖于一个多孔的泥盖封闭着。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里的泥鳅,到了夏天河水干枯时,它就钻进泥浆里不吃不喝,进入夏眠状态,只靠它那特殊的肠子来呼吸空气,维持生命。在南非有一种奇特的树鱼,到了夏天,它就爬到树上的阴凉处,睡上两个多月,以度过酷暑之日。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休眠――冬眠

冬眠是指动物的越冬休眠,它是一种主动过程。虽然动物在冬眠期间体温与环境温度相近,尤其是变温动物,但当它遇到适宜刺激或按自身节律达到觉醒期时,其体温即可在短期内上升,恢复正常体温。动物在冬眠期中,呼吸次数、心跳频率、呼吸耗氧量均大为减少。休眠动物的生理机能的改变主要受神经中枢控制。在休眠期所有内分泌腺均停止活动,各种代谢水平普遍降低。但至觉醒时,各器官的生理活动按一定顺序迅速恢复正常,这个过程要消耗大量能量。经过整个冬眠期后,冬眠动物的体重将明显减轻。

  绝大多数鱼类没有冬眠期,有少数鱼类为解决严寒的困难,在接近冬季温度下降时开始冬眠,直至翌年春季水温再度上升时为止。它们不象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那样完全达到处于无意识状态,而仅仅是中止摄食,隐藏在水藻和岩石间,或钻入泥底、洞穴中,或多或少进入麻痹状态。例如鲤鱼常成群在水的深处越冬,他们数十尾到上百尾在水底造成一洼,围成一圈,把头互相倚靠,一直到翌年春天才分散,休眠时呼吸非常迟钝,鳃盖的动作好象是很艰难似的。

  丁岁鱼埋在河泥中过冬,即使是把它们从泥中崛起来,并放到岸上去,若不用棍棒打一下,还看不出它是活着的。乌鳢到了冬季,移居于深水处,将身体埋在淤泥中越冬,停止摄食,处于蛰居状态。鳗鲡在冬季有着与乌鳢相似的休眠,它们通常找到深水区后即埋入泥中,而成麻痹状态。海产鱼类的冬眠现象非常少,已知鲽的幼鱼生活于浅海,冬季埋在砂中,成安息状态。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共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种鱼类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吞食到食物,而又不被别的动物所吞食。有一些鱼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和别的鱼类或其它水生动物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生活中受益。这种共栖、共生或寄生现象,主要表现在海产鱼类,而在淡水鱼类却极为罕见和表现不明显。

  领港鱼是营共同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领港鱼的名字由来是由于它有和船舶及大鱼特别是鲨鱼生活在一起的习性而来。领港鱼是一种生活于大洋的小型鱼类,长不及40厘米。领港鱼常和鲸、海豚和鲨生活在一起,能引导海豚等凶猛动物去寻找食物,并由于它和大型凶猛动物生活在一起,对避免遭受敌人的袭击,使自己得到保护,它们有时也追随缓行的船舶,以期得到船上抛弃的残食,但它也能成为迷途的船舶的向导,当它们突然在船边不见时,即暗示着船舶航行已接近陆地。领港鱼与鲨鱼在一起而又不会受到鲨鱼的攻击,其原因是领港鱼的动作非常敏捷,能够避免被鲨鱼所吞食。

  共栖的例子在热带珊瑚鱼类的雀鲷科中,有一些种类和海葵生活在一起。它们的生活使自己和海葵双方都得到好处。如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双锯鱼,体长仅为3-5厘米,经常生活在海葵的体腔内。双锯鱼对海葵触觉上的刺丝胞所分泌的毒液和消化液毫不受损伤。海葵通常一接触到任何动物,其触手会立即收缩,而把动物包围在许多触手中央,并分泌毒液将捕获物麻痹,并吞食之。而双锯鱼能自由出入于海葵的体腔中,游动于触手之间。双锯鱼由于具有美丽鲜艳的体色,能引起任何凶猛鱼类的注意,因此引起被追逐而立即逃入海葵的体腔内。凶猛鱼类追到海葵的触手范围内时,就会被海葵捕捉住,并很快被麻痹,从而被海葵吞入腹中,于是海葵和它的共栖者双锯鱼可以分而食之。

