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新发现的灭绝生物(组图)

[复制链接]
5077 13
饿乌龟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近代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个又一个凄惨的有关物种灭绝的故事包围,不断有人劝诫我们:这一切必须停止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我们去阻止物种灭绝,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所以我想给大家鼓鼓劲儿,先来看份不那么阴暗的物种清单,以下就是十大人们原以为灭绝,可又重新发现了的物种。 <br/><br/>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59.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59.jpg"  border="0"/></a><br/><br/>  (图1)<br/><br/>  <b>10.新荷兰鼠</b> <br/><br/>  新荷兰鼠是啮齿类动物,对其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843年。之后不久,新荷兰鼠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被列入已灭绝生物。这一可爱的小生物在消失近一个世纪之后,1967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市郊被重新发现。在这之后,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也陆续发现大量新荷兰鼠的踪迹,甚至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北部也有关于新荷兰鼠的报告。 <br/><br/>  新荷兰鼠昼伏夜出,以草根和昆虫为食,多见于大火过后的荒原,因为在这种荒原上澳洲金合欢和豌豆都会大量生长,它们的果实正是新荷兰鼠的最爱。所以大火过后,往往会发现新荷兰鼠种群爆炸性增长,但随着其它动植物进入荒原,其数量也会很快回落。 <br/><br/>  由于其居住的地区环境日益恶化,新荷兰鼠的数量一直不多,至今仍属于濒危保护动物,只有在澳大利亚干燥的沿海荒原区和塔斯马尼亚岛东北岸的森林里有少量分布。1983年2月澳大利亚北部森林大火中,不少新荷兰鼠的亚种再次被确认为灭绝物种。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3

tlds_zgmLv.11 发表于 2008-7-28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安徽铜陵
幸运的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覆雨Lv.41 发表于 2008-7-27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深圳龙岗区
<p>学习</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hlboyLv.25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辽宁大连沙河口区
<p>好帖子,长知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p title="" align="center">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1.jpg"  border="0"/></a><br/><br/>  (图2)<br/><br/>  <b>9.恐蜥</b> <br/><br/>  恐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定为灭绝生物,直到2003年,人们在南太平洋小岛新喀里多尼亚重新发现了它。恐蜥名字恐怖,但个头却不大,身长约50厘米,和澳大利亚蓝舌蜥蜴差不多大。恐蜥有一口弯曲锋利的长牙,这口牙齿对于蜥蜴来说可是非常罕见,因为蜥蜴都是杂食动物,很少需要肉食动物般的利齿。 <br/><br/>  恐蜥第一次进入人类视野是在1876年,法国人布兰萨同样是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发现这一物种。恐蜥是岛上存在过的第三大的爬行类动物,仅次于鳄鱼和史前巨蜥。恐蜥同样昼伏夜出,以较大的脊椎动物为食,如其它蜥蜴,幼鸟和鸟蛋。 <br/><br/></p>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5.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5.jpg"  border="0"/></a><br/><br/>  (图3)<br/><br/>  <b title="">8.巨型帕鲁斯蚯蚓</b> <br/><br/>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北美洲的巨型帕鲁斯蚯蚓被一度认定为已灭绝生物,直到最近,这一物种才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于这一蠕虫我们知之甚少,但可以观察到的都是极为特殊的习性。首先,作为蚯蚓,它可以长到3英尺长(约90厘米);其次,当你把这种蚯蚓捏在手里时,它就会散发出百合般的香气。它的自我防御手段是向敌人吐口水;它属于那些白化生物的一种;在干旱的夏天,巨型帕鲁斯蚯蚓可以在地表掘出近五米深的洞穴。 <br/><br/>  巨型帕鲁斯蚯蚓最早被发现是在1897年,由弗兰克·史密斯在华盛顿州普尔曼地区发现的。当时这种蚯蚓在当地乡下很常见,最原始的居住地被认为是北美洲帕鲁斯地区杂草丛生的大草原,这一类草原富含火山灰和多层有机质,十分肥沃。之后由于居住地被破坏和外地蚯蚓不断入侵而逐渐减少,乃至一度被认为是灭绝生物。近年来,三次有人目击到巨型帕鲁斯蚯蚓,证明其并未消亡,但依然是急需保护的物种。很多环保团体已经开始游说美国政府将巨型帕鲁斯蚯蚓列入濒危动物名录。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7.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7.jpg"  border="0"/></a><br/><br/>  (图4)<br/><br/>  <b title="">7.短翅水鸡</b> <br/><br/>  短翅水鸡,又称塔卡黑秧鸡或南秧鸟,产于新西兰的不能飞行的珍稀鸟类。在1898年最后四只短翅水鸡被捕获,制成标本,之后被认为已灭绝,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询之后,1948年鸟类学家欧贝尔博士在新西兰南岛的蒂阿瑙湖河谷中又发现了短翅水鸡的踪影。 <br/><br/>  短翅水鸡与秧鸡科的水鸡有亲缘关系,色艳丽,体羽艳蓝和铜绿色。喙大,红色,有红色的额盾延伸到前额。以草籽为食。短翅水鸡的进食习惯非常特别,它们用喙摘取草叶,接着用一只爪子抓住叶子上端,然后取食叶子底部最柔嫩的部分,把其余部分全部抛除。短翅水鸡营巢于地面上,每窝产卵2枚。卵乳黄色具褐斑。幼雏黑色,体被绒羽。目前,短翅水鸡的数量仅剩二百只,但在新西兰奥克兰豪拉基湾的提里提里玛塔基岛上的保护区里,可以轻易看到它们的踪迹。 <br/>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9.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69.jpg"  border="0"/></a><br/><br/>  (图5)<br/><br/>  <b title="">6.高山侏儒负鼠</b> <br/><br/>  高山侏儒负鼠最早是作为已经灭绝的更新世动物在化石中被发现的,第一次记载可追溯至1896年。到了1966年,在澳大利亚浩特海姆山的一个滑雪小屋中,人们重新发现了活的高山侏儒负鼠。高山侏儒负鼠身材很小,约11厘米,和老鼠差不多大,但其盘卷的尾巴可以超过身体长度,长到14厘米。高山侏儒负鼠体重约45克,是夜行性有袋类动物,以昆虫、果实、花蜜、种籽为食,一般生活在高山的碎石鹅卵石之间,主要栖息地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和南威尔士省的库休斯多国家公园。雌性负鼠生活在山巅而雄性负鼠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在繁殖季节,雄性负鼠翻山越岭乃至穿越公路来到山顶。为了保护这些高山侏儒负鼠,澳大利亚政府还专门在公路下修建了供其通过的“爱情隧道”。 <br/><br/>  一份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通讯的论文指出,根据他们从1993年11月到2006年12月这段时间对澳洲维多利亚高山地区一千五百种有袋类动物所作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目前仅有1800只左右的成年高山侏儒负鼠存活于自然界,而它们的最大生存压力已由原本的森林火灾转变为滑雪客。研究团队负责人保罗·密特若夫斯基表示,当地生存环境在2005年便开始崩溃密特若夫斯基博士与他的同事发现高山侏儒负鼠在经历了2003年破坏它们栖地的火灾之后存活了下来,并开始远离滑雪客居住他们认为高山侏儒负鼠数千年来已发展出适应森林火灾的能力,但无法适应因人类滑雪活动而在山区建设的滑雪道、道路、房屋等设施。密特若夫斯基博士指出,高山侏儒负鼠的基因多样性在1997年到2004年之间丧失了三分之二,已对长期生存造成影响,因为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正代表着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下降。高山侏儒负鼠受到澳大利亚环境保护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的保护,因此该地区度假区的经理人已开始在区内进行诸如捕捉性繁殖计划及栖地走廊建设等保育措施。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7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71.jpg"  border="0"/></a><br/><br/>  (图6)<br/><br/>  <b>5.格力希利瑞斯蚁</b> <br/><br/>  格力希利瑞斯蚁是琉璃蚁科下的一个蚁种,昼伏夜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只有化石记录可供研究——其实,这个蚁种连化石也只留下唯一的一块,那是被保存在多米尼加的一块琥珀中的格力希利瑞斯蚁标本。因此也不难想象,所有的生物学家都认为格力希利瑞斯蚁早在1500万到20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2006年,活的格力希利瑞斯蚁在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被人们重新找到。但现在,关于这种蚂蚁,人们依然知之甚少。我们只知道它们体型修长,将巢穴建在泥土中,每窝种群都很小。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7-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a href="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73.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img1.qq.com/book/pics/11078/11078773.jpg"  border="0"/></a><br/><br/>  (图7)<br/><br/>  <b>4.百慕大海燕</b> <br/><br/>  百慕大海燕是一种夜行性海鸟,其巢穴建在地上,之前据信已经绝种超过330年。百慕大海燕是百慕大国鸟,在1951年被重新发现,当时种群数量只有18对。虽然其一度繁衍昌盛,但如今却很可能是世界上最罕见的鸟类。一般的生物学家都认可,当年,是英国殖民者将猫、老鼠和狗引入百慕大,从而导致百慕大海燕近乎绝迹。百慕大海燕会发出奇怪尖利的叫声,甚至一度被16世纪的水手当成魔鬼的呼唤,而百慕大在当时也被称为魔鬼岛。当时,西班牙和的補給站。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船舰把百慕达群岛用作鲜肉和水的补给站。但是,幽灵和魔鬼的传说,令人们不敢在“魔鬼岛”上长期定居。 <br/><br/>  百慕大的野生动物当局已对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的科学家提出请求,希望澳洲方面协助对这一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展开挽救工作。可喜的是,虽然其他种类的海鸟从未以如此稀少的数量存活下来,但被精心照料的百慕大海燕在飓风侵袭、以及遭受体型大得多的鸟类致命袭击下,仍顺利繁衍,至今已有七十对存活。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国家公园及野生动物服务区的职员卡利尔接受建议,尝试将一些雏鸟带到对他们来说较易生活的环境养育。邻近的农萨奇岛可能是符合它们需求的地方,岛上建了许多人工的洞穴。卡利尔说,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百慕大海燕数百年来都在岩石小岛上生活,已经习惯待在鸟巢,而不是对他们来说较为天然的洞穴当中。 <br/>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