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font size="2"><br/><br/>灌水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地位不可动摇。我们能从灌水中学到什么呢?<br/><br/>1.学习做人。<br/>这里主要强调三点:<br/>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就了一本书:《中国的灌水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灌水:)<br/>二是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今道德空前滑坡。在现代人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过分自我对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要培植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在灌水中交流情谊,在灌水中培植公德,做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灌水人。<br/>第三点就是能经受挫折、能吃苦。人的一生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要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在灌水中既要寓灌于乐,又要提倡刻苦。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得提升,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是高层次的“愉快教育”。<br/><br/>2.习得方法,培养能力。<br/>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br/>在灌水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灌最多的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这一课题,多少灌水人冒被封杀的危险学习着,探索着,实践着~~~~~只有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灌水方法,才能真正走上独立的灌水之路,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br/><br/>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灌水提出,又完全符合灌水的精神,我们要善于疏理,为我所用。<br/>这里要强调的是:灌水方法不应是大师传授的,而应是灌水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灌水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灌水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br/><br/>3.养成良好的灌水习惯。<br/>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br/>一位先哲说:爱灌水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br/>灌水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灌水兴趣和灌水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br/>良好的灌水习惯主要有:主动灌水的愿望,查阅灌水工具书及其他灌水资料的习惯,研究水帖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的习惯。<br/>灌水,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br/>初灌者可以给自已制定灌水作业,规定一个灌量,有条件时一定要突破这一灌量;条件不够时,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灌量。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为日后学习与发展积蓄后劲。<br/><br/>总而言之,我们要从灌水中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灌水方法、灌水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我们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灌水素养。<br/>在灌水方式上,要由被动接受形灌水逐步转向自主探究形灌水;在灌水途径上,要由版内转到版内版外两条腿走路,版内悟道理,版外求发展。<br/><br/>最后,以下面的三句话与各位灌水专家、同仁共勉:<br/>灌水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br/>灌水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br/>灌水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font><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7 13:20: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