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鱼类的生活习性

[复制链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防御行为

在鱼类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影响其生存的理化因素,存在着不同的动植物。为了生存,并得以繁衍后代,鱼类不仅要有猎取食物的本领,并且演化出许多机制以抵御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个体的侵害。几乎所有防御机制都有行为成分。防御的对象常为同种或异种的动物个体,如求偶时雄性个体抵御其它雄性个体的攻击猎物抵抗捕食者的攻击;利用警戒色的展示以吓退捕食者等。对抗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分为本有防御机制和次生防御机制。本有防御机制指避免捕食者近身的行为,包括隐伏生活、隐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次生防御机制指遇敌后使自己得以脱身的行为,包括退避、逃遁、恐吓、假死和分散攻击者注意力等。

  防御行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与攻击行为相同,如鳡鱼坚强的口颌、颚针鱼的长喙、剑鱼的锋利上颌剑、电鳆电鳐的强大电流等,但在使用的方式和场所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鱼类的防御手段多于攻击的手段,鱼类的攻击手段可以作为防御手段外,展示警戒色,隐蔽性体色、变色、逃遁等是纯防御行为,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本有防御形式

鱼类本有防御行为有3种形式,包括:

  1、隐伏生活:生活在洞穴或缝隙中,如胡子鮎白天隐藏于水体底层阴暗处和洞穴中;黄鳝日间喜藏在浑浊的泥质水底的洞穴中;鮟鱇隐伏在海底泥沙中;瞻星鱼则将身体深埋在沙中,仅把小而活动的眼睛露在外面,从上面看,口裂好像一条沙面上的裂缝,当它静止在砂中时,很难发现它的存在;雀鲷和双锯鱼经常在海葵的触手间和体腔内,银鲳的幼鱼能很好地隐藏在水母下面,潜鱼则寄生在海星的体内,这些小型鱼类借助腔肠动物的触手来驱赶凶猛鱼类,以达到保护自己的效果。鮣鱼依赖头背的大吸盘,吸附在鲨、鲸、海龟以及轮船的腹面,藉此避免敌害的攻击。

  2、隐蔽:前面介绍鱼类的颜色已提到,在自然环境中,多数鱼类具有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体色,达到隐蔽自己,或者迷惑敌人或猎物的目的。还有的鱼类,如比目鱼改变体色,使鱼体无论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体色与环境的色彩始终保持一致。这种具有多种隐蔽性(又称为隐蔽多态现象)的物种,则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3、展示警戒色:前面已介绍过,危险的或适口性不佳的物种往往体色鲜艳、醒目,与环境极不协调,藉此以警告捕食者,提醒其别来侵扰。如鲀类的美丽颜色就是警戒色的表现。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次生防御形式

次生防御行为主要表现为5种形式,包括:

  1、退避:退避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次生防御行为。任何鱼类在遇到危险时首先的反应是退避,有的小鱼游入石隙中,有的进入水草丛中。海马和杨枝鱼停留在水草中。单角鲀为避敌害,常躲入鳗草、海藻间,将头朝下,口贴底质,鳍在水中活动,细长的身体,配合正在波动的鳍和绿色的斑纹,使人误认为一片海藻叶或鳗草叶片。退避这种防御方式虽有效,但往往影响自身的其它活动的进行,如取食,同时也无法知道捕食者是否已离去,危险是否解除。

  2、逃遁:包括快速游泳和跳出水面。逃遁路线或为直线,或者曲折。飞鱼在遇到敌害时会集群快速游泳,借助游泳的速度和冲力,冲出水面滑翔飞行。鲢等鱼类当遇到危险时,跳跃出水面。

  3、恐吓:逃遁不快的或有被捉住危险的个体有时会采取恐吓的姿态或行动。如刺鲀当遇到危险时,除吞食空气使身体膨胀外,体表的所有刺全部竖起,成为一个大刺球,以此吓退敌人。

