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老人------赵希海

[复制链接]
5053 15
鸟人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color="#000000">1<table class="yg9pt"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td></tr><tr><td><span class="newsfont"><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img alt="" src="http://www.xwhb.net/Files_new/newspic/20070608/shu.jpg" border="0"/></font></p><font face="黑体"><p align="center"><br/>赵希海在他的树苗培育基地 本报记者 樊亮 摄</p></font><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nbsp;<p>■新闻提示<font face="宋体, MS Song"> &nbsp;</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今年70岁的赵希海是2006年第四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当时,他以患病之躯,在17年内义务种树10万余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读者,评选期间报社收到的给赵希海的信件投票就达到10余万张。<br/><br/></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nbsp;&nbsp;&nbsp; 6月5日13时,桦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门前,当记者再一次握住赵希海那布满老茧和裂口的黑褐色大手时,心中敬意和感动愈加浓烈。<br/><br/>&nbsp;&nbsp;&nbsp; 自年初在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颁奖礼上匆匆一别,已5个月之久。此时的赵希海腰更弯了,脸也更黑了,但他却异常兴奋。他高兴地说,年初到现在他又栽活了4000多株树,而他在苗圃里免费为国家培育的20余万株水曲柳和红松树苗也都在茁壮生长。<br/><br/><strong>当选先进 单位重奖两万元</strong><br/><br/>&nbsp;&nbsp;&nbsp; 这次来到批洲林场,记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关于赵希海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都让我们感动。 <br/><br/>&nbsp;&nbsp;&nbsp; 2007年1月6日,临去长春接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颁奖的头一天晚上,赵希海把屋子烧得暖暖的,他说自己最惦记两件事,一个是别把他的花冻着,另外一个是别把他20个月的小孙子冻着。那晚,当地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1月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场的男女老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身边的造林楷模送行。机关的全体干部员工也放弃了双休日的休息时间,早早地踏雪而来,用掌声夹道欢送赵希海赴长领奖。<br/><br/>&nbsp;&nbsp;&nbsp; 1月8日上午,赵希海在长春领受了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奖杯。记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赵希海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得双唇颤抖,半天只说出一句话来:“我还得继续栽树!”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赢得了颁奖礼上最热烈的掌声。<br/><br/>&nbsp;&nbsp;&nbsp; 回到林场后不久,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的上级主管单位吉林森工集团党委就作出了在集团内部向赵希海学习的决定。红石林业局还拿出两万元对赵希海给予重奖,这是赵希海拿在手里的最大的一笔钱。赵希海认真地对大伙儿说,谁家有困难,就来找他。林场没钱了,也可以找他。<br/><br/><strong>不怕被“活埋” 一心为植树</strong><br/><br/>&nbsp;&nbsp;&nbsp; 赵希海选准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耕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所以他每年植树都要经历几场“争夺战”。<br/><br/>&nbsp;&nbsp;&nbsp; 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个老人要在一块还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不管用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然而,过两天去一看,被拔了个精光。见此,赵希海流泪了,正在他难过、愤怒的时候,那位老人来了,理直气壮地说:“那树苗是我拔的,地也不是你家的,你逞什么能啊?”说着还举起了镐头要刨他。他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两人一直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不得不撤退了。<br/><br/>&nbsp;&nbsp;&nbsp; 赵希海说:“别看我身体不好,但我比那个老头灵活,我把他摁在地上。他一不老实,我就往他衣服里撒土,最后把他弄服了。”朴实的话语把大家都逗笑了。<br/><br/>&nbsp;&nbsp;&nbsp; 批洲林场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有人发现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提出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见赵希海不答应,就威胁恐吓,说要活埋他。