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外来鱼类(文字)[转]

[复制链接]
纯黑萤火楼主Lv.2 发表于 2008-3-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
<p align="center"><b>5 外来鱼类对土著鱼类的影响程度和作用的方式</b></p><p>  外来鱼类是导致云南土著鱼类濒危的首要因素。在云南各地,导致土著鱼类濒危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外来鱼类、围湖造田、水利工程、酷渔滥捕。在世界其它地区,这四大因素也是导致土著鱼类濒危的主要因素(Diamond, 1989; Miller et al., 1989)。在四大致危因素中,外来鱼类在指定区域中对土著鱼类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一问题是当前国内外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滇西北湖群鱼类变动的资料或许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帮助。<br/>  滇西北湖群主要包括洱海、程海、泸沽湖等3个湖泊。经鉴定,3湖共有土著鱼类34种;其中洱海19种、程海15种、泸沽湖5种。我们历年实地考察的资料表明,在导致滇西北湖群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或濒危的众多因素中,外来鱼类、围湖造田、水利工程、酷渔滥捕等是主要因素。在四大因素中,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因素?从表3、4、5中鱼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土著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均发生于引进新的鱼类种类之后。洱海土著鱼类的产量在50年代以前均较稳定,60年代初期引进“四大家鱼”时无意中夹带进鰕虎鱼和麦穗鱼等非经济性外来鱼类后,大理弓鱼等土著鱼类经历了第一次冲击,产量急剧下降,下降幅度在50~1 000倍左右,同期鱼船的数量及捕捞强度的增加则仅为1倍左右;而围湖造田和水坝建设造成的生境破坏极少(表3);至80年代中期,鰕虎鱼和麦穗鱼等非经济性外来鱼类数量明显下降后,土著鱼类的产量又有所回升;80年代末期引进太湖新银鱼并在90年代初期形成产量后,土著鱼类又经历了第二次冲击,各种土著鱼类均陷于濒危状态(表3)。<br/>  泸沽湖鱼类产量的变动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在1973年以前,泸沽湖鱼类产量一直稳定在200~250 t左右,鱼产品均是泸沽湖特有的裂腹鱼类。1973年引进草鱼和鲤、鲫等鱼类时,带入了大量的麦穗鱼和鰕虎鱼。这些非经济性外来鱼类大量吞噬裂腹鱼类产在浅水区砾石上的授精卵,对土著裂腹鱼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1974年起,裂腹鱼的产量就明显下降(表4);而同期在湖区并未发生围湖造田和水坝建设等破坏生境的活动。<br/>  程海鱼类资源的变动也提示了相似的规律。在1989年以前,程海土著鱼类的产量在500 t左右,其中圆吻鲴占30%、鲤20%、程海红鮊15%、程海白鱼20%,其它鱼类占15%。虽然在1986年引进鲤鱼和鲫鱼后对土著鱼类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在1989年引进银鱼并在1992年初步形成产量后,土著鱼类的产量开始急剧下降(表5)。<br/>  以上三个湖泊鱼类资源变动的资料表明,在外来鱼类、围湖造田、水利工程、酷渔滥捕等四大致危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或濒危的最大因素。</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纯黑萤火楼主Lv.2 发表于 2008-3-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
<p align="center"><b>表3 洱海土著鱼类产量的变动情况</b></p><p>       <b>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b><br/>总产     1 450t    700-1 239t   2 000-2 500t 2 500-6 500t <br/>大理裂腹鱼  500 t     6-15 t     6.5 kg-4 t  1-2 t      0<br/>洱海四须鲃  300 t     4-10 t     0-2 t      0         0<br/>油四须鲃   170 t     1-2 t      0        0        0<br/>大眼鲤    50 t     4-10 t     1-3 t      2-4 t      0<br/>鲤(其余)   25 t     10-15 t     3-5 t      4-6 t      0<br/>鰕虎鱼    0       0        1 250 t     200 t      1 560 t<br/>银鱼     0       0        0         0        250-700 t<br/>鱼船数(条) 300      500               2 871-3 617  2 733<br/>西洱河电站                1977建成 <br/>弥苴河、永安江、             1977-1981建成<br/>罗时江水坝 <br/>围湖造塘、田                                564.5 hm2</p><p align="center"><b>表4 泸沽湖鱼类资源变动与相关因子的关系</b></p><p><b>      50年代    60年代    1974年     1975年     1977年</b><br/>裂腹鱼    200-250 t   200-250 t   125 t      100 t      50 t<br/>鰕虎鱼、麦穗鱼0       0       3-4 t(1973年引入)3-4 t      4-5 t</p><p align="center"><b>表5 程海鱼产量的变动</b></p><p><b>时间  产量及相关资料</b><br/>1985年 520.5 t<br/>1986年 523.4 t (大量放养鲤鱼和“家鱼”,此前未放)<br/>1987年 525 t<br/>1988年 533 t<br/>1989年 536 t(圆吻鲴30%,鲤20%,程海红鮊15%,白鱼20%,其它15%)1989年开始放养银鱼<br/>1990年 541 t<br/>1991年 541 t<br/>1992年 542 t +48 t(银鱼)<br/>1993年 355 t +350 t(银鱼)<br/>1994年 469 t +580 t(银鱼)<br/>1995年 421 t +600 t(银鱼)<br/>1996年 301 t +800 t(银鱼)</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