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入仙境,邂逅细鳞

[复制链接]
20958 63
中继线Lv.44 发表于 2013-10-12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湖北武汉 教育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育网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本帖最后由 中继线 于 2013-10-12 20:59 编辑

前言
一直以来,在贵阳乃至贵州都没见到细鳞,实在是一大遗憾。趁着国庆期间的好天气,我们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也邂逅了梦寐以求的细鳞。大家随我一道欣赏风景,欣赏美鱼!
沿途风景

沿途风景1

沿途风景1

沿途风景2

沿途风景2

沿途风景3

沿途风景3

一季稻差不多收割完毕

一季稻1

一季稻1

一季稻2

一季稻2

豇豆

豇豆

豇豆


姜

上山去咯!

上山了!

上山了!

上山咯!!

上山咯!!

对于贵州珠江流域的河流,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不起眼的溪流一般都会有不一般的收获

一般的小河将有不一般的收获

一般的小河将有不一般的收获

一般的小河将有不一般的收获2

一般的小河将有不一般的收获2

溯河而上,精彩即将呈现

精彩即将呈现

精彩即将呈现

精彩即将呈现~

精彩即将呈现~

这是啥花?貌似海菜花!珍贵植物!

海菜花1

海菜花1

海菜花2

海菜花2

岸边不和谐的植物——紫金泽兰,入侵物种

紫茎泽兰

紫茎泽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心里默默念叨。

林尽水源

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

山有小口

进洞

进洞

开始垂钓,鱼相当贪吃。可别小看这些小鱼,都是野鲮亚科未报到的一待定物种。(PS:过去我曾错误的把这鱼鉴定为宽头林氏鱼,后经过水生所老师辨认,不是宽头林氏鱼,是野鲮亚科的未确定物种,特此说明)