  银鲳的幼鱼能很好地隐藏在水母的伞下面,而对于水母的触手上的刺丝胞毫不畏惧。另一种军舰鱼经常和一种叫葡萄牙军舰水母的大型水母生活在一起,军舰鱼受到水母的保护。军舰鱼依靠自己的灵活,可以避免和水母的触手接触,而免遭水母捕食。军舰鱼与水母的共栖,仅对军舰鱼有利,而对于水母一方却没有给予好处。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共生

鮣鱼常依赖于头顶的大吸盘吸附在鲨、鲸、海豚和海龟的身体腹面,有时也附着在船舶底部。这样它不仅可以避免敌人的攻击,而且能获得食物。当寄主正在吃别的动物时,鮣鱼就能获得浮在水面的食物碎片。有时鲨鱼等宿主只作为它的运输工具,把它带到一个新的饵料场去。一到了鱼群中,它立即和宿主分开,横冲直撞地去寻找食物,一直到吃饱肚子后,再去吸附另一个新的宿主。有时鮣鱼也会钻进大型硬骨鱼类如旗鱼、剑鱼和翻车鲀的口腔或鳃孔中,对寄生来说是一种痛苦,但也只好暂时忍受一下。此时鮣鱼不但可以避免敌人的攻击,而且还能得到一些食物的碎片。

  另外一种共同生活的类型为生活,就是两种动物彼此有利。例如印度洋的小型虎鲉,身上总是覆盖着一种水螅群体。这种共同生活的利盖是互惠的。水螅群体生长在鱼的身上,把鱼变成象长着海藻的一块石头,因而可以躲避敌人的危害,而鱼又能把水螅群体带到饵料场去,而得到新鲜的食物。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寄生

有一种共同生活的类型是寄生,就是一种动物栖息在另一种动物的体外或体内,消耗寄主的组织来获得营养。鱼体表寄生的水虱和体腔内的縧虫都是以鱼为寄主。在鱼类中,真正营寄生生活的很少,圆口纲鱼类是典型的营寄生生活鱼类。七鳃鳗经常利用漏斗状的口吸附于其它鱼类身上,吸盘状的口内有肉质的舌,舌上多角质齿,能作活塞样的活动,七鳃鳗依靠这种特殊的结构,成功地吸附在大鱼的身上,撕其肉而吸其血。盲鳗则钻入大鱼体内,寄生于大鱼的体腔内。

  南美有一种寄生鲶,栖息于大鲶及其它淡水鱼的鳃腔内,寄生鲶具有细长的身体,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大鱼的鳃孔,并用锐利的牙和鳃盖棘,刺破寄主的皮肤,使其出血,再用口吸吮。寄生鲶借助鳃盖上排列呈簇状的棘在大鱼鳃瓣间蠕动,以改变其所处的位置,寻找合适的立脚点。在巴西这种鱼往往使当地人受害,因为它有钻入在河中洗澡者的尿道中的习性,所以在当地,不论男女,下水前都要穿着用椰子纤维织成的一种裤子,以保护生殖器。这种小鱼,一般都在人撒尿时钻入尿道,据说,寄生鲶把人的撒尿误认为是从一尾鱼的鳃孔中排出的呼吸流。

  寄生的另一个例子是角鮟鱇,这种鱼的雄性个体很小,一生的极大部分时间都寄生在雌鱼身上,雌鱼的个体要比雄鱼大上十倍,这种特殊的雌雄关系,好像已发展到和习性及生态有关系。这种鱼栖息在大洋的中下层比较暗黑的地方,行动迟钝,生活孤独,所以成熟了的个体要找到配偶的机会,确是非常困难。所以雄的一经孵化,立即就要去找雌的,找到后,就终身附着在雌鱼的身上。雄鱼固着的地方无一定位置,有的在腹部,有的在头的上面或侧面,有的在前鳃盖棘的下面,偶尔也可见到附着在雌鱼体侧或体背部的。雄鱼用口在雌鱼体上找到了立脚点,唇和舌就和雌鱼的皮肤连接起来,最后完全愈合,两者的血管相连接。雄鱼的口、颌、齿、鳍和鳃,差不多除生殖器官以外,所有的器官都退化了,之后,它完全依靠与雌体相连接的血管输送来的血液来获得营养。