赵希海根本不在乎,他说:“地是国家的,我植树是为国家造福,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我也不怕。”为了管好自己辛苦栽下的小树,赵希海一有时间就往八卦岭跑,一直守候了3个多月。</font></p></font></p><p>■新闻提示<font face="宋体, MS Song"> &nbsp;</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今年70岁的赵希海是2006年第四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当时,他以患病之躯,在17年内义务种树10万余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广大读者,评选期间报社收到的给赵希海的信件投票就达到10余万张。<br/><br/></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nbsp;&nbsp;&nbsp; 6月5日13时,桦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门前,当记者再一次握住赵希海那布满老茧和裂口的黑褐色大手时,心中敬意和感动愈加浓烈。<br/><br/>&nbsp;&nbsp;&nbsp; 自年初在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颁奖礼上匆匆一别,已5个月之久。此时的赵希海腰更弯了,脸也更黑了,但他却异常兴奋。他高兴地说,年初到现在他又栽活了4000多株树,而他在苗圃里免费为国家培育的20余万株水曲柳和红松树苗也都在茁壮生长。<br/><br/><strong>当选先进 单位重奖两万元</strong><br/><br/>&nbsp;&nbsp;&nbsp; 这次来到批洲林场,记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关于赵希海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都让我们感动。 <br/><br/>&nbsp;&nbsp;&nbsp; 2007年1月6日,临去长春接受“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颁奖的头一天晚上,赵希海把屋子烧得暖暖的,他说自己最惦记两件事,一个是别把他的花冻着,另外一个是别把他20个月的小孙子冻着。那晚,当地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1月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场的男女老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身边的造林楷模送行。机关的全体干部员工也放弃了双休日的休息时间,早早地踏雪而来,用掌声夹道欢送赵希海赴长领奖。<br/><br/>&nbsp;&nbsp;&nbsp; 1月8日上午,赵希海在长春领受了2006年“感动吉林”年度人物奖杯。记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赵希海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得双唇颤抖,半天只说出一句话来:“我还得继续栽树!”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赢得了颁奖礼上最热烈的掌声。<br/><br/>&nbsp;&nbsp;&nbsp; 回到林场后不久,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的上级主管单位吉林森工集团党委就作出了在集团内部向赵希海学习的决定。红石林业局还拿出两万元对赵希海给予重奖,这是赵希海拿在手里的最大的一笔钱。赵希海认真地对大伙儿说,谁家有困难,就来找他。林场没钱了,也可以找他。<br/><br/><strong>不怕被“活埋” 一心为植树</strong><br/><br/>&nbsp;&nbsp;&nbsp; 赵希海选准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耕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所以他每年植树都要经历几场“争夺战”。<br/><br/>&nbsp;&nbsp;&nbsp; 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个老人要在一块还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不管用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然而,过两天去一看,被拔了个精光。见此,赵希海流泪了,正在他难过、愤怒的时候,那位老人来了,理直气壮地说:“那树苗是我拔的,地也不是你家的,你逞什么能啊?”说着还举起了镐头要刨他。他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两人一直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不得不撤退了。<br/><br/>&nbsp;&nbsp;&nbsp; 赵希海说:“别看我身体不好,但我比那个老头灵活,我把他摁在地上。他一不老实,我就往他衣服里撒土,最后把他弄服了。”朴实的话语把大家都逗笑了。<br/><br/>&nbsp;&nbsp;&nbsp; 批洲林场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有人发现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提出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见赵希海不答应,就威胁恐吓,说要活埋他。赵希海根本不在乎,他说:“地是国家的,我植树是为国家造福,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我也不怕。”为了管好自己辛苦栽下的小树,赵希海一有时间就往八卦岭跑,一直守候了3个多月。</font></p></span></td></tr></tbody></table></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0 21:28:3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5

