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秉志先生生平:</b><b></b></p>
<p><b><br clear="all"/> </b></p>
<p><b> </b></p>
<p><b> </b></p>
<p><b> </b></p>
<p><b> </b></p>
<p><b> </b></p>
<p><b> </b><b>秉志</b>(1886.4.9-1965.2.21)动物学家,<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1084.htm" target="_blank">中国科学院</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793.htm" target="_blank">院士</a>。原名翟秉志,字农山,别号际潜。满族人,翟佳氏,隶正蓝旗。祖籍吉林,生于河南开封(清代在开封有八旗驻防军,设城守尉)。1903年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1908年毕业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24274.htm" target="_blank">京师大学堂</a>,1909年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五届官费留学生,翌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与留美同仁组织了中国最早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并刊行中国最早的学术刊物《<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htm" target="_blank">科学</a>》。1918年获美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0250.htm" target="_blank">康奈尔大学</a>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决心开创中国的生物学研究。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生物系;1922年主持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所。历任南京高师、<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htm" target="_blank">东南大学</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408.htm" target="_blank">厦门大学</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92088.htm" target="_blank">中央大学</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65.htm" target="_blank">复旦大学</a>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教授、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等职。秉志一生涉足过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昆虫学和古动物学等多种领域。他对<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4180.htm" target="_blank">鲤鱼</a>的形态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8146.htm" target="_blank">江豚</a>内脏的解剖分析以及对虎脑的研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曾培养几十名动物学家,桃李满天下。<b></b></p>
<p align="left"> 1886年4月9日 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p>
<p align="left"> 1908年 京师大学堂毕业。 </p>
<p align="left"> 1909—1913年 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p>
<p align="left"> 1913—1918年 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p>
<p align="left"> 1918—1920年 在美国韦斯特解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p>
<p align="left"> 1920—1937年 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p>
<p align="left"> 1922—1937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p>
<p align="left"> 1928—1937年 任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所长。 </p>
<p align="left"> 1937—1945年 困居上海。 </p>
<p align="left"> 1946—1949年 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p>
<p align="left"> 1946—1952年 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p>
<p align="left"> 1950—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p>
<p align="left"> 1955—1965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p>
<p align="left"> 1965年2月21日 在北京逝世。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秉志,动物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参与发起组织我国最早的群众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刊行我国最早的综合性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从20年代起,长期从事我国生物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工作。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培养出一批不同分支领域的早期动物学家。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50年代后,系统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毕生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秉志,字农山,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际潜。1886年生于河南开封,1965年卒于北京。满族。秉志的祖父和父亲均以教书为生。他自幼随父读四书五经、文史诗词。父亲对他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严格。少时父亲的教导对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影响很深。1900年丧父。1902年考入河南大学堂(后改称河南高等学堂),学习英文、经学、数学、历史、地理等,同时仍努力攻读古文。入学前已是秀才,1903年考中举人。1904年由河南省政府选送入京师大学堂。4年后毕业。1909年考取第五届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在北京读书期间,秉志追求进步潮流,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他博览新书,特别对进化论等著作感兴趣。他认为达尔文的学说打破宗教迷信,有利于富国强民。因此,他决定赴美攻读生物学。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到美国后,他进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在著名昆虫学家J.G.倪达姆(Needham)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昆虫学。1913年获学士学位,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1918——1920年,在美国韦斯特解剖学和生物学研究所,跟著名神经学家H.H.唐纳森(Donaldso)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两年半。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当时中国在北洋政府统治下,腐败落后,根本没有专门的科学机构。为了创建祖国的科学事业,1914年秉志在美国与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这是我国最早的群众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1915年10月25日在美国正式成立,秉志被选为5董事之一,并集资刊行我国最早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1920年回国后,秉志积极从事生物科学的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次年改为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并根据本国情况,编写了教材。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1922年他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7年创办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时国家贫穷,经费不足,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秉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领导南北两所,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生物科学的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1920至1937年,秉志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教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兼研究员。这期间,他往返于宁、京、沪等地,一肩双挑教学与科研两副担子。他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他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不同领域中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学术上有重要创见,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抗战时期,秉志因夫人患病,困居上海8年。由于当时他在我国学术界颇有名望,敌伪千方百计寻找他,企图拉他出来工作。他改名翟际潜,蓄须“隐居”,坚决不为日伪政府所用。为避敌伪的耳目,他从中国科学社躲到震旦大学,最后躲到友人经营的中药厂里,但仍孜孜不倦地坚持做学问,完成论著多种。同时,他以“骥千”和“伏枥”的笔名于报刊发表义正词严的文章,揭露敌人滔天罪行,激励人民抗战情绪。在敌人恐怖统治下,秉志敢于以笔作刀枪,英勇斗争,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硬骨头。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抗战胜利后,秉志在南京中央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同时在上海中国科学社做研究工作(南京的生物研究所已被日寇烧毁)。他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12:00: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