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color="#000000">1<table class="yg9pt"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td></tr><tr><td><span class="newsfont"><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img alt="" src="http://www.xwhb.net/Files_new/newspic/20070608/shu.jpg" border="0"/></font></p><font face="黑体"><p align="center"><br/>赵希海在他的树苗培育基地 本报记者 樊亮 摄</p></font><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p>■新闻提示<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今年70岁的赵希海是2006年第四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当时,他以患病之躯,在17年内义务种树10万余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读者,评选期间报社收到的给赵希海的信件投票就达到10余万张。<br/><br/></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 6月5日13时,桦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门前,当记者再一次握住赵希海那布满老茧和裂口的黑褐色大手时,心中敬意和感动愈加浓烈。<br/><br/> 自年初在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颁奖礼上匆匆一别,已5个月之久。此时的赵希海腰更弯了,脸也更黑了,但他却异常兴奋。他高兴地说,年初到现在他又栽活了4000多株树,而他在苗圃里免费为国家培育的20余万株水曲柳和红松树苗也都在茁壮生长。<br/><br/><strong>当选先进 单位重奖两万元</strong><br/><br/> 这次来到批洲林场,记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关于赵希海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都让我们感动。 <br/><br/> 2007年1月6日,临去长春接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颁奖的头一天晚上,赵希海把屋子烧得暖暖的,他说自己最惦记两件事,一个是别把他的花冻着,另外一个是别把他20个月的小孙子冻着。那晚,当地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1月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场的男女老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身边的造林楷模送行。机关的全体干部员工也放弃了双休日的休息时间,早早地踏雪而来,用掌声夹道欢送赵希海赴长领奖。<br/><br/> 1月8日上午,赵希海在长春领受了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奖杯。记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赵希海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得双唇颤抖,半天只说出一句话来:“我还得继续栽树!”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赢得了颁奖礼上最热烈的掌声。<br/><br/> 回到林场后不久,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的上级主管单位吉林森工集团党委就作出了在集团内部向赵希海学习的决定。红石林业局还拿出两万元对赵希海给予重奖,这是赵希海拿在手里的最大的一笔钱。赵希海认真地对大伙儿说,谁家有困难,就来找他。林场没钱了,也可以找他。<br/><br/><strong>不怕被“活埋” 一心为植树</strong><br/><br/> 赵希海选准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耕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所以他每年植树都要经历几场“争夺战”。<br/><br/> 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个老人要在一块还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不管用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然而,过两天去一看,被拔了个精光。见此,赵希海流泪了,正在他难过、愤怒的时候,那位老人来了,理直气壮地说:“那树苗是我拔的,地也不是你家的,你逞什么能啊?”说着还举起了镐头要刨他。他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两人一直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不得不撤退了。<br/><br/> 赵希海说:“别看我身体不好,但我比那个老头灵活,我把他摁在地上。他一不老实,我就往他衣服里撒土,最后把他弄服了。”朴实的话语把大家都逗笑了。<br/><br/> 批洲林场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有人发现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提出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见赵希海不答应,就威胁恐吓,说要活埋他。赵希海根本不在乎,他说:“地是国家的,我植树是为国家造福,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我也不怕。”为了管好自己辛苦栽下的小树,赵希海一有时间就往八卦岭跑,一直守候了3个多月。</font></p></font></p><p>■新闻提示<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今年70岁的赵希海是2006年第四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当时,他以患病之躯,在17年内义务种树10万余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读者,评选期间报社收到的给赵希海的信件投票就达到10余万张。<br/><br/></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 6月5日13时,桦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门前,当记者再一次握住赵希海那布满老茧和裂口的黑褐色大手时,心中敬意和感动愈加浓烈。<br/><br/> 自年初在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颁奖礼上匆匆一别,已5个月之久。此时的赵希海腰更弯了,脸也更黑了,但他却异常兴奋。他高兴地说,年初到现在他又栽活了4000多株树,而他在苗圃里免费为国家培育的20余万株水曲柳和红松树苗也都在茁壮生长。<br/><br/><strong>当选先进 单位重奖两万元</strong><br/><br/> 这次来到批洲林场,记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关于赵希海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都让我们感动。 <br/><br/> 2007年1月6日,临去长春接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颁奖的头一天晚上,赵希海把屋子烧得暖暖的,他说自己最惦记两件事,一个是别把他的花冻着,另外一个是别把他20个月的小孙子冻着。那晚,当地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1月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场的男女老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身边的造林楷模送行。机关的全体干部员工也放弃了双休日的休息时间,早早地踏雪而来,用掌声夹道欢送赵希海赴长领奖。<br/><br/> 1月8日上午,赵希海在长春领受了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奖杯。记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赵希海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得双唇颤抖,半天只说出一句话来:“我还得继续栽树!”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赢得了颁奖礼上最热烈的掌声。<br/><br/> 回到林场后不久,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的上级主管单位吉林森工集团党委就作出了在集团内部向赵希海学习的决定。红石林业局还拿出两万元对赵希海给予重奖,这是赵希海拿在手里的最大的一笔钱。赵希海认真地对大伙儿说,谁家有困难,就来找他。林场没钱了,也可以找他。<br/><br/><strong>不怕被“活埋” 一心为植树</strong><br/><br/> 赵希海选准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耕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所以他每年植树都要经历几场“争夺战”。<br/><br/> 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个老人要在一块还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不管用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然而,过两天去一看,被拔了个精光。见此,赵希海流泪了,正在他难过、愤怒的时候,那位老人来了,理直气壮地说:“那树苗是我拔的,地也不是你家的,你逞什么能啊?”说着还举起了镐头要刨他。他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两人一直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不得不撤退了。<br/><br/> 赵希海说:“别看我身体不好,但我比那个老头灵活,我把他摁在地上。他一不老实,我就往他衣服里撒土,最后把他弄服了。”朴实的话语把大家都逗笑了。<br/><br/> 批洲林场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有人发现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提出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见赵希海不答应,就威胁恐吓,说要活埋他。赵希海根本不在乎,他说:“地是国家的,我植树是为国家造福,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我也不怕。”为了管好自己辛苦栽下的小树,赵希海一有时间就往八卦岭跑,一直守候了3个多月。</font></p></span></td></tr></tbody></table></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0 21:28: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