MAYOULv.12 发表于 2008-1-12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广州
感动紧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GLv.6 发表于 2008-1-1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浙江宁波
感动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TeresaLv.3 发表于 2008-1-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西梧州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饿乌龟</i>在2008-1-12 20:37:27的发言:</b><br/><p>这点难度大,政府一直对民间NGO持保留态度。</p>[em05]</div><p>也不一定,如果是协会机构形式去管理或许会容易点,前提是协会要经费。</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uniniLv.6 发表于 2008-1-1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中区
<p>顶好人啊</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0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strong>义务管厕所 义务育花苗<br/><br/></strong>&nbsp;&nbsp;&nbsp; 批洲林场有3个公共厕所,为了做好公厕的卫生管理,场里决定找一位退休工人负责,每月给150元钱。可是找了半天,因为嫌脏没有人愿意干。赵希海听说后找到场长张伟杰说:“你不用犯难了,这活交给我干吧,我不要钱。”林场要按先前的约定每月支付给他150元钱,他说什么也不要,还说要给钱他就不干了。就这样,这3个厕所的清理任务被赵希海包下了。<br/><br/>&nbsp;&nbsp;&nbsp; 批洲林场是红石林业局绿化美化的标兵单位,每到夏秋之际,这里到处是绿草如茵、花枝掩映的美景,而这些也饱含着赵希海的辛勤付出。<br/><br/>&nbsp;&nbsp;&nbsp; 春天来了,栽花种草的时节到了,赵希海便每天早起拉黑土,栽花浇水,并在自家的小院里用大棚扣了小花窖,义务培育花苗。下雨的时候,他家就变成了一个小集市,人们背筐拎篓地来到他家无偿领取花苗和花籽,林场美化环境用的各种花卉60%都出自赵希海培育的花苗。今年他收集的花籽足足装了4编织袋子,足够全林场美化环境了。<br/><br/>&nbsp;&nbsp;&nbsp; 如今,赵希海已完成了退休后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棵的目标,达到了10.8万株。他的新目标是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免费培育100万株优质树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记者王兮之&nbsp;&nbsp;通讯员王静&nbsp;&nbsp;李广友报道&nbsp;&nbsp;“植树、育苗要干到底,直到干不动为止。”这是吉林省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老人赵希海12月14日在“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发自肺腑的感言,他是惟一来自基层来自林业系统的获奖者,也是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br/>  赵希海老人曾是伐木能手,30多年的岁月留给他的是腰椎脱出3节,3条筋骨变弯曲,头颅骨粉碎性骨折,并患有严重的胃病。在退休后的18年里,他带病植树18万株、育苗21.6万株,并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为松花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作出了贡献。 <br/>  当老人清瘦的身影出现在颁奖台上时,全场观众用长时间掌声表达对老人的崇敬。一位不知名的网友还托主持人杨澜送给赵希海老人一副手套,希望老人保重身体。颁奖典礼结束后,在场观众纷纷和他合影留念,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女学生走到赵希海老人的身边,含着热泪说:“大爷,我就想摸摸您的手。”获奖者、颁奖嘉宾也都对赵希海老人表达了由衷的钦佩。 <br/>当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还有张晓健、柴静、霍岱珊、汪永晨、廖秀冬、施正荣、张艺谋、冯小宁。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宣部等单位联合主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饿乌龟Lv.70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铜梁县
<p>这人我知道,是个老实人。</p><p>不过2007CCTV绿色中国人物,居然把和环境保护毫无瓜葛的张艺谋也和老人一起评为绿色人物,真是羞辱这位老人。</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div id="content"><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strong>古稀之年的赵希海,退休18年来,义务植树17万余株,成活10.8万株……近半个世纪,只走出大山3次,默默地植绿一片片荒山秃岭——</strong></font>&nbsp; </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godpp.gov.cn/jspy_/2007-06/08/xin_0006040810432962889133.