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三峡蓄水受阻背后

[复制链接]
5392 18
饿乌龟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9-11-10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br/><br/>“用老一套的水利调度理念,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br/><br/>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江时强 吴植 汤耀国<br/><br/>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不无遗憾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br/><br/>17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在等待“175”的到来,渴望进入正常运行期。但如今已是第二次受阻。去年,因上游地质灾(险)情频发,中下游取水困难,第一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止步于172.8米。<br/><br/>这一次,上游地质灾(险)情仍不容乐观,但更直接的原因是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中下游“嗷嗷待哺”,只得超计划加大下泄流量,同时上游来水又持续减少,近一周多来,三峡上游水位始终徘徊在170~171米,175米目标一时可望而不可及。<br/><br/>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等受访专家表示,来年可考虑提前蓄水,“否则恐怕三峡水库在大多数年份都蓄不满。”<br/><br/>然而,一旦提前蓄水,或将面临上游防洪风险以及上游水库“抢水”局面。“用老一套的水利调度理念,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聂芳容等专家认为,三峡工程调度方式有待改善,长江干支流水资源还需统筹规划、科学调度。<br/><br/>旱情阻碍蓄水<br/><br/>据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水库最终蓄水位为175米,此后将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br/><br/>2008年9月28日,首次试验性蓄水启动。尽管有地灾、取水困难等“插曲”,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评估认为,枢纽运行、安全监测、地质地震、生态水质、泥沙、移民安置等各方面情况正常,三峡水库具备于2009年试验蓄水至175米的条件。<br/><br/>于是,新一轮试验性蓄水于今年9月15日零时启动,起始蓄水位为145米,当时入库流量23500立方米/秒。此次蓄水方案较去年详细,规定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br/><br/>9月底,三峡水库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蓄水任务,水位升至约158米,蓄水量70多亿立方米。眼见成功在望,孰料中途杀出个旱情“程咬金”。<br/><br/>9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湘江、赣江发生历史罕见旱情,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困难,渔民歇业,航运受阻。<br/><br/>针对这一情况,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自10月19日以来,已3次要求处于试验性蓄水的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至10月下旬,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仍不小于9500立方米/秒,比原计划方案多下泄3000立方米/秒,蓄水进程由此受到影响。<br/><br/>随着长江枯水期的临近,三峡入库流量还在持续减少,11月4日14时跌破9000立方米/秒,至88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水位虽在11月1日9时艰难涨至171米,但此后又稍有回落,目前仍在171米附近徘徊。<br/><br/>按照长江防总调令,10月31日14时起,若三峡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下泄流量按不小9500立方米/秒控制;若入库流量小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按出入库流量平衡控制,即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br/><br/>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若11月长江上游无大的来水,下游用水需求保持不变,三峡水库今年就不可能蓄至175米;若来水大幅减少,三峡水库还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br/><br/>水与旱的纠葛<br/><br/>10月22日上午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由维持了两天的21.62米回升至21.67米。湖南省岳阳市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说,这是自8月10日城陵矶水位从30.93米持续下跌以来,首次出现回升,“说明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了明显效果。”<br/><br/>既然放水能缓解旱情,那旱情的出现与蓄水又有何关系?陈伟力告诉本刊记者一组数据,此前,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后,其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少,如在9月15日至17日,下泄流量均在16000~17000立方米/秒之间,至月末减至11000立方米/秒,10月19日则降至6770立方米/秒,“往年正常的下泄流量在13000~20000立方米/秒之间,10月份平均流量也在18500立方米/秒。”<br/><br/>“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郑守仁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br/><br/>本刊记者另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此次南方地区出现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持续高温少雨。<br/><br/>陈伟力也承认,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降雨量偏少。“三峡蓄水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br/><br/>按蓄水并非干旱主因的同一逻辑,郑守仁指出,补水对缓解旱情的作用亦有限。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助于缓解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及其周边的旱情,但对维持湘江、赣江的水位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br/><br/>陈伟力亦认为,虽然增加了下泄流量,但对于“八百里洞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另据了解,目前长江干流洞庭湖湖口和鄱阳湖湖口水位虽已止跌回稳,但湘江长沙段水位仍在下跌。<br/><br/>据受访专家介绍,长江水资源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自1877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长江上游来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为19700立方米/秒,但受上游降水减少及大量建水库等影响,最近20年的同期平均来水量减少了约3000立方米/秒。而今年10月上游来水量仅有6天超过14000立方米/秒,远低于正常年份的水平。<br/><br/>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大量取水口由受污染的湖泊向长江迁移等原因,长江干流的供水负担大增。郑守仁说,1993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认为秋冬季节大坝下泄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就可满足中下游用水需求,但现在看来,10月中旬下泄7000立方米/秒都可能不够。