  有一种鳗形小鱼叫潜鱼,平时寄生在海参的体腔内,它也对海参并没有带来好处。当潜鱼想钻到海参体内时,先用头探索海参的肛门,再把尾巴卷曲而扦入海参的肛门,然后再把身体伸直,再向后蠢动,一直到完全进入寄主的体内为止。一条海参体腔内可以同时客纳若干尾潜鱼。由于这种习性,潜鱼白天藏在寄主的体内,夜间出来找小甲壳类吃。不幸的海参不仅做了寄主得不到一点好处,而且内脏器官还有被损毁的危险。

  在日本,有一种潜鱼寄生在海星的体内,这种鱼有时也寄生在真珠贝的体内,然而寄生在真珠贝体内的潜鱼常被真珠贝禁闭在壳内,后来鱼被真珠质所包围而死亡。在美国沿岸有一种小天竺鱼有隐蔽在大型海螺的外套腔中的习性,这种鱼因觅食而时常从寄主体内钻出来。某些鰕虎鱼栖息在海绵体内,这些鰕虎鱼鱼体小而粗细很均匀,可以从海绵体表的大出水口中自由出入;这种鱼一般都没有麟,即使有鳞也不发达,但在体侧后面的侧线下,有两行大而分离的鳞,鳞的边缘生出若干长棘,再臀鳍后的腹部中线上,有4、5片鳞,排成一列,鰕虎鱼借助这种特别的结构,可以从海绵的胃水腔内向上攀登。有一种小型的鰕虎鱼寄生在西鯡鱼的鳃腔中,把身体慢慢地弯曲,再横卧在鳃盖下面。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穴居与盲鱼

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洞穴、井底和其它地下水中,有着一些小型的鱼类生活着。这些洞穴鱼类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适应该环境的独特构造,而成为鱼类辐射进化中的一个分支。对于洞穴鱼类,无论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何,也无论它们地理隔离的远近,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眼睛缩小或退化;身体无色素,或呈粉红色,或呈半透明,脊椎和内脏清晰可见。大多数身体细长,常见的只有5-10厘米长。体表鳞片细小,排列稀疏或完全埋在皮下;感觉灵敏,触须发达或具派生感觉器;故又有盲鱼、无眼鱼或透明鱼之俗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盲鱼的出现与山洞有关。山洞中具有丰富的食物,并且可以为某些动物的生存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盲鱼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鱼类,有眼睛,体表也有色彩,他们对于漆黑的山洞并不喜欢。当它们偶然来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时,由于不习惯那里的生活环境,便会迅速离开,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但是,如果洞口突然被洞外崩塌的山石、泥土所堵塞,这些鱼类无法逃逸,便只好安身于黑洞中,它们一代代地生存在这不见光线的黑暗环境中,由不习惯到慢慢适应,眼睛逐渐退化,以致完全被一层皮褶覆盖,身体得不到光线的照射,体表的色素也就渐渐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鱼”。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的环境,它们逐渐获得了新的生存本领,它们对环境温度要求不再严格,能较长时间忍受饥饿,吻须更加发达和敏感,并能繁衍后代,自成体系地进行生命的周期活动。

  盲鱼在世界上的分布比较普通,美洲、欧洲、非洲、亚洲都有发现。首次发现是1842年在美国记录到的定居性洞穴鱼类――盲鱂。随后古巴、巴西以及非洲、亚洲等地也相继发现。亚洲广泛分布于伊朗、伊拉克等地。我国自1976年首次报导在云南建水的洞穴中捕捉到一尾盲鱼后,新的盲鱼接踵而至,其后在广西武鸣、凌云、乐业,云南个旧、宜良,湖南龙山,贵州等地发现了8种盲鱼。