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fo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iframe name="google_ads_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ads?client=ca-pub-3607022611874077&amp;dt=1199971993862&amp;lmt=1199971993&amp;prev_slotnames=8847953377&amp;output=html&amp;slotname=4067372580&amp;correlator=1199971993862&amp;url=http%3A%2F%2Fwww.allzg.com%2Fn38276c318.aspx&amp;ref=http%3A%2F%2Fwww.google.cn%2Fsearch%3Fhl%3Dzh-CN%26q%3D%25E8%25B5%25B5%25E5%25B8%258C%25E6%25B5%25B7%26meta%3Dcr%253DcountryCN%26aq%3D0%26oq%3D%25E8%25B5%25B5%25E5%25B8%258C&amp;cc=100&amp;ga_vid=1485361540.1199971994&amp;ga_sid=1199971994&amp;ga_hid=267043806&amp;flash=9&amp;u_h=768&amp;u_w=1024&amp;u_ah=738&amp;u_aw=1024&amp;u_cd=16&amp;u_tz=480&amp;u_java=true"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15" allowtransparency="allowtransparency"></iframe><!--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在护林回家的路上,高兴地哼着小调。 张安能 摄</font>
                </p><p>&nbsp;&nbsp;&nbsp;&nbsp;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工人赵希海,今年(2007年)恰逢古稀之年。他把植树造林,当成人生最大乐趣,把对绿色的追求与热爱,完全融入到生命中。退休18年来,他义务植树17万余株,成活10.8万株,自己育苗21.6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 </p><p>&nbsp;&nbsp;&nbsp;&nbsp;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的赵希海退休了。家里人想:“这下出了大半辈子力,干活不要命的他可以歇歇,好好养养透支的身体了。”可赵希海却语出惊人,道出两大计划:第一,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第二,提供树苗100万株。 </p><p>&nbsp;&nbsp;&nbsp;&nbsp;很多人问他:“你天天这么干,累死累活的,一分钱不要,到底图啥?”赵希海说:“过去我是伐木工,没时间植树。现在有时间了,要抓紧补上。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子孙后代还有啥了?” </p><p>&nbsp;&nbsp;&nbsp;&nbsp;从伐树能手到植树模范,赵希海只为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色。 </p><p><strong><font color="#0000ff">&nbsp;&nbsp;&nbsp;&nbsp;苦战八卦岭,打响一个人的战役</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赵希海把造林的战场设在距家3公里的八卦岭上。那里有片130多亩的还林地,很多人惦记开点“小片荒”。赵希海明白:如果不及时栽上树,这片国有林地就会被蚕食,以后要想收回植树可就难了。他从林场要来4.6万株树苗,在山顶白雪皑皑、山下刚解冻的时候,打响了一个人的战役。 </p><p>&nbsp;&nbsp;&nbsp;&nbsp;他给自己定下死任务:每天必保植1000株。清晨不到4点,他就背上背筐、扛着镐头、带上老伴准备好的干粮,再揣上几片“去痛片”和胃药出发,晚上直到看不清树苗才回家。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在山沟里喝口泉水。遇到雨天,就顶着雨干。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冷风一吹,禁不住颤栗。回到家,摸爬滚打了一天的他,衣服一拧就哗哗淌水。老伴儿心疼,劝他歇歇再干。可他说:“下雨天栽树容易活。你又不是不懂,这机会难找,哪能歇着?” </p><p>&nbsp;&nbsp;&nbsp;&nbsp;就这样,赵希海风雨无阻地在八卦岭上奋战了一个半月。当他看到4.6万株幼树都扎下根,放出一片片绿叶时,一个人坐在太阳底下乐得美滋滋的。 </p><p>&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选的造林地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片荒”和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年年都打“争夺战”。 </p><p>&nbsp;&nbsp;&nbsp;&nbsp;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位老人要在一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不管用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植上4000株水曲柳树苗。没曾想,过两天去一看,树苗被拔个精光。正当他难过、愤怒的时候,那老人来了,理直气壮地说:“树苗是我拔的,地也不是你家的。”说着还举起镐头要刨他。赵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植树,你拔了也不行,我还得栽上。”两人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看他态度坚决,不得不放弃。 </p><p>&nbsp;&nbsp;&nbsp;&nbsp;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有人发现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提出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见赵希海不答应,就威胁恐吓,想动硬的。赵希海根本不在乎,说:“地是国家的。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儿我都不怕。”赵希海在八卦岭上守候3个多月,准备在林地上动心眼儿的人,见到赵希海如此执著,纷纷蔫退了。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 入党圆梦,成就更多感动</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日复一日。