<br/><br/>提前蓄水?<br/><br/>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入库流量不断减少,水库达到175米的成功几率已很小。而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75米试验性蓄水是一个必要的全面考验,只有水位达到175米时,很多问题才能得到验证,工程的综合效益才能全部发挥。<br/><br/>更为重要的是,三峡水库若不蓄至高水位,来年1至2月上游来水量最小时,就无法给下游补水,届时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历史数据显示,在正常年份,长江上游于1至2月的来水量为3000~4000立方米/秒之间,最小值仅为2700立方米/秒。只有在三峡蓄水后,每年1至2月才可保证5000至6000立方米/秒的下泄流量。<br/><br/>受访专家认为,解决蓄水和用水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蓄水时间提前,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郑守仁说,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的情况相比,长江上游在10月的来水量已减少很多。因此可考虑提前至9月10日启动蓄水,并将9月底的水位抬高至160米甚至162米。<br/><br/>据了解,三峡水库去年9月28日开始首次试验性蓄水,虽未像今年一样再三加大下泄流量,但若不是去年11月初遇到588年一遇、峰值为3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水库水位根本达不到172.8米。而今年提前至9月15日开始蓄水,目的正是利用秋汛在9月尽量抬高水位,以便在10月上游来水较少时,仍能保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但这种提前量可能仍然不够。<br/><br/>过去三峡工程调度规程为反季节调节,汛期泄水,枯水期蓄水。聂芳容认为,将来可提倡“蓄洪补枯”,即在防洪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洪水资源化”,否则三峡蓄水就可能占用中下游10至11月的生态水资源,导致中下游缺水现象。<br/><br/>但提前蓄水又可能导致上游防洪风险,三峡集团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认为,拦蓄洪水“尾巴”可做到风险可控。我国气象水文预报水平已提高,即便蓄水启动后,上游可能酝酿大洪水,三峡水库也来得及进行调度。<br/><br/>他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长江主汛期,9月的洪水几率和量级都要小很多。进入9月后,中下游的水位已比汛期低很多,行洪能力较大,大洪水完全可以泄走。另外,近年汛期上游来水的泥沙含量已较工程初步设计时减少了约50%。因此,三峡水库具备进一步提前蓄水的条件。<br/><br/>不仅仅是技术问题<br/><br/>提前蓄水另有一个未知风险。<br/><br/>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建水库的总容积达28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可能超过600亿立方米。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如果大量水库在汛末或汛后同时蓄水,势必出现“互相抢水”的局面,进而影响各自效益的发挥,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br/><br/>今年8月,在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会上,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指出,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已建、在建、待建的水电站今后将组成全球最大水库群,要实施联合调度。这意味着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同时三峡工程也可能发挥出比初步设计规定更大的效益和影响。<br/><br/>“长江下游的水库、湖泊也应纳入这个统一调度中。”聂芳容说,以今年为例,光靠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是很难抬高湘江长沙段水位的。湘江上游最大的水库——东江水库由于未承担补水任务,9月前就将积蓄的25亿立方米水下泄用于发电,结果该水库现在无法有效对处于低水位的湘江进行补水。<br/><br/>郑守仁还称,三峡工程目前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在千年一遇的洪水面前,还需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而水库群实施联合调度则有望在将来把位于中下游的很多分洪区取消,用来放心发展经济。<br/><br/>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运行管理好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决策机制的问题。目前能够影响三峡工程调度的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很大。三峡工程即便有了新的调度规程,其运行管理也不可“照本宣科”,而是有可能需要根据不同年份的特殊情况,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因此,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度,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br/><br/>中下游长考三峡<br/><br/>三峡工程与中下游的纠葛,已成为后三峡时期的“前沿科学”<br/><br/>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br/><br/>周勉张桂林汤耀国<br/><br/>“你看这个样子,怎么做生意?怎么打鱼?”面对“怎么不做生意”的询问,岳阳渔都码头几个打牌的渔民用慵懒的口气反问本刊记者。其时为10月20日下午2点,洞庭湖城陵矶水位21.62米。<br/><br/>渔都码头是岳阳市有名的水产交易市场,但时下一片萧条。浮桥两边渔船一艘挨一艘停靠着,船底淤泥里夹杂着花花绿绿的垃圾和一些腐烂的鱼尸。<br/><br/>“已经20多天没有水了,去年前年也这样。”渔民张旺阶说,“可能跟三峡大坝有关,但我们也不清楚。”<br/><br/>“三峡对中下游的影响很大。”岳阳市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高四新认为,三峡蓄水后,洞庭湖水面缩小,产卵场与鱼的产量随之缩小。由于洄游通道受阻,洄游性鱼类也减少。“胭脂鱼、鲥鱼几乎看不到了。白鳍豚也很久很久没看到了。”<br/><br/>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纠葛,近年来慢慢浮出水面,一场中途杀出的旱情,更是把它抛到了台面上。<br/><br/>岳阳市水务局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认为,三峡蓄水对当前中下游干旱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且补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据观测,自2003年以来的初期蓄水期,三峡蓄水对洞庭湖也有不利影响,如造成饮水不利,加剧资源性缺水等。<br/><br/>除洞庭湖外,今年9月,江西方面与三峡总公司(当时未更名为集团)还曾就鄱阳湖水位发生过口水仗。据公开报道,2008年1月,鄱阳湖创下历史最低水位纪录,鄱阳湖水文局专家认为,部分原因是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所致。<br/><br/>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则认为,江西方面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三峡总库容393亿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方,长江每年经过三峡的水量是4500亿方,基本上没有留在水库。”<br/><br/>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还进一步解释,根据三峡大坝的调度计划,汛期上游来水来多少放多少,不会影响坝下水位的变化;枯水期三峡给下游补水,长江水位肯定要高于以前。<br/><br/>过去多年,三峡之于生态的影响多集中在上游。随着正常运行期的逼近,中下游的地位明显上升。正在进行的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工作当中,“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已成为一个专题。