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131:}每周一鱼/龟壳攀鲈/庄棣华(香港鱼类学会主席)图:龟壳攀鲈 第三十二周的「每周一鱼」,是海水鱼中拥有最大成员的的类群「鲈系 (Percomorpha)」之中,属於「鲈形目(Perciformes)」的「攀鲈亚目(Anabantoidei)」下「攀鲈科(Anabantidae)」,为一群淡水至咸淡水的中至小型鱼类。成员广布於非洲及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包含「攀鲈属(Anabas)」、「非洲攀鲈属(Ctenopoma)」、「细梳攀鲈属(Microctenopoma)」、「圆鳞攀鲈属(Sandelia)」4个属,现总共约有30种。今周所介绍的物种,是「龟壳攀鲈(Anabas testudineus)」。 物种故事 「龟壳攀鲈(Anabas testudineus;攀鲈)」是在1792年,德国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在外地鱼类的自然史(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第6卷中,采自亚洲的标本,以「龟壳花鮨(Anthias testudineus)」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有关香港邻近地区「龟壳攀鲈」的文献缺乏,本文著者早於八○年末於深圳河水系元朗区,以及大屿山北麓各水系有零星记录,最近在2007年新界西北部(包括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评估报告中亦有载述。 「攀鲈属(Anabas)」,是在1816年,由法国医生、解剖学及博物学家克洛奎特(Hippolyte Cloquet,1787-1840),在法国动物及博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L?opold Chr?tien Fr?d?ric Dagobert Cuvier,1769-1832)的胞弟居维叶(Fr?d?ric Cuvier,1773-1838)所编「自然科学字典(Dictionnaire des sciences naturelles)」第二卷的附录中,根据1797年博物学家达尔多尔夫(Baron Dagobert Karl de Daldorff或 Ingobart Carl de Daldorf)在伦敦林奈学会会刊(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第三卷之论文攀鲈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Perca scandens)所载之「攀鲈(Perca scandens = A. testudineus)」作为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 *注:过往在文献中所引用克洛奎特原文出处均有误,特此订正。] 本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Amphiprion testudineus、Anabas testudineus、Anthias testudineus、Sparus testudineus,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甚多,有Amphiprion scansor、Anabas elongatus、A. macrocephalus、A. microcephalus、A. scandens、A. spinosus、A. testudineus lacustri、A. t. ricei、A. t. riveri、A. trifoliatus、A. variegatus、Lutjanus scandens、Perca scandens、Sparus scandens等。 「龟壳攀鲈」产量不多,体型小,不具任何经济价值,中国古代文献亦未见清晰的记述。 生活习性 「龟壳攀鲈」是「攀鲈科(Anabantidae)」的小型鱼类,属多年生,群或独居、昼行、肉食及腐屍食性的原生淡水鱼类(primary freshwater fish),成鱼及幼鱼均属近水表之自由游泳动物(nekton),主要摄小型水生动物包括蚯蚓、昆虫、小鱼以及它们的遗骸。约两至四年达至成熟,最大者体长平均约十六公分。身体侧扁延长略呈长方型,口端位(mouth terminal),上下颌具细齿,尾柄短而侧扁,尾鳍圆型。体表底灰色略带灰绿,体後方具许多黑色散点,腹部略淡,鳃盖两强棘间及尾鳍基中央各具一黑斑,体侧具约十条黑绿色横纹。无须,具平行背缘中途断裂的侧线,吻两侧泪骨及鳃盖缘均具强锯齿,体表被有硬而厚的栉鳞,背鳍及臀鳍各具锋锐硬棘约18及10条。在鳃内部上方具有辅助呼吸器官,称鳃上器(suprabranchial organ)或迷路器(labyrinthiform organ),能纳入空气进行呼吸,在缺氧的滞水里亦能生存。两性异型不明显,雄性头略大圆钝,具较浓暗的婚姻色,雌性头小略尖,腹部略胀。繁殖期於春夏五至七月,在水生沉水及挺水植物茂盛处产卵,大型成熟个体可产约二千粒浮性卵,具领域(territorial)及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行为。 地理分布 「攀鲈属(Anabas)」分布於亚洲,西达印支半岛,南至越南,全球仅有2个种,产於中国东南部至印度,为亚洲特有属(endemic genus)。在香港,「攀鲈」分布於各大小河溪下游至河口及其邻近湿地池沼。文化资料 「龟壳攀鲈」产量多,却因体型小,鳞片硬而难宰,不成为河鲜,内地见於华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云南省各大小江河下游及邻近湿地。基本性格温顺,易於饲养,对水质要求较低,能广泛生活於各类淡水至咸淡水环境,却较易受惊而跃出鱼缸外,离水一旦触怒即竖起吻侧及鳃盖锯片,不宜赤手处理,在海外是受欢迎的著名观赏鱼类。昼行性,在河溪石穴或水生植物间隐栖,野外观察时绝不易发现,唯当它到水面呼吸时可知其存在,每年豪雨低地河沼及鱼塘氾滥时,可欣赏众多大小「攀鲈」在浅水塘壆上友好地齐齐攀爬,迁散往邻边泽地及鱼塘,在蒙胧雨景中能添上一番自然界生命的浪漫。 生态档案 「龟壳攀鲈」是香港的野生物种,却与其他本港河溪的土产物种有著根本的差别,原因是它对咸淡水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故能广泛分布於低地及近河口基围等泽地,在华南区域受豪雨影响而有洪汛,珠江下游的「龟壳攀鲈」则能乘洪水冲至香港西部大屿山北及流浮山一带,在极淡的海面游到沿岸各大小河溪,周而复始,是本港少数能自内地不断地以二次性扩散形式补充个体的淡水鱼类。在香港的鱼类组成中,属下游低地浅水及泽地的中至表层鱼类,主食小型动物及其遗骸,隐栖石隙或植物丛。对污染不太敏感,生存个数却可反映严重水污染,作指标物种(indicator species)。过往香港野生「龟壳攀鲈」的记录少,近年个体数目稳定,在个别区域有增减,由於身被厚甲兼具利锯,难有天敌,能威胁其生存的仅有家居生活用水等污染,以及水边邻近土地开发有关工程的不当施工,必须注意检讨改善。顾此失彼其中重要一例,新界西北部防洪工程,虽有效防治了豪雨带来的洪患,却严重夺去了天然氾滥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使广泛低地淡水水生生物在雨季时,区域间在个体迁移及数量的相互补充等重要原有机能停止了运作,导致局部群落绝迹。希望日後在保留无害轻度泽地氾滥等方面,亦能多作研究。 鱼类名称 学名:汉语-龟壳攀鲈;英语-Climbing perch;拉丁语-Anabas testudineus (Bloch, 1792) 俗名:汉语-攀鲈、过山鲫、飞鲫、太阳鱼;英语-Climbing perch, Anabas 【*有关本文之专用词语,请到「香港鱼类学会」的网页:www.hkis.hk查考。】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10/01/24/KJXZ-1206196.htm |