随着树苗一年年长高,赵希海的身体也越来越瘦,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背更弯了。孩子们被父亲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和折服。多年来,每到春天植树季节,二儿子赵景春就起大早儿,用摩托车将树苗一趟趟送到补植地块儿,回家后再乘班车上班。双休日,他孙子也帮忙到山上干活。赵景春说:“前有车,后有辙。父亲的举动,感动着我们。当儿孙的,要尽可能地帮老人完成更大的梦想。” </p><p>&nbsp;&nbsp;&nbsp;&nbsp;一天学也没上过的赵希海,对党无限热爱。他找到党组织,表达了想要入党的强烈愿望。一位67岁老人的要求,得到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一辈子没进过学堂的他,被批准参加党的积极分子培训班,老人喜出望外。 </p><p>&nbsp;&nbsp;&nbsp;&nbsp;可就在这个时候,不知疲倦的老人突发脑血栓一病不起。局里、场里的领导和邻居们都来看他,嘱咐千万保重身体,安心养病。可心急如焚的他,只在家打了10多天吊瓶,就让儿子扶着下地了。没几天,人们惊讶地看到,拄着拐棍的赵希海,出现在党的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再过几天人们看到,赵希海以惊人的毅力拄着铁锹,一瘸一拐地出现在造林地里。用赵希海的话说:“只要有树种,我啥事都没有。”学员们被赵希海的精神感染,自发到林场场部对面山上的荒地里参加植树活动。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 只要能动, 爬着也要植树</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实现了对大山的承诺,赵希海没来得及歇息,又给自己安排了新工作。他说:“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所以,更要抓紧干。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争取多活几年,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 </p><p>&nbsp;&nbsp;&nbsp;&nbsp;盛夏烈日炎炎。得了脑血栓未痊愈的他,从未耽误过对苗圃的管护。蹲累了,他就双膝跪在苗圃地里爬着薅草。林场场长下班看到这些,既心疼又感动,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急忙过去,陪老人一起干。赵希海说:“只要自己还能动,植树的事儿就不会停!” </p><p>&nbsp;&nbsp;&nbsp;&nbsp;植绿大山、美化环境,是老人毕生的使命,更是他的不懈追求。 </p><p>&nbsp;&nbsp;&nbsp;&nbsp;林场有3个公共厕所。为了做好公厕卫生管理,场里决定找一位退休工人负责,每月给150元钱。可找了半天,没人愿意干。赵希海听说后找到场长:“不用犯愁了,这活儿交给我吧,我不要钱”。 就这样,3个厕所的清理任务,又被赵希海包下了。场长要给钱,他说什么也不要。还说,要是给钱,就找别人吧。 </p><p>&nbsp;&nbsp;&nbsp;&nbsp;春天来了,赵希海的家变成了小集市。人们背筐拎篓,来到他家免费领取花苗和花子儿——林场美化用的各种花卉,大部分都出自这位老人培育的花圃。在他的感召下,林场职工和家属都投入到了绿化美化家园中来,连在林场附近居住的63户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 半个世纪,走出大山3次</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辈子在大山里打转儿,没见过大世面。一把镐头、一把镰刀、一个背筐,就是赵希海的全部家当。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老人感到很满足。他说:“有些东西在我心里比命都金贵;有些东西却很轻。现在,每天吃大米、白面,生活天天都像过年,还有啥不知足的。” </p><p>&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退休后的18年里,只找过林场3次: </p><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把成龄林无偿交给国家;第二次,向党组织表达想要入党的心声;第三次,主动请缨,要求打扫公共厕所。 </p><p>&nbsp;&nbsp;&nbsp;&nbsp;在大山里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人,只走出过大山3次: </p><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陪40年未回老家的老伴儿去山东威海,还儿子结婚时欠亲戚的钱。那次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海。回来的时候,他只带回43棵“稀罕树苗”和两个品种的花子儿;第二次,到吉林市参加“感动江城”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第三次,去长春。在那里登上了“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领奖台。人们用久久不息的掌声,感激这位勤劳淳朴、无私奉献的老人。发表获奖感言时,赵希海双唇颤抖,半天只说出一句话:“我还得继续栽树!” </p><p>&nbsp;&nbsp;&nbsp;&nbsp;红石林业局党委授予赵希海“义务植树模范”称号;他多次被桦甸市、吉林市评选为文明市民;被省老龄委命名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吉林森工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于宁)</p></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8-1-1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div id="content"><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strong>古稀之年的赵希海,退休18年来,义务植树17万余株,成活10.8万株……近半个世纪,只走出大山3次,默默地植绿一片片荒山秃岭——</strong></font>&nbsp; </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godpp.gov.cn/jspy_/2007-06/08/xin_0006040810432962889133.