  4、假死:许多捕食者仅攻击活动着的猎物,因此不动的猎物往往得以逃脱。如河豚先假死不动,过一会再突然逃遁。

  5、分散攻击者的注意力:有些鱼类在体后部上方有一个大圆眼斑纹,使敌人误将尾部当成头部,造成攻击方向的判断错误。有些蝴蝶鱼头部有一条贯穿眼睛的黑带,而在体后有一个大眼斑,往往真正的眼睛不容易分辨清楚,而清晰、明显的大圆斑极象眼睛,这种鱼在行动时常以尾先动,向后缓慢地作短距离游泳,当受惊时,则头先动,迅速向前游动,往往敌人误将尾当头,从而对蝴蝶鱼的行动方向判断错误。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其它防御形式

以上两节所介绍的防御行为均指鱼类个体所采取的行动,防御行为还可以是社群行为。群居也是一种防御方式。鱼类常聚集成大群,当遇到捕食者时,鱼群中虽有一部分个体被捕食去,但这样被捕食去的个体总数却少于分散状态下被捕食的个体数的总和。而且捕食者不容易在大鱼群中轻易追逐一个目标。此外,集群生活的鱼群中,任何个体发现危险时给出警报信号,全体成员即可一齐奔跳。

  鱼类在实行防御行为时,往往影响其它行为的进行。往往有效的防御是与攻击协同配合中进行,是在物种进化发展中的适应性行为。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只有能有效地攻击和防御的个体才能得以生存并繁衍后代。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拟态

有些鱼类除了具有保护意义的保护色外,其体态形状也变得与周围的环境极相似,变为一种真正的拟态,这样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捕食。例如杨枝鱼不但形状和颜色,甚至缓慢摇摆的动作都和周围的水藻极相似。栖息在南太平洋的叶海马有完善的拟态,身体的轮廓具有很多棘状或膜状的突起,有些突起变为叶状的扁平体,在水中展开时,和一片海藻一模一样。

  须鲨和鮟鱇的身上具有分枝和呈膜状的附属物,使整个身体的外形和一块被海藻所包围的岩石相似。而丑陋的毒鮋常把身体的一半埋在泥沙中,一动也不动,看上去好象一块石头或熔岩。雀鳝在它很小心地向猎物徐徐游过去时,就象一根浮木,或象一根包满着水苔的木桩。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河中的独须鱼身体不但形状而且颜色都极象一片枯叶,在下颌前端有一根短须,使鱼体更象一片带短柄的枯叶。身体细长,体表有绿色斑纹的单角鲀,常常将头向下而倒立,让绿色的鱼鳍在水中缓慢摆动,好像婆娑多姿的海藻叶片。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趋性

趋性是指在单向的环境刺激下,动物的定向行动反应。例如鱼类的向光行动(称正趋光性)或背光行动(称负趋光性)。趋性属于定型反应,是本能行为中最简单的一种。鱼类的觅食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定向行动反应,但复杂的觅食行为夹杂着大量的习得成分,因而不被视为趋性行为。

  趋性要求有关动物具有感受性和反应性,因而趋性必须依靠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肌肉来完成。

  趋性行为是一种遗传性状,是因具有适应意义而被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譬如每种鱼类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与此相应存在着正的及负的趋温性和趋湿性。这里仅介绍几种鱼类普遍存在的趋性。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趋光性

趋光性使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行为反应的特性。趋向光源的定向行为称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行为称负趋光性。许多鱼类具有正趋光性,如竹刀鱼、沙丁鱼、脂眼鲱、圆鯵、鲐、竹荚鱼、斑葵、银汉鱼、颚针鱼、鱀条鱼等。

  鱼类对光刺激的反应有好奇性、适宜照度、索饵集群、条件反射、强制运动、迷惑和本能等种种假说。鱼类的趋光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鱼受光刺激后,游近光源周围;第二阶段是鱼滞留在光源下游动。但趋光的鱼类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因对光的适应、疲劳以及环境的变化等而离开光源游走。某些无趋光性成鱼,其幼鱼也有趋光反应,如香鱼、鳗鲡等的幼鱼。同一种鱼类,其趋光性随着发育阶段、雌雄性别、摄食量和鱼鳔结构而异,如幼鱼期比成鱼期趋光明显,摄食量少时容易被光诱集,有的鱼类如竹刀鱼在怀卵期的趋光性减弱。此外,鱼群被诱集后的起浮程度与鱼鳔结构有关。