仙境垂钓

仙境垂钓

双钩

双钩

双钩

又一条

又来一条

又来一条

再一条

再来一条

再来一条

口唇部

口唇部

不到半条蚯蚓就上了五条鱼

五条鱼

五条鱼

对待这些鱼,最好的方式就是放生

放生钓获1

放生钓获1

放生钓获2

放生钓获2

可是……
突然,来了两个小“网民”
下网……倒腾……起鱼……

小网民1

小网民1

小网民2

小网民2

起鱼1

起鱼1

起鱼2

起鱼2

没想到竟以这种方式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细鳞。也就是一种裂腹鱼。

侧面

侧面

头腹面

头腹面

臀鳍附近

臀鳍附近

背鳍附近

背鳍附近

裂腹鱼物种鉴定
(1)一些关键性状观察结果:
须两对,长度约为眼径;吻部正常;下唇分三瓣;下颌无锐利角质前缘;背鳍末根未分枝鳍条变硬,后缘有锯齿;胸部及腹前部无鳞。
(2)讨论
根据《中国动物志 鲤形目 下卷》来看,此鱼应该是属于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而yang et al(2009)对灰裂腹鱼进行了再分类,根据划分的结果,此鱼属于北盘裂腹鱼(Schizothorax beipanensis)。裂腹鱼的得名是因为这类鱼在臀鳍两边都有两行比较明显的臀鳞,看似腹部裂开,故名。这是一类因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鱼,对冷水环境有特殊喜好。云贵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因此也有少量特化程度较低的裂腹鱼物种存在。在贵州这块水温相对较高的环境里裂腹鱼主要分布于高山河流或地下河出口处附近冷水区域。对这条河而言,裂腹鱼主要分布于这个洞口附近的河段,在河的下游,裂腹鱼数量渐少,而偏暖水性鲃亚科物种——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则渐多。

~~~~~~~~~~~~~~~~~~~~~~~~~~~~~~~~~~~~~~~~~~~~~~~~~~~~~~~~~~~~~~~~~~~~~
向小孩讨来裂腹鱼,就该往回赶路了。可惜我太贪玩,看到这种砂石河滩又把没盖紧的鱼护放在岸边去河里捞一把。就在此时裂腹鱼因势利导,趁我不备,让鱼护翻下河岸,自己开溜~~~~~~~·哎,这就是命啊~~~~~~[em82]不过仍要祝这条裂腹鱼好运!

装鱼回去

装鱼回去

丢鱼的浅滩

丢鱼的浅滩

不过,老天还是顾及我的心情的。在丢失裂腹鱼不久,新奇的家伙出现了!
是荷马条鳅属(Homatula)的两物种!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1~~~

物种2

物种2

物种2

物种2~

物种2~

关于荷马条鳅的讨论
荷马条鳅这个名字估计很多原生鱼友都很陌生,但是副鳅(paracobitis)估计知道的人要多些了。Zhang et al(2010)在检测国内外副鳅属以及国外荷马条鳅属鱼类标本后认为,国内地表河里面生存的副鳅属鱼类应该划分到荷马条鳅属,所以国内的副鳅属大部分物种就一起改名了。荷马条鳅最显著的特征是尾鳍之前的上下缘有鳍褶,体侧一般有数道垂直斑纹。采集地附近目前已经确定了六种荷马条鳅:红尾荷马条鳅,短体荷马条鳅,乌江荷马条鳅,南盘江荷马条鳅,寡鳞荷马条鳅和长鳍荷马条鳅。我采集到的这些鳅到底是六种当中的哪种,抑或是新种?大家可以来比对标本讨论一下。
至于采到的这些鳅是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阶段,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种?目前几条鱼都在家里养着,就看长大后体色的变化了

主要参考文献:
(1)Zhang et al (2005) Linichthys A New Genus of Chinese Cyprinid Fishes
(2)岳佩琦 等(2000)中国动物志 鲤形目 下卷
(3)Yang et al (2009)The identity of Schizothorax griseus Pellegrin, 1931,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of schizothoracine fishes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 China
(4)朱松全 (1989)中国条鳅志
(5)Min et al(2010)Paracobitis nanpanjiangensis a new loach from yunnan china
(6)jin-hui Gu, E Zhang (2011) Homatula laxiclathra, a new speceis of nemacheiline loach from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谢谢欣赏!

评分

参与人数 2浪花 +40 收起 理由
公众号编辑 + 20 本贴已被《两江网站群》微信公众号所采纳,.
39945520 + 20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63

sungeLv.78 发表于 2013-10-12 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
还是喜欢鳅
是吗?是觉得裂腹鱼太大啦?这个鳅也不小啊,大的那个也有10+cm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2 03: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继线楼主Lv.44 发表于 2013-10-12 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湖北武汉 教育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育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ungeLv.78 发表于 2013-10-12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
中继线 发表于 2013-10-12 03:35
是吗?是觉得裂腹鱼太大啦?这个鳅也不小啊,大的那个也有10+cm长

喜欢鳅是因为鳅比较勤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悠哈46Lv.38 发表于 2013-10-12 0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浙江杭州
狠向往这样的地方
我也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2 12:56
欢迎有机会来玩! 
发表于 2013-10-12 1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OryziasLv.45 发表于 2013-10-12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香港 环球全域电讯
討教一下, Homatula 荷馬條鰍屬跟 Schistura 南鰍屬最主要的區分點為何?[em65]
两者最明显的区分在于尾鳍之前的上下缘是否有鳍褶突起。这是区分两者的金标准。我家也有南鳅,你可以对比照片着看一下~ 副鳅属尾部照片 南鳅属尾部照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2 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atzelLv.8 发表于 2013-10-12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四川德阳什邡 /卷烟厂
环境不错啊!居然无鱲!
鱲在贵州附近海拔较高的地方都比较少的。只有在黔北黔东海拔较低处才有鱲。像我这地方就有些马口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2 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edchanLv.19 发表于 2013-10-1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环境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Lv.21 发表于 2013-10-1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广州 教育网/暨南大学教育网
目今国内主要文献多还是沿用老的分类体系,包括许多新发表的论文亦使用副鳅属的称呼,故而在不甚严谨的讨论中用副鳅属称之还是比较适宜鱼友们的习惯的
是的。一般还是用副鳅这个名词吧。我看他们写文章都有还用这个名词的。只是拉丁文名称更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2 12: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sp001Lv.56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13-10-12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江西九江
荷马条鳅这名字是谁命名的啊?
荷马条鳅(homatula)这个拉丁文名称早就存在了,是国外一些鱼类学家命名的。国内原来一般命名为副鳅(paracobitis)。zhang (2010)年对比了标本以后认为应该把国内的paracobitis 改为homatula。所以国内的副鳅par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12 1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