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光靠为数寥寥的环保者人工捕杀很难遏制"超极物种"的繁衍和扩散,正如闹虫害一样,人去捉虫子,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找到克制它的一环,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p><p>杀戮可能最为简单直接,但治标不治本,除非你猎杀的规模和速度能赶上入侵物种繁衍的规模和速度.理论上说,人类的猎杀是可能消灭一个物种的,但前题是人们对猎杀它要有很高的积极性,有某种驱动力,说白了就是经济利益,然而猎杀入侵物种并没有多少人有这份热情,无论环保人士如何宣传,常人是不太关心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历史上诸多灭亡于人类之手的物种,无一不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 但猎杀入侵物种在一般人看来又有何价值呢?我国公众的环保觉悟还远没有那么高.他们更关心的是贴近自己生活的民生问题.</p><p>反观国外对入侵物种的问题也是走过弯路的,澳大利亚的穴兔泛滥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了.为了对付兔子,澳大利亚从最初的悬赏猎捕,到收购死兔,再到引入粘液瘤病进行生物控制,至今,仍未能完全消灭,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如今,澳大利亚采取了多种控制方式并用.他们发现,兔子的引入的确威胁到了小型袋鼠的生存,与其存在竞争,但另一方面,同样珍稀的楔尾雕和澳洲野犬却数量增加了,这些掠食者转而捕猎兔子,反而减轻了小型袋鼠的天敌压力.兔子已逐渐溶入澳洲的生态系统了,或者说澳洲的生态系统重建了.人们慢慢认识到,不必消灭兔子,而是对它的数量进行控制即可.</p><p>对我国来说,一些防治害虫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以控制入侵物种.举个例子,将人工繁殖,经辐射去势的雄性或雌性昆虫,在繁殖季节放飞到害虫的爆发区域,没有繁殖能力的放飞虫群与野生虫群交配,产出了大量的未受精卵,从而消耗掉了该繁殖季节内多半的虫卵,使其当年的害虫发生量减少了一半.这样逐次累加,最终几乎在当地消灭了那种害虫,残存的零星个体,则由生态系统本身来应对了.</p><p>所以说,防控外来入侵物种是考验人类智慧的,不能一味的用蛮力,要多做研究,依靠科技,这比喊打喊杀有用得多.</p><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