<br/><br/>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还对本刊记者透露,2006年,他曾在内部提出书面建议,须对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影响进行专项研究,高层批示认为“值得重视”。<br/><br/>三峡与长江生态,主事者与研究者历来持“有利有弊”之论,此次对中下游亦如是。据本刊得到的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指出,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中下游供水及航运条件。然而,蓄水后清水下泄将明显改变坝下河道的水沙条件,可能对中游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岸坡稳定、通航条件和江湖关系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br/><br/>湖南省华容县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志宏介绍,由于清水下泄,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对下游河床和边坡的冲刷,2006年12月,华容县境内的天字一号河段崩岸300米,2009年2月新沙洲又崩岸200多米。<br/><br/>郑守仁则告诉本刊记者,清水下泄冲刷堤岸可能引发崩岸,但冲深河道亦有利防洪。<br/><br/>在规划大纲中,岸坡稳定虽属相对明朗的问题,但与三峡工程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如何尚不清楚,这进而影响到“合理分摊投资”。<br/><br/>更为模糊的是,前述引发争议的“江湖关系”,以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有可能产生的影响,规划大纲表示还待“观测研究”,“争取在认知上有所突破,为采取合理的措施奠定基础”。<br/><br/>郑守仁认为“江湖关系”同样有利有弊,清水下泄冲深中下游河道,进湖流量会相应减少,是其弊。而清水含沙量低于蓄水前,洞庭湖区的严重累积性淤积将大幅度减少,洞庭湖寿命将延长,则是其利。<br/><br/>由中科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委等单位共同主编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还曾指出,长江进入洞庭湖水沙的大量减少,对洞庭湖水体环境将构成潜在影响,可造成湖区湿地结构发生新演替,影响珍禽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和环境基础,威胁其生息。<br/><br/>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博士后丛培昊说:“只要不发生明显剧烈的环境变化,鸟儿是不会改变迁徙线路和栖息地的。”<br/><br/>他和采桑湖管理站站长高大力都担心,“如果水位变化频繁,水位不能有规律地稳定在某个范围,那就不容乐观了。”他们手上的数据表明,近年来,一些水利工程的蓄水放水加剧了这种不良影响。“不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即使存在这种影响,那也要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才能看出来。”<br/><br/>“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这些问题就已经预见到了,但问题有多大,还需要实验、观测、提出治理方案。”郑守仁说,三峡工程原来设计冲淤平衡期为80~100年,后来由于上游水库拦沙,该期限还将延长,这意味着中下游将面临超过百年的清水冲刷等考验。□<br/><br/>(本文来源:新华网 )
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8

JamesZhangLv.2 发表于 2009-11-1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西贵港
说实在话,全球变暖干旱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像桂林漓江就是因为长时间以来没有什么雨水才造成低水位。往年的这个时候,气温下降,天气也都已经是潮湿的梅雨季节了。可现在呢?还是27,30度的高温天气。没有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月轮Lv.53 发表于 2009-11-10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北京房山区
[em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lds_zgmLv.11 发表于 2009-11-10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江苏扬州
[em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anzLv.17 发表于 2009-11-1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 东方有线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鸟人</i>在2009-11-10 9:44:42的发言:</b><br/>
<p>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strong><font color="#ff0000">郑守仁</font></strong>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p>
<p>&nbsp;</p>
<p><strong><font color="#ff0000">郑守仁</font></strong>你忽悠谁呢?当全国老百姓都是傻子?</p>
<p>&nbsp;</p></div>
<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蓑烟雨Lv.40 发表于 2009-11-10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鸟人</i>在2009-11-10 9:44:42的发言:</b><br/>
<p>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strong><font color="#ff0000">郑守仁</font></strong>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p>
<p>&nbsp;</p>
<p><strong><font color="#ff0000">郑守仁</font></strong>你忽悠谁呢?当全国老百姓都是傻子?</p>
<p>&nbsp;</p></div>
<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下有色狼Lv.9 发表于 2009-11-1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合川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鸟人</i>在2009-11-10 9:44:42的发言:</b><br/>
<p>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strong><font color="#ff0000">郑守仁</font></strong>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p>
<p>&nbsp;</p>
<p><strong><font color="#ff0000">郑守仁</font></strong>你忽悠谁呢?当全国老百姓都是傻子?</p>
<p>&nbsp;</p></div>
<p>严重赞同</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楼主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9-11-1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全球变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VANPIRESLv.18 发表于 2009-11-1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南汇区 /惠南镇FTTB
御用专家,每次都出来本末倒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龍少ゞLv.5 发表于 2009-11-1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江苏南通 /光华集团有限公司
N年后 被人骂的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