  趋光性有刺激相称性、保目标性和保留性三种类型。刺激相称性是由于两眼受光面的光量之差引起的刺激。而保目标性和保留性是鱼眼受光面部分受光量之差引起的刺激。鱼类为保持受光量没有差异而产生趋光。鱼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曲线是不相同的,底层鱼类感受光谱范围很窄,约为410-650毫微米,而上层鱼类则具有较宽的光譜范围,约为400-750毫微米。

  鱼类有一定的适宜照度范围,并且在这种照度的水层内集群。鱼类的适宜集群照度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竹刀鱼在水上灯照射下,集群于光源下方约2米处,并滞留相当长的时间。而在水下灯照射下,尽管光量小于水上灯,鱼类能围绕并游向光源,但滞留不久即离开光源。趋光性强的鱼也是集群性强的鱼种,如沙丁鱼、鯵、鲐、竹刀鱼、玉筋鱼等。在夜间鱼为了防御、索饵或发现同伴而长时间滞留于光源下,从而产生集群反应。

  鱼类的趋光性与水温和月光有关。一般情况下,水温越高,趋光性越弱;反之,趋光性增强。月光明亮,趋光集群效果较差,如果增强光的照度,可以提高集群效果。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趋电性

鱼类对水中电场刺激产生的定向行为反应特性。鱼类对电场刺激的行为反应有感电反应、麻痹反应和趋阳反应三种。在这三种反应中,只有趋阳反应属于鱼类趋电性。即在直流电场内,当电压增加到某一值时,鱼类头部转向阳极或游向阳极的行为。这时的电压称为趋阳电压。据资料记载,当鱼类吻端向阳极时,其感电电压为向阴极的1.5-2.0倍。如果采用此两电压的中间值刺激鱼类,则鱼趋阴极感电,而趋阳极不感电。

  鱼类趋阳反应所需的电流密度阈值(安培/平方米)、电场强度阈值(伏/平方厘米)或鱼体的行为状态电压(伏)均因鱼的种类而异。即使在同种鱼类中,随着体长的增加,趋电反应时的电流密度阈值和电场强度阈值也随之减小,但鱼体行为状态电压不变。此外,代谢强度高的鱼类,对电流的感觉比较灵敏,同时抵抗电流的能力也较强。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趋触性

鱼类对外界固体刺激而产生的定位反应,又称趋固性。鱼类的趋触性是依靠鱼类的触觉来实现的。在触觉中除神经末梢外,遍布于鱼体皮肤及触须上的味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鳗鲡穿越狭缝、底层鱼类具有使身体局部贴靠海底或岩礁等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辉辉鱼楼主Lv.8 发表于 2006-6-2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鱼类的趋化性

鱼类对以环境媒介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差为刺激源,使鱼类产生定向行动的特性。这是因为一切动物的觅食行为,或主要依赖,或包含着对食物化学成分的反应。食物中可溶的或可挥发的成分在水中扩散开来,引起了鱼类的趋化行为。鱼类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化学刺激源浓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沿刺激源浓度梯度显示的方向性行动,游向刺激源的称正趋化性;游离刺激源的称负趋化性。不是所有鱼类都具有备趋化行为,这取决于鱼类嗅觉的敏感程度。一般而言,鱼类在刺激源附近时,味迹浓度梯度大时,才出现趋化行为;高浓度刺激源,行动范围小而游速快;低浓度刺激源,行动范围大而游速慢。

  当鱼类发现饵料时,很多鱼类不是一开始就显示出趋化性,当距饵料较远时,往往不停地变换方向来回或曲折游动,逐渐缩小探索范围,当游近低浓度一边时,就转向高浓度一边。流水中的饵料味迹分布范围窄,鱼类更易接近饵料。有的学者认为鱼类由变向运动转向直线运动的趋化性行动,是由于两个鼻孔感到气味的浓度差引起的。

  鱼类获取饵料的行为,有时难以区分嗅觉或视觉的作用,常常是两者兼而有之。
人生挈阔 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莲莲!吾爱!我愿意一生永远照顾你,直到生命的尽头!鱼儿鱼儿水中游!  有鱼人一生快乐!——辉辉鱼

大猪儿+小猪儿+小小猪儿=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