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align="center"><b>表6 云南若干湖泊渔产量变动</b></p><p><b>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b><br/>泸沽湖 200-250 t 200-250 t 50-125 t <br/>程海 250 t 520-536 t 541-1 100 t<br/>洱海 450t 700-1 239 t 2000-2500 t 2500-6500 t 2 500 t<br/>滇池 300-1050 t 1500-5500 t 10 000 t <br/>抚仙湖 200-300 t 400-1600 t 1400-1800 t</p><p align="center"><b>表7 抚仙湖各类渔获物百分比的变化(%)</b></p><p><b> 1978年 1985年 1991年</b><br/>土著鱼类 鱇良白鱼 80.0 30.8 13.8<br/> 鲤 8.0 12.3 2.0<br/> 鲫 1.0 11.9 0.7<br/> 其它土著鱼类 10.0 26.3 4.3<br/>外来鱼类 鲢、鳙 1.0 18.7 1.7<br/> 太湖新银鱼 0.0 0.0 </p><p> <b>引种对土著鱼类影响的方式</b>。外来鱼类对土著鱼类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方式:吞噬土著鱼类鱼卵、食物竞争、捕捞方式的变化。以洱海为例,60年代引进“四大家鱼”时带进的鰕虎鱼和麦穗鱼主要生活于湖泊的浅水区,嗜吞噬土著鱼类产于浅水区的授精卵,结果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急剧较少。随着这些非经济性外来鱼类类的种群数量在80年代中期的下降,土著鱼类的产量又有所回升。“一升一降”的现象是引进鱼类吞噬土著鱼类鱼卵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急剧下降的有力证据。从洱海、程海和抚仙湖引进银鱼后鱼产量的变化来看,浮游动物食性的银鱼不仅与土著鱼类的幼鱼发生强烈的食物竞争,而且与程海红鮊、大眼鲤、春鲤、洱海鲤、鱇良白鱼等浮游动物食性的土著鱼类之间也产生强烈的食物竞争,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是外来鱼类与土著鱼类之间食物竞争的最好例证。银鱼进入高原湖泊后,捕捞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拖网;在拖网捕捞银鱼时,土著鱼类的幼鱼也大量被捕。根据我们1989年至1990年在抚仙湖的抽样调查,在1 kg银鱼的渔获物中就有200~350尾鱇良白鱼的幼苗。新出现的捕捞方式对土著鱼类的损害由此可见一斑。从外地引进鱼类不仅导致了外来种与土著种之间的食物竞争,出现新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而且导致捕捞方式的改变,结果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或濒危。<a name="6"></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