  鱼类栖息的洞穴多数是由石灰岩或玄武岩构成的,岩体经腐蚀逐渐发展成溶洞。溶洞和暗流的年龄都比较古老,例如云南宜良的溶洞和地下河分布在距今约6亿年前的前震旦纪碳酸盐地层中,溶洞是在燕山运动后,断裂促进溶洞的形成。但是洞穴鱼类的年龄要晚得多,它与洞穴的地质年龄没有直接的联系。鱼类在洞穴中是在无阳光的流水或静水中进行生命周期活动的,很少有两种以上的鱼类共存。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洞穴鱼类的起源与演化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洞穴鱼类起源于生活在地面上而部分适应了洞穴环境的祖先。它们在无日光、无绿色植物及无种间竞争的情况下生存着。当地表的种类进入洞穴之后,眼睛成为无用武之地,随后逐渐退化缩小,直至完全消失,仅留下充满脂肪的眼窝。有些盲鱼如美国的盲鳉,幼鱼期仍有正常的眼睛,云南个旧的裸腹盲鲃至今在右眼仍残留有针眼大小的眼点,这都证明了盲鱼是由地表具有正常眼睛的鱼类演化而来的。同样由于没有光线的原因,用来防止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内脏损伤的色素消褪了,于是身体呈半透明状,内脏及骨骼也就隐约可见。

  为了补救视觉的衰退,感触觉器官随之变得特别重要和发达。鱼类利用侧线系统感受外界环境的振荡波,使它在浑浊水质或黑暗的环境中,能够避开障碍、游泳自如。盲鱼除了在侧线的原有基础上得到加强外,其它的感觉器官也趋于特别发达,在鳉类,头上和身上的小突起,排列很有规则,在有眼的种类这种突起很不发达,而在全盲的种类中,可以发达到极点。这种突起在水中能感觉到自身的行动,因而能避开障碍物,并能探索到食物的所在地。有趣的是生活在洞穴中的有眼鱼类也很少靠视觉来觅食,倘把它们的眼睛移去,它们也能和有眼时一样,迅速探索到食物的所在地。

  实验证明,这种鱼的味觉、嗅觉和听觉,与别的鱼类完全一样,而补救视觉的消失,只是侧线感觉的敏感度。在我国已发现的洞穴定居性的鱼类,均具有2或3对格外发达的触须,个旧盲条鳅的3对触须具有不同的感受器,且含有大量的味蕾和细胞突起,宜良的无眼金线鲃的头部具有特殊的感觉线。古巴盲鱼具有多而细的敏感须,美国的盲鰕虎则有很多皮膜感觉器。它们依赖这些特有构造,为在黑暗中进行探索食物,寻找伴侣和控制自身的行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洞穴鱼类性状的另一个变化是有鳞种类鳞片的缩小,稀疏呈散状分布,最后完全埋在皮下,这可能是由于洞穴鱼类的活动减弱,渐渐地被加厚的皮肤所覆盖。

  总的来说,大凡习惯于无光处生活,并且适应于这种环境的鱼类,自从它们侵入洞穴后,它们的后代就越进越深,在黑暗的洞穴中生活,愈久愈特化。

  洞穴鱼类的价值不能依据传统的食用或味美的尺度来衡量,更不存在资源量的经济价值。它作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是科学研究、学校直观教学和博物馆科普陈列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通过对洞穴鱼类的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物种形成的认识。在实践中,根据鱼类生命周期活动对水的依赖关系,洞穴鱼类有可能成为寻找地下水源,监测水质变化的指示生物,为促进农业生产和人类环境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溯河洄游鱼类――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是我国著名的鲑鱼。平时生活在太平洋350N以北的海域。在海洋里生活3-5年,每年秋季成群渡过鄂霍茨克海,绕过库页岛,进入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9月上旬可以到达乌苏里江口。大麻哈鱼上溯游泳速度极快,每昼夜可达30-50公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抵达产卵场,行程约为1500公里。产卵后亲鱼即死亡。翌年春季仔鱼随江流流入大海。