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fo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iframe name="google_ads_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ads?client=ca-pub-3607022611874077&amp;dt=1199971993862&amp;lmt=1199971993&amp;prev_slotnames=8847953377&amp;output=html&amp;slotname=4067372580&amp;correlator=1199971993862&amp;url=http%3A%2F%2Fwww.allzg.com%2Fn38276c318.aspx&amp;ref=http%3A%2F%2Fwww.google.cn%2Fsearch%3Fhl%3Dzh-CN%26q%3D%25E8%25B5%25B5%25E5%25B8%258C%25E6%25B5%25B7%26meta%3Dcr%253DcountryCN%26aq%3D0%26oq%3D%25E8%25B5%25B5%25E5%25B8%258C&amp;cc=100&amp;ga_vid=1485361540.1199971994&amp;ga_sid=1199971994&amp;ga_hid=267043806&amp;flash=9&amp;u_h=768&amp;u_w=1024&amp;u_ah=738&amp;u_aw=1024&amp;u_cd=16&amp;u_tz=480&amp;u_java=true"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15" allowtransparency="allowtransparency"></iframe><!--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在护林回家的路上,高兴地哼着小调。 张安能 摄</font>
                </p><p>&nbsp;&nbsp;&nbsp;&nbsp;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工人赵希海,今年(2007年)恰逢古稀之年。他把植树造林,当成人生最大乐趣,把对绿色的追求与热爱,完全融入到生命中。退休18年来,他义务植树17万余株,成活10.8万株,自己育苗21.6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 </p><p>&nbsp;&nbsp;&nbsp;&nbsp;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的赵希海退休了。家里人想:“这下出了大半辈子力,干活不要命的他可以歇歇,好好养养透支的身体了。”可赵希海却语出惊人,道出两大计划:第一,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第二,提供树苗100万株。 </p><p>&nbsp;&nbsp;&nbsp;&nbsp;很多人问他:“你天天这么干,累死累活的,一分钱不要,到底图啥?”赵希海说:“过去我是伐木工,没时间植树。现在有时间了,要抓紧补上。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子孙后代还有啥了?” </p><p>&nbsp;&nbsp;&nbsp;&nbsp;从伐树能手到植树模范,赵希海只为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色。 </p><p><strong><font color="#0000ff">&nbsp;&nbsp;&nbsp;&nbsp;苦战八卦岭,打响一个人的战役</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赵希海把造林的战场设在距家3公里的八卦岭上。那里有片130多亩的还林地,很多人惦记开点“小片荒”。赵希海明白:如果不及时栽上树,这片国有林地就会被蚕食,以后要想收回植树可就难了。他从林场要来4.6万株树苗,在山顶白雪皑皑、山下刚解冻的时候,打响了一个人的战役。 </p><p>&nbsp;&nbsp;&nbsp;&nbsp;他给自己定下死任务:每天必保植1000株。清晨不到4点,他就背上背筐、扛着镐头、带上老伴准备好的干粮,再揣上几片“去痛片”和胃药出发,晚上直到看不清树苗才回家。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在山沟里喝口泉水。遇到雨天,就顶着雨干。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冷风一吹,禁不住颤栗。回到家,摸爬滚打了一天的他,衣服一拧就哗哗淌水。老伴儿心疼,劝他歇歇再干。可他说:“下雨天栽树容易活。你又不是不懂,这机会难找,哪能歇着?” </p><p>&nbsp;&nbsp;&nbsp;&nbsp;就这样,赵希海风雨无阻地在八卦岭上奋战了一个半月。当他看到4.6万株幼树都扎下根,放出一片片绿叶时,一个人坐在太阳底下乐得美滋滋的。 </p><p>&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选的造林地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片荒”和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年年都打“争夺战”。 </p><p>&nbsp;&nbsp;&nbsp;&nbsp;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位老人要在一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不管用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植上4000株水曲柳树苗。没曾想,过两天去一看,树苗被拔个精光。正当他难过、愤怒的时候,那老人来了,理直气壮地说:“树苗是我拔的,地也不是你家的。”说着还举起镐头要刨他。赵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植树,你拔了也不行,我还得栽上。”两人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看他态度坚决,不得不放弃。 </p><p>&nbsp;&nbsp;&nbsp;&nbsp;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有人发现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提出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见赵希海不答应,就威胁恐吓,想动硬的。赵希海根本不在乎,说:“地是国家的。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儿我都不怕。”赵希海在八卦岭上守候3个多月,准备在林地上动心眼儿的人,见到赵希海如此执著,纷纷蔫退了。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 入党圆梦,成就更多感动</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日复一日。随着树苗一年年长高,赵希海的身体也越来越瘦,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背更弯了。孩子们被父亲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和折服。多年来,每到春天植树季节,二儿子赵景春就起大早儿,用摩托车将树苗一趟趟送到补植地块儿,回家后再乘班车上班。双休日,他孙子也帮忙到山上干活。赵景春说:“前有车,后有辙。父亲的举动,感动着我们。当儿孙的,要尽可能地帮老人完成更大的梦想。” </p><p>&nbsp;&nbsp;&nbsp;&nbsp;一天学也没上过的赵希海,对党无限热爱。他找到党组织,表达了想要入党的强烈愿望。一位67岁老人的要求,得到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一辈子没进过学堂的他,被批准参加党的积极分子培训班,老人喜出望外。 </p><p>&nbsp;&nbsp;&nbsp;&nbsp;可就在这个时候,不知疲倦的老人突发脑血栓一病不起。局里、场里的领导和邻居们都来看他,嘱咐千万保重身体,安心养病。可心急如焚的他,只在家打了10多天吊瓶,就让儿子扶着下地了。没几天,人们惊讶地看到,拄着拐棍的赵希海,出现在党的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再过几天人们看到,赵希海以惊人的毅力拄着铁锹,一瘸一拐地出现在造林地里。用赵希海的话说:“只要有树种,我啥事都没有。”学员们被赵希海的精神感染,自发到林场场部对面山上的荒地里参加植树活动。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 只要能动, 爬着也要植树</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实现了对大山的承诺,赵希海没来得及歇息,又给自己安排了新工作。他说:“我已经是70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所以,更要抓紧干。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争取多活几年,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 </p><p>&nbsp;&nbsp;&nbsp;&nbsp;盛夏烈日炎炎。得了脑血栓未痊愈的他,从未耽误过对苗圃的管护。蹲累了,他就双膝跪在苗圃地里爬着薅草。林场场长下班看到这些,既心疼又感动,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急忙过去,陪老人一起干。赵希海说:“只要自己还能动,植树的事儿就不会停!” </p><p>&nbsp;&nbsp;&nbsp;&nbsp;植绿大山、美化环境,是老人毕生的使命,更是他的不懈追求。 </p><p>&nbsp;&nbsp;&nbsp;&nbsp;林场有3个公共厕所。为了做好公厕卫生管理,场里决定找一位退休工人负责,每月给150元钱。可找了半天,没人愿意干。赵希海听说后找到场长:“不用犯愁了,这活儿交给我吧,我不要钱”。 就这样,3个厕所的清理任务,又被赵希海包下了。场长要给钱,他说什么也不要。还说,要是给钱,就找别人吧。 </p><p>&nbsp;&nbsp;&nbsp;&nbsp;春天来了,赵希海的家变成了小集市。人们背筐拎篓,来到他家免费领取花苗和花子儿——林场美化用的各种花卉,大部分都出自这位老人培育的花圃。在他的感召下,林场职工和家属都投入到了绿化美化家园中来,连在林场附近居住的63户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 半个世纪,走出大山3次</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辈子在大山里打转儿,没见过大世面。一把镐头、一把镰刀、一个背筐,就是赵希海的全部家当。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老人感到很满足。他说:“有些东西在我心里比命都金贵;有些东西却很轻。现在,每天吃大米、白面,生活天天都像过年,还有啥不知足的。” </p><p>&nbsp;&nbsp;&nbsp;&nbsp;赵希海退休后的18年里,只找过林场3次: </p><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把成龄林无偿交给国家;第二次,向党组织表达想要入党的心声;第三次,主动请缨,要求打扫公共厕所。 </p><p>&nbsp;&nbsp;&nbsp;&nbsp;在大山里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人,只走出过大山3次: </p><p>&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陪40年未回老家的老伴儿去山东威海,还儿子结婚时欠亲戚的钱。那次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海。回来的时候,他只带回43棵“稀罕树苗”和两个品种的花子儿;第二次,到吉林市参加“感动江城”十大人物颁奖盛典;第三次,去长春。在那里登上了“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领奖台。人们用久久不息的掌声,感激这位勤劳淳朴、无私奉献的老人。发表获奖感言时,赵希海双唇颤抖,半天只说出一句话:“我还得继续栽树!” </p><p>&nbsp;&nbsp;&nbsp;&nbsp;红石林业局党委授予赵希海“义务植树模范”称号;他多次被桦甸市、吉林市评选为文明市民;被省老龄委命名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吉林森工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于宁)</p></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