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以前办过一网站名曰陶陶鱼世界,后来不干了。这是以前的一个科普贴子在此发一下。
分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科目。过去传统的分类学叫经典分类学,是根据动物体貌性征等具体表现来进行分类的。数百年来我们都是用的这种分类法。如今出现一种新的分类法DNA分类法也叫基因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出现时间不过数十年研究还不完善而且因为基因技术问题有一些分类不见得准确,所以目前这一分类法还不能完全被接受。不过基因分类法依然延续了经典分类法: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单位。
我们养的鱼按照分类法属于脊索动物门,这是现今进化史上时间最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门。这一门里面还有头索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等几个亚门。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亚门。这一亚门又被分为鱼纲、两栖动物纲、爬行动物纲、鸟纲、哺乳纲等几个纲。
科和属的变更确经常发生,反正一个研究成果出来一个属的所有物种就可能全部变成其他家族的成员了。见怪不怪吧。
种:分类学的种是基本分类单元。是指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这就是种的种间隔离概念。所谓种间隔离很多人会理解错误,种间隔离是繁殖概念,主要是指有明显性征差异的物种,相互杂交形成的后代F1可以继续交配并形成F2,并不会因为染色体配对问题不能继续繁殖。这就被称作一个种,或者叫一个物种。即使从体表性征看两者差别巨大也只能是一个种的两个亚种而不能说是两个种。有些哥们理解的种间隔离是两个种之间有明显的性征差异就认为这是种间隔离,不正确。典型的例子骡子、血鹦鹉。骡子证明了马和驴之间有种间隔离是两个物种。血鹦鹉证明的大家都清楚了。
亚种:因为环境差异,主要是因为地域隔离等原因造成同一物种中有着不同的体色等体表性征差异,而且它们并未形成种间隔离的叫一个物种的亚种。一旦因为基因变化大,造成亚种间形成种间隔离,我们就可以将亚种升级成为种。科学界有股提升亚种的歪风,为了成为某一种之父不管不顾随随便便就给一些物种的亚种提升成为物种,很无奈。
变种:环境、基因突变形成体表性征突然较原物种发生重大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变种。最容易发生的变种应该是白化变种,尤其是现今社会,自然环境恶化,什么路岛效应啊、环境隔离啊、基因交流隔离啊等等。自然条件下都会发生更多的近交行为,白化病这一基因疾病的发生率急剧上升。古时候一头白鹿可以让皇帝老儿欣喜若狂以为天降祥瑞,现在这些应该都不算什么稀罕物事了。
以上三个都可以算自然的物种。
品种:这是我所见大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例如我弄到条原生鱼帮我看看什么品种?再例如我采到蝦虎了帮我看看什么品种?这都是错误的。品种有自己的定义: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首先品种是家养也就是人工定向育种的养殖概念。第二要有稳定的遗传特征。所以说任何原生鱼、野外采集的鱼类我们不能用品种进行描述,而要说这个物种或者这个种。因此上面的两个例如正确的说法应该是:1、我弄到条原生鱼帮我看看什么种?或者我采到蝦虎了帮我看看什么物种?这是基本概念。我们说哈士奇、雪纳瑞、加菲猫等等以及我们养的鸽子红、蓝盖子都叫品种,有些在人工条件下形成的观赏鱼也能叫品种。但是原生物种是不能被称之为品种。
动物的名字。一般来说全世界所有动物都有一个唯一的拉丁名,拉丁名又叫二名法命名例如溪吻虾虎的拉丁名Rhinogobius duospilus,前一个单词是属名表示这一物种属于Rhinogobius属的。后一单词duospilus是它的种名。在其后还可以跟一个亚种名。二名法的命名是全球唯一的,而其他的文字的命名就很难统一了。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就有学术界的真正的中文名,地方土名,商品名等等命名方法。一个物种的中文命名可能超过十几个。这当中起到最大破坏作用的就是商品名,商品名主要是来自港台鱼商,取的名字以吉祥如意的方式胡乱瞎起,可偏偏这又是对于缺乏专门的分类学知识的养鱼人而言最为经常接受到的,给中国鱼类命名体系带来很大的干扰。典型的例子 中文正确的命名:胭脂鱼、二名法:Myxocyprinus asiaticus、英文名:Chinese sucker、土名: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香港人提供的商品名:一帆风顺。
我不能强求什么,但是还是建议大家能够尽量使用学术命名中的中文名。这对物种保育、传播、科普都有好处。
以前的文章,做了些修改请大家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