  在浩瀚的海洋和宽广的江河上,大麻哈鱼是怎样寻找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这个问题,曾引起许多鱼类学家的注意和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哈斯勒先生用棉花塞住大麻哈鱼的鼻孔进行实地试验,发现这些嗅觉受阻碍的个体,便失去了返回原出生地的能力,而不塞棉花的个体则不受影响。在70年代初,他用一种化学制剂――吗啉洒在水中,制造人为的"家乡气味",对驯养在美国大湖的银大麻哈鱼进行回归实验,获得成功。

  试验中,用小型超声波发射器塞入鱼胃,然后用超声波接收器追踪鱼的活动,发现经过吗啉处理的个体,在游经滴有吗啉的水域区时,即绕游不离去。另外,用小电极塞入鱼的脑嗅球进行试验,然后使鼻孔浸在各种不同的溶液中。结果,经过吗啉处理的银大麻哈鱼,对含有吗啉的蒸馏水溶液反应最为强烈,而未经处理的银大麻哈鱼则完全没有反应。所有实验都说明大麻哈鱼洄游是通过嗅觉来识别"家乡气味"的。至于在辽阔的海面上,它们依靠什么条件游向出生河流的河口区,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明资料。一般认为,洄游鱼类可能具有太阳罗盘机制。因为鱼类中有依靠太阳定向的实例,如白狼鲈能在晴天从宽阔的湖心定向游到湖岸的产卵场,而阴天则不能辨认方位,无法回到产卵场,这说明太阳对于一些鱼类有定向导游作用。这种机制在某些鸟类和昆虫中有所报导。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溯河洄游鱼类――七鳃鳗

七鳃鳗是溯河鱼类的另一类型例子,它们的产卵习性很特别。性成熟的七鳃鳗在春末夏初开始溯河。它们在溯河洄游的旅途中,常常利用吸盘状的大口,吸附在与它们一同方向旅行的大鱼身上,一路向上溯行,一边吸食所附大鱼的肉。七鳃鳗和鲑一样,在生殖期间身体颜色也起变化,雌雄的外观有明显的不同。产卵场选择在清澄而浅的河内,沙质底而有小石卵,流速很大的河段。在这样的河底,它们把小石运到下游,形成一个空隙的巢,这个巢的形状常呈卵圆形或略似圆形,直径约1公尺,底稍凹,巢的贴后方有一堆小石。

  雄鱼先到产卵场后,开始筑巢,不久就有一尾雌鱼来帮助筑巢。它们用吸盘状的口吸起小石,用拖和震动的方法来把小石挖松动,最后把它拖到巢的后方,筑成一堆。有时会有第二尾雌鱼来帮忙工作,但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七鳃鳗交尾的方法非常有趣,雌鱼先用口吸附在巢上面的大石上,雄鱼用同样的方法吸附在雌鱼的头上;之后,雄鱼把身体的一部分将雌鱼卷住,结果两尾鱼就形成椭圆形的样子。接着,雌雄鱼各把身体的后部剧烈地振动,激起细沙,同时各排放出卵子和精子。

  卵的表面有粘性,能粘上沙粒而沉入巢底。雌雄鱼排完卵子和精子后即行分离,并立即一同把巢上方的小石运到下方的石堆上去,由于水流的关系,这样就能涌起较多的沙粒到巢上,而把受精卵掩盖起来。这种生殖方式,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一直到雌鱼体内的卵全部排完为止。至此两亲鱼离开产卵巢。这时,它们为了生殖已十分疲乏,不论是那一种敌害都能把它们捉住。由于在交尾时,身体经常受伤,组织的损伤和细菌感染,常使极度疲劳的亲鱼无法复原而最后死亡。

  欧洲有一位名叫伍斌的学者,对七鳃鳗的生殖方法写了一首朗诵诗:
    鳗族的发生是不可思议的,
    它们不识别,但喜欢相互拥抱。
    它们把身体弯曲,而相互缠绕起来,
    编成了爱的结,重迭起粘滑的身体;
    亲密的竞争,一直到产生泡沫样的汁液,
    这样的种子,能生出会蠕动的东西。
    它们把未来的子孙遗留下来,而不加以照顾,
    但多孔的沙,容纳了泡沫样的细滴,
    这个温床,能使所有的堆积受孕,
    细小的鳗,不久就能开始爬行。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